|

财经

(4800字深度)银行是怎么赚钱的?

来源:雪球

2025-07-04 11:52:24

(原标题:(4800字深度)银行是怎么赚钱的?)

很多银行股股民,对银行是怎么赚钱的,没有概念。

这篇做一点小科普。

我之前提到一套逻辑,由息差、资产减值损失这些东西,预测他们的边际变化。比如在一个季度,某家银行的息差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资产减值损失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用这个思路并不能直接判断出银行的盈利能力。

这个思路只能用于理解银行的经营,以及利润的产生过程,并不能够用于做同业比较,难以区分出真正的盈利能力强的银行,和差的银行。

比如这个例子:

A银行的息差是2.5%,息差收入是营收的绝对大头,对营收的侵蚀,成本费用占0.5%(对应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概念),坏账损失占1%(对应资产减值损失的概念),那么它最终赚到手的利润是1%。

B银行的息差是2%,成本费用占0.4%,坏账损失占0.6%,那么它最终赚到手的利润也是1%。

A银行的息差更高,它投放的资产更多地流向贷款,比如小微贷款,但是它对应的成本费用、坏账损失也是更多的。

B银行的息差更低,它投放的资产更多地去做金融投资,比如投资了国债,此时它的成本费用、坏账损失是更少的。

那么以上A、B两个银行的模式,最终赚到手的利润都是1%,哪个更好呢?

答案是,无所谓好坏。

如果息差高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费用,可以更好地控制坏账损失,那么它赚更多的钱就是理所应当的。

很多朋友比较重视风险,说还是B银行的模式更好,在对抗经济周期以及不确定性方面更优,说得有道理,但是不全面,这属于一种猜测,无法量化。

高息贷款放出去,却对应更低的风险?

真的有这种好事儿吗?

我们一般认为,高息,一定是高风险的。

其实并不绝对。

现实中真的存在那种高息贷款,风险却没那么高的情况。

比如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小微贷款需求旺盛,我们假设一笔优质小微,息差可以做到3%以上,但是它对应的信用减值损失可能并不是特别高。

比如我二大爷开个厂子,而我正好是银行的员工,我对我二大爷厂子的经营情况,门儿清。

我二大爷这样的小微企业,找其他银行是贷不到款的。

但我这家银行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因为我对我二大爷的厂子非常了解,对它业务的开展情况和现金流状况非常了解,所以我们就决定放这个款,就可以把握这个赚钱的机会。

这就是国信证券的银行业研究员王剑提出的,“小微做得好,进村狗不叫”的底层原理。

意思是小微贷款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扎根基层,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要经常去村子里转悠,要去企业调研,看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情况,去得多了,甚至狗都认识你银行的人了,说明你对这个片区的企业非常了解了,你对于风险的把握能力是不是就强了很多,你知道哪些款子放出去,一定不会出问题,因为肉眼可见它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很好的。

小微贷款讲究一个,精耕细作,和其他业务大开大合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当然了,有没有看走眼的?

肯定有呀。

但是无所谓。

银行做这些小微,也是可以走量的,只要我们能找到这样的优质小微,数量足够多,把风险分散了就行。

现实中,这种小微贷款,要做得好就是需要两个约束条件:

一个是对地域的要求,你在江浙可以做,但在山西这里做,肯定不行,小微企业普遍资质不过关,没有土壤。

第二个是必须小型银行来做,村镇银行、城农商行,是最好的,因为管理机制灵活,规模小,基层小微贷款业务员的话语权相对更大,组织机构还没那么臃肿冗余。

你可以理解为,宁波银行的杭州分行,做小微肯定比工商银行的杭州分行有优势,是吧。

这个只要对央国企的管理体制有一点了解的,都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所以对于A银行来说,他的息差2.5%,比B银行高了0.5个百分点,如果通过他自己的经营能力,把信用减值损失从1%控制到0.8%,那么最终他赚到手的利润就可以达到1.2%,高于B银行的1%达0.2个百分点,他就赚到了更多的钱。

现实中,小微贷款这个业务,对应的成本费用也是更高的,因为你要出去跑业务嘛,比坐在银行内部,鼠标点点就投放出去一个“国债资产”,成本费用要高得多。

所以最后,我不相信有人能单纯地通过分析息差、成本费用、信用减值损失的比率关系,就找到那个最终的利润,以及利润的边际变化趋势。

我不信,我没这个能力,而且我也不相信其他人有这个能力。

这和研究的深度没有关系,因为银行的很多数据,不可能给你看。

既然无法通过息差、成本费用、信用减值损失判断出一家银行的最终盈利能力,分析这些东西的价值就没那么大。

银行的实际经营信息,对于我们股民来说其实是个黑箱,你不知道某些业务对应的风险敞口以及费用占比到底是多大。

对于息差,这个季度1%,你判断下个季度息差能反弹, 反弹到1.1%,但是成本费用、信用减值损失的反弹幅度,你却判断不出来,没用。

估摸出个大概,没用。

不能量化的东西,没用。

不如直接看最后的经营结果,直接看利润。

上面我们说的,银行最终到手的利润,1%还是1.2%,其实对应的就是ROA的概念,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净利润,分母是总资产,ROA=利润/总资产

我们用总资产赚钱,绝对大头是息差,也就是说,可以大致认为营收=息差*总资产

成本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这两个指标,对应总资产,也可以发明两个指标,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率*总资产信用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率*总资产,对应上面A银行的0.5%和1%这两个数据。

好了,因为利润=营收-成本费用-信用减值损失

把这一套东西代入ROA的公式,因为分子都有总资产这个因子,约掉,就可以得到ROA=息差-成本费用率-减值损失率

是不是和上面我们讲的一套逻辑就对上了。

这就讲清楚了银行经营过程的基本框架,可以对照这个框架反复思考,息差、成本费用率、减值损失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懂了这套东西,就能基本理解银行的利润产生的过程,对于我们股民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但是这里存在另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做估值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ROE,而不是ROA,ROE=ROA*经营杠杆。

经营杠杆怎么衡量呢?

不知不觉又写出两千多字,其实我不太喜欢写长文,费时费力,但是要把问题说清楚,确实也不是三言两语的事情,我尽量不要说废话,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所以很多时候我是直接给答案,但是推算这个答案的过程,大家知道很复杂就可以了,解释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我一定是算过的。

为了详细解释经营杠杆是怎么回事,给出一个现实的例子,以2024年工商银行和杭州银行的经营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看表:

2024年,工商银行总资产规模(期初期末平均值)是467500亿,杭州银行只有19768亿,工商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是杭州银行的23倍。

归母普通股东净资产,也就是我们股东最关心的B,Bookvalue,工商银行35241亿,杭州银行是1002亿。

也就是说,工商银行的经营杠杆,总资产规模/归母普通股东净资产,是13.27倍,杭州银行是19.73倍。

杭州银行的经营杠杆要高得多。

那么杭州银行的杠杆更高,是不是也对应更高的风险呢?

后面我们慢慢分析。

营收,工商银行2024年8218亿,杭州银行是383亿。

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工商银行的息差是营收/总资产,8218/467500=1.76%,而杭州银行的息差是1.94%。

我当然知道银行的营收里,还有很多非息收入,但是不重要,好吧?

如果你很了解银行,你就会明白,直接看息差就好了,非息收入大部分都是假的,本质是利息收入。

所以我们就粗暴地把营收除以总资产,就这么搞,没问题的。

工商银行的息差是1.76%,杭州银行的息差是1.94%,杭州银行的息差更高。

我会开始加速这个计算的过程,因为上面我们已经把大逻辑都说清楚了,如果看不懂的,回看上文。

营业支出/总资产的比例,工商银行是0.86%,杭州银行是0.97%。

其中,营业支出中,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部分,工商银行对应0.27%,而杭州银行对应0.38%,也就是说工商银行的息差更低,他的当期风险确实更低,而杭州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确实更高,不过高得不离谱。

所得税对总资产,二者差不多,分别是0.12%对应0.11%。

OK了。

用息差1.76%和1.94%对应的营收,分别减去营业支出(包括了资产减值损失和成本费用),再减去所得税,得到工商银行2024年的净利润3669亿,杭州银行的净利润169.82亿。

1.76%~0.86%~0.12%=0.78%.

1.94%~0.97%~0.11%=0.86%.

这个净利润换算出来的ROA,工商银行是0.78%,杭州银行是0.86%。

杭州银行用总资产赚钱的能力,在高息差的情况下,高出工商银行0.08个百分点,杭州银行不加杠杆的盈利能力更强。

加上杠杆呢?

上面我们算过,工商银行的杠杆是13.27倍,杭州银行的19.73倍。

所以在我们这套简易算法的计算下,工商银行的ROE=ROA*经营杠杆=0.78%*13.27=10.37%。

但是我们打开2024年工商银行的年报,发现他自己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是9.88%。

有误差,没关系。

因为我们这里的净利润,还没有扣减两个其他权益工具,优先股息,以及永续债息的支出,支出完毕后,大致是对得上的。

而且银行自己计算的ROE,是加权的概念,朋友们可以自己理解什么是加权。

能理解到这一层,也不容易了。

杭州银行,ROE=ROA*经营杠杆=0.86%*19.73=16.95%。

打开2024年杭州银行年报,他披露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16.00%。

误差不大,误差的来源我们讲了,知道大逻辑就好了。

杭州银行的ROE16.95%,大幅领先于工商银行的10.37%。

但杭州银行的风险更高吗?

并没有。

仔细看,上表中,我列示了工商银行的总资产467500亿中,贷款资产和除贷款外的其他类资产的详细比例,分别是27.61万亿,和19.13万亿,也就是说工商银行的资产更多投向了贷款。

而杭州银行的19768亿的总资产中,贷款只有9003亿,其他类资产大概10765亿,杭州银行的贷款资产比例,比工商银行要少得多。

那么谁的经营风险更大呢?

我们知道贷款的风险一般更大,但这里依然是,不好说。

我们只知道,工商银行13.27倍的经营杠杆中,有7.84倍给了贷款,5.43倍给了其他类资产。

而杭州银行的19.73倍经营杠杆中,有8.99倍给了贷款,10.74倍给了其他类资产。

对于其他类资产,工商银行的5.43倍和杭州银行的10.74倍,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其他类资产可以认为是0风险的,杭州银行并没有承担更高的风险。

这部分杠杆,不加白不加,是赠送的。

区别在于,贷款上的7.84倍和8.99倍杠杆,对于多出的成本费用以及信用减值损失的风险,是否可控,最后是不是能落到实际的利润上。

我们知道,工商银行的贷款,更多地投向了央国企的贷款,而杭州银行小微贷款的占比,肯定比工商银行要大得多。

二者孰优孰劣?

不好说,不要有二极管思维。

要看具体的经营过程。

不要天然地认为,一家银行的贷款投放得更多,他的风险就一定更大。

也不要天然地认为,一家银行的小微贷款投放更多,息差很大,他的风险一定更大。

都不对,要看数据,要看实际的经营情况。

我想我解释得已经很明白了。

看不懂的,把这篇文章反复地看,把报表拿出来反复地对比,分析。

以及,这里留一个问题,给大家讨论。

为什么各家银行的经营杠杆,差异这么大?

为什么工商银行杠杆只有13.27倍,而杭州银行有足足19.73倍?

杭州银行是有什么特权吗?

并没有。

这个问题,我想明白了,留个作业给大家想想明白。

再写下去,又是几千字,我觉得没必要写,这个问题不难,大家自己找答案。

总结一下:

杭州银行,以不高的风险,以及更高的杠杆,赚取了更多的ROA,也赚取了更多的ROE。

所以在估值的时候,杭州银行的合理PB,应该比工商银行高得多才对。

现在市场上,杭州银行卖1倍PB左右(考虑债转股的摊薄),工商银行卖0.75倍PB。

这是合理定价吗?

我认为不合理。

我认为杭州银行的PB应该给得更高。

而我的推论来自于更深层次的思考,对拨备的还原计算过程。

普通股民要理解以上银行的经营过程,已经很难了,但是我们这里还没有真的进入重点难点,银行利润的蓄水池,拨备。

拨备的作用,拨备对估值的影响。

拨备是个什么东西?

理解了拨备,会对拨备进行还原计算,才算真正理解了银行,才能开始真正地做估值。

累了,今天先休息。

一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理解银行赚取利润的过程,是学习投资银行股的第一步,但远远不够。

不想多研究的,直接看估值排行榜吧,预计下一期7月中旬发:

银行股价值排行榜(第20期):价值观的胜利!

点个关注,持续分享更多干货!

@@今日话题 $杭州银行(SH600926)$ $工商银行(SH601398)$ $农业银行(SH601288)$

雪球

2025-07-04

雪球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