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7-04 10:17:41
(原标题:“爆雷”的董明珠在守护火种)
在舆论的暴风眼,一颗技术的火种仍在艰难地飘摇。
9年来,无数的嘲讽和质疑倾泻于它。
只有71岁的董明珠,还在用全部的耐心和全部的勇气守护着……
董明珠又“爆雷”了?
2025年6月,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裁定掀起波澜——
格力钛持有的珠海广通汽车18.06亿元股权被冻结。消息在格力股东大会现场被提出,空气骤然凝固。
71岁的董明珠平静回应:“格力钛没有把债务转给别人,也未影响格力电器的分红。我们没有像任何人那样选择逃避,更没有因此爆雷。”
与网上对格力钛一片唱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就在上个月10号,董明珠才刚刚在湖南宁乡将114辆格力钛新能源公交车交到宁乡市委书记手中。今年五月,北京公交集团给格力发来感谢信,盛赞在北京公交系统已经服役多年的格力钛公交车,无一起安全事故,且车辆状态、电池状态均保持了极佳水平。
而就在三个月前,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Tier1全球储能厂商榜单上,格力钛首次与比亚迪、宁德时代并肩而立……
一边是历史遗留的债务阴影,一边是业主和国际权威的技术认可,这家承载董明珠九年心血的企业,几乎被舆论撕裂。
接盘侠?守护者?
一颗技术的火种,在投机者手里,成了招摇撞骗的筹码。 而董明珠,则洞悉并坚守着它真正的价值。
前者带来的恶果,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记录中显露无遗,触目惊心:
2025年上半年格力钛遭遇四次股权冻结,2024年冻结记录高达十次。风暴中心指向一个名字——魏银仓。
2015年12月,时任银隆新能源实控人的魏银仓上演资本骗局:未经董事会批准盗用公章,在增资补充协议上违规担保。阳光保险的10亿元注资由此埋下祸根。当骗局败露,魏银仓侵吞公司资产超10亿元,于2019年逃亡美国(后被引渡回国),留给格力的只剩247亿元负债和濒临破产的空壳。
这笔“历史坏账”的荒谬性在于:
魏银仓以“钛酸锂革命”为噱头,吸引130亿估值投资,却在格力收购前通过复杂协议转移风险。当业绩对赌失败(几乎必然发生),他早已套现离场,远遁美国。
行业的通病,非格力之过:2016年前后,新能源行业处于草莽期。资本狂热催生大量“技术神话”,银隆只是其中之一。某投行人士坦言:“当时尽调只看PPT参数,无人深究公章真伪”。
董明珠的误判不在技术,而在人性。
她看中钛酸锂的安全性,却未料到创始人早已埋下“地雷”。当市场将矛头指向格力时,却选择性地遗忘:骗局发生在格力入主之前,而为这场骗局填坑的却是格力。
“这不是战略失误,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骗局。”一位参与银隆资产审计的会计师透露,“收购前的治理黑洞,让格力接手的不是资产包,而是债务炸药。”
历史总在重演。回顾中国新能源产业狂飙突进的十年,从江西赛维到汉能薄膜,资本泡沫裹挟着无数“魏银仓式”投机者。董明珠在股东会上直言:“当初投资银隆,我们救的是一个被蛀空的行业火种。”
危急时刻,董明珠再次迎难而上,派驻“救火队长”,开启了刮骨疗毒式的改革。
格力电器副总裁方祥建奉命接管格力钛时,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5000人团队人浮于事,磷酸铁锂业务持续失血,应收账款堆积如山。这位格力老将挥出三把利斧:
砍——果断剥离亏损的磷酸铁锂电池板块,聚焦钛酸锂、储能、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业务;
裁——团队从5000人精简至2000人,打造能打硬仗的“铁军”;
转——战略重心转向储能市场,将资源投向宁夏沙漠电站、西藏高寒储能等硬核项目。
“不赚钱的业务坚决不做。”方祥建在股东大会上的宣言掷地有声。阵痛随之而来: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19.05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100%。
但战略转向已现曙光——2025年初,格力钛储能系统在全球最大构网型储能电站宁夏中卫孟家湾项目投运,该项目在-15℃寒夜中平稳运行,实现毫秒级电网响应。
更深的变革在治理层面展开。
格力向格力钛派驻财务监督团队,建立穿透式审计机制;对魏银仓时期的违规担保启动司法追索;通过格力电器分步增持股份逐步实现风险内部化。这套“外科手术+内科调理”的组合拳,让奄奄一息的企业重获心跳。
“有人说该放弃格力钛,但我看到的是一群工程师在实验室熬通宵改电池结构。”方祥建在内部会议上展示的数据令人动容:搭载格力钛电池的北京公交累计行驶17亿公里,十年零自燃。
(图为北京长安街大1路公交车采用格力钛公交车,北京超过50%的公交车采用格力钛。)
被低估的技术明珠?
西藏浪卡子县海拔4700米的光储电站,2024年冬季的暴风雪之夜成为钛酸锂电池的试金石。
当气温骤降至-35℃,传统锂电池集体“休眠”,格力钛储能系统仍以85%的效能持续供电。此刻在丹麦风电场,在芬兰港口起重机,在捷克数据中心,相同的银色柜体正构建起一张高安全能源网络。
在珠海三溪科创城的格力钛储能项目现场,2套560kW/1500kWh储能集装箱平稳运行,为园区构建起“光储直柔”能源网络。在彭博新能源财经的评估体系中,格力钛凭借西藏、宁夏等地的10MW级以上实绩,成为全球37家顶级储能厂商中的新锐力量。
格力钛储能产品,远销全球超30个国家与地区,13年以上安全稳定运行,截至目前,格力钛储能项目0事故……政策资源上,积极争取国家储能示范项目、特种车辆采购等政策性订单。格力钛公交车已在240多个城市运营,这一资源应充分利用,打造区域性标杆项目。
技术协同效应也正在释放。
格力钛的电池技术与格力热管理系统融合,催生出超低温液冷储能设备;其电机电控技术反哺格力智能装备板块。在世界各地的光储充电站,格力钛储能柜与格力光伏空调组成微电网,成为零碳园区标杆。
钛酸锂电池的技术价值长期被误读。主流舆论紧盯其能量密度仅90-110Wh/kg的短板,却忽视其不可替代的三大优势:
· 绝对安全,是当前储能电池解决方案中,唯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
· 超长寿命:循环寿命达3万次,是传统锂电池的6倍;
· 极端耐受:-50℃至60℃宽温域工作,破解高寒高温场景痛点。
当行业困于“能量密度内卷”时,格力钛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把电池安全做到极致。
“电池不是快,是稳,是安全。”九年前董明珠的这句宣言,在2016年股东会上被嗤之以鼻。如今当美国莫斯兰丁储能电站的火灾画面在全球新闻轮播,当新能源汽车自燃频登热搜,那道曾被视为保守的安全防线,正成为产业救赎的灯塔。
行业权威的认可接踵而至:
2024年11月,格力钛电池入选工信部“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获评“唯一通过针刺、切割不起火的动力电池”;
2022年,格力钛《一种钛酸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斩获中国专利金奖,成为锂电池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发明专利;2023年再获第75届德国纽伦堡发明展金奖。2025年新国标将电池安全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格力钛坚守十年的安全路线终迎高光时刻。
“钛酸锂不是万能解药,但在安全敏感型领域无可替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明高在储能产业白皮书中指出,“当行业从能量密度竞赛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衡量,它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图为临沂公交采用格力钛公交车,全球30多个国家240多个城市采用格力钛公交车。)
“谁都想摘桃子,但总要有人栽树”
2016年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董明珠宣布个人注资银隆时,王健林曾私下问她:“你真敢押上全部身家?”她答得干脆:
“谁都想摘桃子,但总要有人栽树”。
九年过去,当年的小树苗历经风霜,终于抽出新枝。
董明珠曾如此解释自己的选择:“我个人举债进入银隆,就是希望去栽一棵树。我们没有理由说非要等这个项目或领域有钱赚了才进去,却没有风险担当去挑战。”
这种“栽树精神”贯穿了董明珠的职业生涯。
当同行热衷房地产时,她宣称“永不涉足”。当市场追捧互联网概念时,她埋头研发核心技术。当有些竞争对手大举四处“偷”技术时,她坚持舍得下“慢功夫”,自主培养人才。
“再给三五年时间。”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的请求,不是推诿而是产业规律的清醒认知。从2010年开始技术探索,到2025年登顶Tier1榜单,格力钛用十五年走完基础技术长征。当下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在即,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六年增长百倍,真正的赛道才刚铺就。
“总要有企业为十年后的技术铺路。”中关村储能联盟秘书长刘威指出,日本东芝坚持钛酸锂二十年,最终垄断全球高铁、卫星电池市场。
所有颠覆性创新在诞生初期都像错误,所有重大转型在过程中都似豪赌。当资本市场用秒针计量成败时,实体经济却需要以年轮记录成长。
格力钛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
短期主义看负债表,长期主义看技术账。
“我从来不主张买技术”,董明珠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没有哪项核心技术能靠资本快钱速成,没有哪棵产业大树能不经历风雨长成。
董明珠用三十年在格力栽下的大树,能否为新能源撑起一片绿荫?
(图为临沂公交采用格力钛公交车)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当北欧风电场的控制室里,格力钛储能系统默默调节着电网频率;当北京长安街的“大1路”公交车,载着乘客穿越十三年零事故的里程;当珠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储能柜,为园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电……
历史终将证明:在洪荒时代弯腰栽树的人,远比站在风口上精明的摘桃者值得敬重。
那些曾被资本嘲笑的坚持,正在成为穿越周期的密钥。
要理解格力钛的坚守,需回溯董明珠的商业哲学。这位36岁丧夫后南下打工的单亲妈妈,从格力基层业务员一路成长为千亿企业掌舵者,今天为人们所广为信奉的“长期主义”于她早已是刻进骨子里的坚韧。
在储能市场曙光初现之际,格力钛需要的不是仓促判决,而是理性期待。时间终将证明,真正的技术创新从不畏惧质疑。就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伟大发明,最初也常常遭受质疑和嘲笑,但最终,它们改变了世界。
魏银仓的名字终将被遗忘,而董明珠的执拗、工程师的汗水、高原上无声运转的电池——这些才是中国制造业穿越周期的真正火种。
或许我们该记住,今年夏天股东会上董明珠的请求——不是对格力的宽容,而是对技术规律应有的敬畏。毕竟要让一棵新苗长成大树,最好的养料除了耐心,仍是耐心。
时间从不辜负栽树的人,因为参天大树的身后,永远站着比资本更坚韧的力量:与技术以信仰,给时间以耐心。
雪球
2025-07-04
雪球
2025-07-04
雪球
2025-07-04
雪球
2025-07-04
雪球
2025-07-04
雪球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