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美元走弱、人民币国际化破晓:中国银行股的“黄金十年”逻辑

来源:雪球

2025-04-20 06:03:41

(原标题:美元走弱、人民币国际化破晓:中国银行股的“黄金十年”逻辑)

一场货币权力的“三体运动”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见证了一场罕见的“三体共振”:美元指数跌破100大关创三年新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量同比暴增43%,而中国银行股们在H股市场被险资疯狂扫货。这看似孤立的三件事,实则是国际货币体系重构浪潮中的必然共振。当美元霸权因“特朗普震荡”加速崩塌,人民币国际化突破临界点,中国银行业正在从“本土存贷机器”蜕变为“全球金融重要枢纽”。这场价值重估的背后,是百年货币格局的剧变,更是国家战略与资本意志的深度耦合。

一、美元黄昏:霸权瓦解的三大断裂带

1. 政策信用破产:从“契约精神”到“关税儿戏”

特朗普政府的疯狂“对等关税”政策已成为美元霸权的“自杀式武器”。2025年4月,美国对华加征125%关税的政令在三天内两度反转,导致美元指数暴跌至100点以下,创下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最大单月跌幅。这种政策反复不仅摧毁了市场预期和信心,更让各国意识到:美元已从“避险资产”沦为“政策风险资产”。

数据启示: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过去12个月下降2个百分点至57%,降至近30年的最低水平,而黄金储备创20年新高;

地缘反噬:中国/欧盟对美实施报复性关税,中东62%对华石油贸易改用人民币结算。

2. 技术代差塌陷:从“石油美元”到“贸易数字人民币”

美国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封锁,意外加速了人民币支付体系的“技术跃迁”。截至2025年3月,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突破1.2亿笔,中国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将跨境结算成本持续降低。反观美国,其跨境支付系统SWIFT仍依赖1970年代的报文底层技术,处理效率落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两代。

产业制高点:中国掌控全球大部分金属加工、光伏锂电池半导体等产能,建立起强大的规模和进出口贸易优势,是人民币跨境系统的根本。

标准输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占比已近半壁江山,东盟与中日韩达成清迈倡议人民币出资协议。

3. 债务堰塞湖决堤:从“美债神话”到“抛售潮”

美国政府6.5万亿美元国债将在2025年6月集中到期,而外国持有者持有美债比例已降至30%历史低点。当中日英法德等陆续抛售美债时,市场终于意识到:美债的“避险光环”本质是各国一直被迫缴纳的“美元税”。

恶性循环:美联储为承接抛售被迫扩表,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进一步削弱币值稳定性;

替代路径:印度央行推出卢比-黄金互换交易,中东将人民币纳入主权外汇储备,国际投资者加配德国国债,全球温和“去美元化”或者说减持美元美债美股已进入实操阶段。

二、人民币破晓:国际化的四大突破点

1. 跨境支付革命:CIPS的“全球织网”

2024年CIPS处理金额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2.6%,直接参与者覆盖186个国家和地区。这套系统不仅打破了SWIFT的垄断,更构建起“一带一路”人民币走廊:东盟地区交易量激增,中俄能源结算人民币占比近半。

战略支点:工商银行跨境人民币清算量达85万亿元,建设银行“一带一路”项目人民币贷款占比72%,中银香港离岸存款突破1.2万亿元;

技术赋能: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展至40个国家和地区,区块链技术使跨境结算时效从T+2缩短至T+0。

2. 债券市场开放:从“熊猫债”到“世界债”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突破21万亿美元,2024年熊猫债年内发行量超过1900亿美元,同比涨幅超过25%,亚投行30年期人民币债券被各国银行超额认购。更关键的是,中国国债的外资持有比例从2019年的2.4%提升至10%以上,标志着人民币资产从“配置选项”升级为“战略储备”。

制度突破:作为国际投资者布局中国境内债市的主要渠道,债券通“北向通”成交量不断扩大。2024年前11个月,“北向通”成交总额约9.69万亿元,日均交易量423亿元。

3. 贸易格局重构:从“美元结算”到“人民币生态”

202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币结算比例继续上升,根据2024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在持续增加的对外投资规模中,超六成企业考虑使用人民币开展对外投资,超八成企业使用人民币开展对外投资的意愿增强。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人民币结算”的新范式:中东用人民币购买中国无人机生产线,甚至阿根廷用人民币偿还IMF贷款。2023年阿根廷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和人民币结算方式,向IMF偿还了当天到期的27亿美元外债。这是阿根廷首次使用人民币偿还外债。

产业链绑定:中国在稀土、光伏、锂电池等战略行业的全球产能占比超50%,有力促进国际买家接受人民币计价;

避险需求:2024年汇率衍生品市场规模达50万亿元,避险需求庞大,而人民币币值相比其他新兴市场更加稳健。

4. 地缘政治裂变:从“美元阵营”到“人民币朋友圈”

当美国用关税武器无差别攻击盟友时,中国正在构建多层级货币联盟:

顶层架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合组织银联体;

区域网络:东盟人民币清算行、中非金融合作银行联合体;

双边通道: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种“结网式扩张”使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从2015年的2%升至2024年的6%,超越日元成为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三、银行股重估:从“价值洼地”到“战略资产”

1. 跨境金融:从“通道业务”到“生态闭环”

中国银行股的估值重构首先体现在跨境服务能力的溢价:

工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作为新加坡唯一人民币清算行,2024年首次实现单一年度清算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历史累计清算量突破700万亿元大关,并持续巩固提升大中华区以外最大人民币清算行地位。

建设银行:“一带一路”项目贷款中人民币过半,配套衍生品收入大幅增长;

招商银行:高净值客户境外资产配置人民币占比较大,财富管理费率较传统存贷业务更赚钱。这些数据也揭示了一个新逻辑:银行跨境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财务ROE水平也会随之增加。

2. 财富管理:从“利差依赖”到“费差驱动”

当国内存贷利差收窄至1.8%的历史低位时,某股份行银行通过“跨境理财通”引入外资超1000亿元,带动管理费收入有效增长;招行私行客户AUM突破10万亿元,其中境外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升温。这种转型使头部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有了一个跨越式增长。

3. 金融科技:从“成本中心”到“利润引擎”

数字化转型也正在重构银行估值体系:

国有大行:区块链跨境结算系统每年可节省大量成本;

零售股份行:AI客户经理覆盖70%标准化业务,单客运营成本下降一半;

对公城商银行:卫星遥感风控技术可降低金融贷款不良率。资本市场对此给予明确定价:金融科技投入较多的银行,市净率较行业均值明显偏高。

4. 估值重塑:从“折价之谜”到“重估之锚”

当前A股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仅0.65倍,显著低于国外同业银行。但这种“折价”正在被三大力量修正:

跨境业务:头部银行跨境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利润增加带动ROE也在回升;

股息防御:国有大行H股股息率超9%,险资近两年持续增持国有六大行;

政策红利:财政部溢价注资、TLAC债券发行、跨境理财通扩容等政策持续释放金融行业红利。

四、未来十年:银行股的“三重跃迁”

1. 从“本土银行”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

随着人民币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中农工建四大行有望全部进入全球G-SIBs前十。参考汇丰、花旗的国际化经验,G-SIBs的跨境业务溢价可使市净率提升0.3-0.5倍。

2. 从“信用中介”到“数据服务商”

当数字人民币钱包用户突破1.8亿,银行将转型为“金融数据服务商”。参考互联网金融估值模型,数据资产占比高的银行显著享受估值溢价。

3. 从“周期股”到“成长股”

随着跨境金融、财富管理、绿色金融等新引擎发力,头部大行和股份行的盈利增速有望保持稳健增长,估值逻辑将从“利润折现”转向适当的“赛道溢价“。

在历史的裂缝中寻找确定性

当特朗普在白宫咆哮“关税武器”时,中国银行股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这不是简单的估值修复,而是国家崛起与货币权力重新分配共振下的战略重估。那些能够驾驭跨境金融、数字化转型、财富管理三大浪潮的优秀银行,也将在这场百年变局中,完成从“本土巨头”到“世界枢纽”的涅槃。$工商银行(01398)$ $中国银行(03988)$ $中银香港(02388)$ #投资笔记#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

2025-04-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