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如何看待安踏由并购带来的外延式增长

来源:雪球

2025-04-25 10:07:35

(原标题:如何看待安踏由并购带来的外延式增长)

最近安踏又搞了笔收购,花 2.9 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户外品牌 Jack Wolfskin(狼爪)收入囊中。
很多安踏的投资者,对这类通过并购带来的外延式增长是有所担心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麦肯锡曾以1986年的财务资料为分析依据,研究了1972~1983年英美两国大型工业企业进行的116场并购活动,结果显示只有23%是成功的,失败率高达61%,另有16%收益不明显。
统计意义上来说,并购的成功率很低。
但是,如果你把安踏过去十几年的收购史串起来看,会发现,安踏的并购非常聚焦,并购成功率非常高,鲜有失败。
2009 年,当 FILA 在中国市场濒临退市时,安踏以 6.5 亿元低价接手,现在 FILA 年营收 266 亿,成了安踏的 “现金奶牛”。
2016年,安踏收购了迪桑特(DESCENTE)在中国的经营权;2017年,收购了韩国高端户外品牌可隆(KOLON SPORT)。2023年,迪桑特中国市场业绩突破50亿元,计划在未来三年突破百亿。2025年一季度,迪桑特增长60%,可隆增长100%,增速炫目。
2019 年,花 46 亿欧元买下亚玛芬体育(旗下有始祖鸟、萨洛蒙等品牌),当时正值欧洲户外市场低谷,现在始祖鸟单品牌年销售额突破 20 亿美元,一件冲锋衣的黄牛价可以炒到 8000+,具有了巴菲特所说的“特许经营权”的特点。
巴菲特曾这样总结过“特许经营权”:“如果你走进商店想买点巧克力,但他们说:‘我们没有好时巧克力,只有这种没有商标的、老板推荐的巧克力。’如果你宁愿穿过这整条街去买好时巧克力,或者宁愿多付5美分也要买好时巧克力,而不买那些没有商标的巧克力,那么你的行为就体现了特许权的价值。”
这种特征是非常稀缺的,茅台上有体现,运动鞋服领域,耐克、阿迪的某些鞋类产品,安踏的始祖鸟、迪桑特的某些产品,能有所体现,其他品牌并不具有这种特征。
为什么安踏的并购成功率如此之高?我想原因是几下几点。
第一,安踏一直严守能力圈,从来不会“乱买”,安踏的发展方向一直非常明确聚焦于运动鞋服市场,而每次并购都是有的放矢、精心策划,结果都不错。不管是 FILA 的时尚运动,还是亚玛芬的高端户外,全在 “运动鞋服” 这个主航道里打转,没有去并购奶茶、房地产这些 “跨界生意”,也没有去收购女装品牌。管理层这份对“运动鞋服” 的专注,不去赚快钱,是值得钦佩的。
第二,是安踏的管理能力确实是业内最强的。安踏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安踏对品牌的运营管理能力,这是其他对手所不具备的,而安踏的管理层已反复证明了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反观李宁收购Clarks时,正逢英国皮鞋市场萎缩期;特步收购盖世威时,篮球鞋市场已近饱和,友商在行业洞察的能力和改造能力上跟安踏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第三,安踏的并购价格都非常划算。FILA 被耐克阿迪挤压到边缘化,亚玛芬因财务问题急着甩卖,狼爪在北美市场受挫,安踏就专等别人恐慌抛售时出手,买的都不贵。
第四,每次并购都非常契合自己的需求。并购过来的品牌都是补足自己的拼图,从来不是内耗的工具。安踏实行的是品牌联邦制,每个品牌保留独立设计团队和运营体系,但必须遵守三条铁律——定位不越界、技术不外流、渠道不内耗。迪桑特专注滑雪赛道不做休闲装,FILA死守高端时尚不碰专业运动,这种生态位隔离、“价位隔离”的策略让安踏体育的多品牌矩阵形成了一个整体。
拿这次收购狼爪来说,先看安踏现有的品牌金字塔:
高端层:始祖鸟(2000-5000 元)、迪桑特(1500-3000 元)
中高端层:可隆(800-1500 元)
大众层:安踏主品牌(200-500 元)
中间断层:500-800 元区间一直空缺,导致消费者买完安踏想升级时,要么硬上千元级的 FILA,要么转身投向耐克阿迪的中端款。
狼爪刚好卡在这个黄金区间:原价 1000 + 的冲锋衣,打折后 699 元就能拿下,既比安踏主品牌高端,又比 FILA 便宜,完美承接想进阶但预算有限的消费群体。
这种「高中低全覆盖」的布局,让安踏在任何消费周期都能稳赚。经济好时卖高端,经济差时推性价比款。
虽然一直号称推进全球化,但安踏在海外的载体过少。截至2024年底,安踏在中国之外的门店仅为216家。狼爪在欧洲有 495 家专卖店和 4000 多个销售网点,安踏相当于花 “白菜价” 买了个欧洲市场的 “入场券”,顺便还能把自家供应链技术输出过去,典型的一举多得。当然了,欧洲市场竞争激烈,这枚落子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以上四点原因使得安踏的收购几乎没翻过车,成功率高得吓人。
但并购毕竟属于高难度工作,过去的并购都成功了,而未来的并购成功率如何是不好说的,我认为从投资者的视角必须盯着两条 “红线”:
一是警惕跨界。
如果哪天安踏突然收购休闲装品牌(比如优衣库甚至LV那种),或者搞跨界投资(比如新能源汽车、房地产、盲盒零售),那绝对是 “多远恶化” 的信号。
当年李宁试过做房地产,2010 年计划投资 400 亿元建设集住宅、商业、体育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体,结果叠加主业库存危机,亏到差点退市。投资者永远警惕那些 “不务正业” 的企业,尤其是当它们开始用主业现金流补贴副业时。李宁与安踏的差距之所以这么大,我认为很重要一点就是安踏更加专注。
二是警惕豪赌。
2019年46亿欧元并购亚玛芬之后,安踏对亚玛芬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2024年实现了盈利,可见的未来两年盈利规模会有较大提升。
但46亿欧元的超级收购,十年搞一次够了,多了容易消化不良。毕竟跨国整合涉及文化差异、供应链重组,当年安踏消化亚玛芬花了整整 5 年,现在管理层明显转向 “小而美”并购策略,目标明确,要么补价格带,要么补区域市场,相对于安踏千亿营收的体量,这类20 亿人民币以下的收购随便搞,投资着不用担心,但超过这个数就得三思。
最后总结一下。
安踏并购的结果是塑造了“多品牌”产品矩阵,很多人看不懂安踏为啥要搞这么多品牌,直接把主品牌做强不好吗?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运动鞋服领域单品牌的天花板就在三四百亿左右,不用多品牌矩阵覆盖更多的区域,是对机会的浪费。
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战略之下,不知不觉中,安踏已经织成了一张聚焦于运动鞋服领域,覆盖全价格段、全品类、全球主要市场的渔网。
现在安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 23%,超过阿迪达斯、耐克。但比起市值,更值钱的是管理层不追热点、不搞跨界、不盲目扩张的经营能力,就盯着运动鞋服这个万亿赛道,慢慢把这张拼图的所有关键板块都攒齐了。

$安踏体育(02020)$

雪球

2025-04-25

雪球

2025-04-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