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01:44:19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德昌股份(605555)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德昌股份是中国十大吸尘器出口企业、浙江省绿色工厂、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宁波市政府质量创新奖企业,建有浙江省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公司依托在电机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度布局小家电和汽车零部件领域,聚焦客户需求,以创新驱动发展,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路径,践行“以吸尘器为基础业务、以多元小家电为成长性业务、以EPS电机为战略性业务”的发展战略。小家电领域,公司坚持战略大客户合作路线,着力与国际知名家电制造商、品牌运营商以及区域性领袖企业构建稳定、双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多年深耕细作,凭借持续创新、品质可靠、成本管控、迅速响应等综合优势,已与创科实业(TTI)、海伦特洛伊(HOT)、尚科宁家(SharkNinja)等国际龙头家电品牌商形成了战略合作,产品覆盖地面清洁电器(包括吸尘器水机、干机等)、环境家居电器(包括加湿器、电风扇、空气净化器等)、个人护理电器(包括卷发梳、吹风机等)等,合作的Hoover、DirtDevil、Vax、ORECK、Revlon、HotTools、Honeywell、drybar、vicks、Shark等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均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2017年,公司创办“德昌科技”,正式切入汽车零部件领域,从事汽车EPS无刷电机、制动电机的研发生产,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EPS电机行业领导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坚和客户沉淀,公司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客户已覆盖耐世特、采埃孚、捷太格特、舍弗勒、大陆等国内外知名转向/制动系统供应商,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持续开拓以及定点项目的量产,汽车零部件业务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有望持续成长。
2、所属行业情况
(1)EPS电机行业
汽车转向系统即改变或保持汽车驾驶或倒退方向的一系列装置,目的是依据驾驶员意愿控制汽车的驾驶方向,保证驾驶安全。根据转向能源的不同,汽车转向系统可分为机械转向系统(MS)、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电子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线控转向系统。目前,汽车转向系统的主流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电机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EPS电机分为有刷电机和无刷电机。有刷电机技术较为传统,主要优势在于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但其显著缺点在于其绕组布置于转子侧,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电机的惯性力矩增加,电机整体操作灵敏度会降低;无刷电机针对有刷电机的缺陷进行了优化,其绕组位于定子侧,转子侧为磁体,因而不存在惯性力矩的问题,增强了电机的稳定性。EPS电机发展初期考虑到成本因素,EPS系统对于有刷电机和无刷电机都有使用。随着无刷电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当前EPS电机基本以无刷电机为主。
由于无刷电机结构复杂,且需要在设计阶段进行各种工况的仿真,因此技术壁垒极高,国内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技术空白状态。当前随着国内整车行业国产化的不断加深,国内逐步涌现了与国际EPS电机龙头厂商在技术上处于可比水平的公司。
近年来,汽车行业最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就是自动驾驶、电动车逐步被消费者接受,各主要厂家重要车型中电子化零部件比例正在快速提升,作为自动驾驶基本要素之一的EPS系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执行机构之一。国内汽车行业的EPS系统在历史上的普及略晚于欧美国家,但随着EPS技术的逐步迭代,其成本、性能优势及潜在的自动驾驶适配能力使得其在国内乘用车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
EPS电机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核心动力源,对汽车的转向性能和驾驶体验有着重要影响。2024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155.9万辆,同比增长4.9%。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驾驶舒适性的需求增加,EPS电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将逐渐普及。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EPS电机具有能耗低、参数灵活、易于保养等优点,成为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的首选。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下,EPS电机市场蓬勃发展。2022年,全球EPS电机市场规模达22.4亿美元。随后两年,伴随新能源汽车销量飙升、传统燃油车持续升级转向系统,市场需求稳步上扬。到2024年,全球EPS电机市场规模攀升至24.9亿美元,两年间年复合增长率颇为可观,彰显出该行业强劲的增长活力。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浪潮下,2022年我国EPS电机行业市场规模达48.43亿元。当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大幅增长96.9%和93.4%,渗透率飙升至25.6%。市场对EPS电机需求随之高涨,需求量约1,894.8万台,然而国内产量仅667.7万台,凸显出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EPS电机是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核心部件,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EPS电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该行业技术门槛较高,参与者主要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部分专业电机制造商。
(2)小家电行业
家用电器行业囊括了个人日常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涉及面广,且各细分领域差异较大。一般而言,家用电器分为白色家电、厨房家电、黑色家电和小家电四大类。其中,小家电泛指除上述白色家电、厨房家电、黑色家电以外的小功率电器,其内部品类繁多,包括厨房烹饪类、厨房水料类、个人护理类、环境家居类等。公司当前主要产品吸尘器、洗地机、吹风机、卷发梳、空气净化器、风扇等属于小家电范畴。
公司当前小家电业务的主要产品为环境家居电器、头发护理家电、厨房家电。环境家居电器、头发护理家电的共性主要为以各类型注塑件为结构与外饰单元、以低功率电机作为动力单元。由于其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全球及国内主要小家电厂商一般会同时涉猎多个细分产品领域,利用产品的多样性及持续更新来保证自身经营能力的持续稳定。
在科技进步、消费者对节能产品需求增加以及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兴起的驱动下,全球小家电行业近年经历了稳定增长,其零售额由2019年的1,508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1,7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更多居民习惯于留在家中并减少社交聚会,致使2020年、2021年全球对小家电的需求增加。2022年,随着公共卫生事件逐步解决,以及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和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小家电行业零售额2022年有所下滑。展望未来,随着持续的技术进步及环保创新,预计全球小家电行业将维持稳定增长,由2024年的1,840亿美元增加至2028年的2,20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6%。
全球小家电行业经历了显著进步,在消费者对便利、健康以及可持续性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推动下,各类产品均显著增长。厨房小家电占市场最大份额,零售额由2019年的632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71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3.2%。家居生活及环境小家电的零售额由2019年的564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65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0%。与此同时,由于个人保健、美容趋势及智能便携式个人护理技术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个人护理小家电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快速增长,其零售额由2019年的312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38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3%。随着行业向前发展,厨房小家电零售额预计将由2024年的742亿美元增加至2028年的87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
随着全球分工的深化,知名品牌越来越注重市场研究、产品设计以及品牌影响力,逐渐将开发、制造、物流等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同时,中国政府持续实施稳定外贸的政策,跨境、海外电商等渠道迅速拓展,促进了中国小家电的出口。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小家电行业已从简单的组装发展到精益生产,成为世界领先的生产基地之一。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坚定围绕“筑牢家电业务基石、全速推进汽车电机国产化、协同开拓机器人新赛道”的战略路径,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持续强化精益运营和创新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8亿元,同比增长11.02%;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下降46.54%,剔除汇兑收益影响后的净利润为1.03亿元,同比下降45.56%。
面对外部挑战,公司上半年各板块营收仍保持增长,展现强劲韧性:家电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6.02%;汽车零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89.86%。半年度净利润承压主要系以下综合因素影响了二季度净利润:(1)美国市场关税政策及家电行业价格下行压力导致产品结构出现阶段性变化;(2)规模发展费用增加;(3)汇兑收益及利息收益减少。目前公司海外产能订单需求旺盛,随着海外新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产品结构升级和成本费用的管理深化,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会得到修复。
1、家电业务:三大举措,打造更坚固、更优质的“基石业务”
家电业务作为公司的“基石”,虽面临宏观政策波动与竞争加剧,但外部变化同样催化着竞争格局的重塑,公司将凭借深厚的产业积累和核心能力,通过战略大客户协同深化、产品矩阵升级、以及布局全球产能这三大举措,持续挖掘市场潜力,将市场挑战转化为结构升级的重大机遇,确保基石业务持续保持增长活力。
报告期内,家电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6.02%。其中:吸尘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32亿元,同比下降3.62%,小家电实现营业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19.79%。
公司继续推进海外产能布局,以灵活应对宏观环境变化。截至报告期末,“越南厂区年产300万台小家电产品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建设,正在逐步投入量产。“泰国厂区年产500万台家电产品建设项目”处于土建工程阶段。多国基地布局可以确保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实现不同地区间产能快速转移、灵活调配,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2、汽车零部件业务:加速国产化替代,驱动高确定性增长
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双重浪潮,汽车核心部件需求持续爆发。作为国内EPS电机的领导企业之一,公司依托研发品质卓越、客户响应高效、综合成本优势三大核心竞争力,正逐步改变EPS电机由外资主导的供应链格局,推动国产化替代。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知名的EPS电机、制动电机行业领导企业,让全球的智能电动汽车因其拥有“中国芯”(电机)而更加强大、可靠与安全。
报告期内,汽车零部件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89.86%。新增定点项目8项,全生命周期预计总销售金额超过19亿人民币,持续落地的定点项目驱动汽车零部件业务高确定性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多项海外项目定点并逐步量产,国际市场开拓进程加速。
公司持续创新突破,以高配精度电机技术支撑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需求,保持公司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领域的技术领先性。报告期内,成功落地线控转向系统项目。截至报告期末,在研新项目37项,其中DP-EPS、R-EPS项目合计23项;One-Box和EMB项目合计8项。
同时,公司制动电机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全球电子制动系统TOP前3龙头客户的项目定点,该合作将显著加速公司制动电机业务的规模化发展。
3、聚焦机器人核心关节,打造第三增长极
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全球性爆发机遇,公司凭借在家电、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正将高端电机的技术壁垒延伸至机器人领域,以前瞻性视野布局这一赛道,作为继汽车零部件板块后的第三增长极。报告期内,公司携手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共同开展核心关节电机的研发与试制,并已顺利完成样件交付,产品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客户要求。目前,公司正积极加快相关技术的优化开发,全力推进后续项目合作的深化与扩展,为未来规模化量产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公司将不断围绕主业优势,聚焦新产业、新产品,积极拓展新赛道,探寻合作资源,增强内生外延发展动力。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高度聚焦的客户服务
一般而言,OEM/ODM厂商往往需要通过不断的商务拜访、展会推广等多类型市场开拓手段,逐步开拓渠道市场、沉淀制造能力、提升业务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对行业内核心品牌商/渠道商的业务覆盖。公司主要选择国际知名家电制造商、品牌运营商以及区域性领袖企业作为业务合作对象,着力构建稳定、双赢的合作模式。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敏锐捕捉到行业内核心品牌商其自身业务格局调整形成的市场机会,通过前瞻性的产能布局、跨越式的团队建设、管家式的全时服务,将公司的技术研发、品质管理、工程设计、销售交期等各个“研产供销”环节的资源全部聚焦到核心客户的服务上。通过高度聚焦的客户服务,公司与客户形成了良好的“业务共振”:一方面公司在研发、制造、交货等诸多方面与客户形成了充分的信赖,并不断满足客户快速迭代的产品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在与跨国公司客户的沟通与碰撞中,实现了公司流程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品质控制能力的提升,使得公司的各项业务管理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
2、规模化、全环节的制造能力
首先,公司具有规模化的制造优势。规模化生产优势,一方面能够降低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交期和质量稳定,同时也增强了公司的议价能力。其次,公司具有整机全环节的制造能力。公司采取关键零部件自制的后向一体化生产战略,有效整合供应链,增强自我配套能力,目前已形成了核心部件研发与自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产品开发与设计、整机组装等完整的业务体系。公司一贯坚持自主研发和生产核心零部件的原则,牢牢掌握电机和家用电器生产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一方面保证公司产品在技术水平和质量上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为公司发展汽车电机等提供了必备条件。
3、专业务实的研发能力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以电机为核心部件的家用电器的技术研究、生产制造,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在电机方面,公司产品相较同行业在设计优化、能源功耗、产品寿命、噪声控制等方面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整机部件方面,公司不断打磨产品细节、拓展技术外延。目前,公司所申请的专利不仅包括整机、电机以及旨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各类型装置,还包括家电方方面面的部件,如连续自动收线的卷线装置、碳刷架部结构、地拖洗涤刷结构等。公司在确定汽车零部件业务为战略性业务的方向后,聘请了多位具有十多年EPS电机及制动电机领域丰富经验的研发及管理人员,专门组建了专业团队进行EPS电机相关的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并投资建成了EPS电机及制动电机数字化无人车间。
4、稳定可靠的交付能力
对于ODM/OEM厂商而言,交付能力不仅包括“从图纸到产品”的制造落地能力、“从小样到量产”的批量供应能力,还包括弹性订单的按需及时供应能力。首先,公司依托专业务实的研发能力,在与核心客户对接并为其实现ODM/OEM的过程中,积累了研发管理、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全方位的流程管理能力,能够迅速响应客户的新需求并实现产品量产。其次,公司依托从原物料到产品的全环节制造能力,可以迅速消化因节日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弹性订单,帮助客户实现价值。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