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4-04 08:06:13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本钢板B(200761)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所属行业为钢铁行业,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
2024年钢铁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受全球经济形势、国内政策调整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钢铁行业呈现出“供给保持高位、需求结构调整、出口增长强劲、价格持续下降、效益不断挤压”的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同比下降1.7%;生铁产量8.52亿吨,同比下降2.3%;钢材产量14.00亿吨,同比增长1.1%。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8.92亿吨,同比下降5.4%。这表明钢铁行业在产量上有所控制,但消费降幅明显大于产量降幅,市场供强需弱的态势仍未能改变。钢材出口数量增长显著,2024年累计出口钢材同比增长22.7%,达历史新高;累计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1%。进口方面,钢材累计进口同比下降10.9%。2024年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均值为102.47点,同比下降8.39%。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同比下降,重点统计企业利润总额为429亿元,同比下降50.3%。
2024年国家及有关部委发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等法规政策,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推动电炉钢和废钢利用的比例提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以及生产能力的全面升级和淘汰要求,旨在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安全化方向发展,促进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对钢铁行业产生了包括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加强环保和资源利用、提升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影响产能布局和市场格局、优化税收环境和市场机制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竞争力提升等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有钢铁冶炼、压延加工、发电、煤化工、特钢棒材、铁路、进出口贸易、科研、产品销售等,引入世界先进装备技术对钢铁主业实施装备升级改造,基本建成了精品钢材基地,形成了60多个品种、7500多个规格的产品系列,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汽车表面板、家电板、石油管线钢、集装箱板、船板等主导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能源交通、建筑装潢和金属制品等领域,并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2.经营模式
采购模式:公司采购模式包括国内采购和国外采购,国内采购采用协同采购、统一招标(公开、邀请)、询比、竞价、谈判等方式进行。国外采购通过长协采购、直接采购、公开和邀请招标、询比价、竞谈、磋商采购等模式进行,主要由本钢国贸公司代理。
销售模式:公司的销售分为内销和外销,内销主要以期货销售为主,销售渠道以直供、流通及工程为主,按月提前组织合同订单,按合同订单组织生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渠道,不同行业特点,推行期货后结算、一厂一策、指数定价等多种价格政策销售方式;外销则是由本钢国贸公司代理公司的出口业务,并由公司支付代理费用。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聚焦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紧密结合“聚焦五个重点,推动三个新突破”工作部署,全面落实“一稳两控三提升,开创五个新局面”的总体工作要求,推进“改革+精益”“数字+科技”转型升级。坚持把战略落地、品牌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强化"销研产"联动,大力推动全流程质量“一贯制”管理,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需求,强化产业链生态圈建设,打造汽车钢品牌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企业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转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坚定不移抓好“改革+精益”转型升级,守正创新、立破并举,推进更深层次效率变革,取得来之不易的生产经营和企业改革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和“精品+服务”的发展模式,以建设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板材基地、国内一流特钢基地和综合服务商为战略目标,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围绕提质增效、品种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及智能制造等方面,创新经营管理思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1.生产制造能力。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坚定汽车钢引领发展的战略定力,全力以赴稳产、提质、降本、增效。强力推进产线结构调整,高效、优质产线占比提升,攻克高炉波动顽疾,高炉逐步稳顺并保持高产态势。强化产销一体化管控,灵活调整销售策略。汽车钢直供比例、汽车钢主机厂销量呈现上升态势。全面深化精益+“双基”,力争主要产品制造成本、加工成本跑赢行业。
2.装备改造升级。2024年公司下达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9.45亿元。实施了板材能管中心汽鼓改电鼓、板材能管中心超临界发电项目配套电网改造、板材炼铁总厂原二作业区除尘系统改造、板材炼铁总厂原三作业区除尘系统改造、板材炼铁总厂烧结机头电除尘改造、板材炼铁总厂265烧结系统除尘改造、板材1700产线新增精轧除尘系统、板材炼铁总厂七号高炉附属设备改造等重点项目为代表的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超低排放改造。
3.新产品开发能力。成功开发新产品55个牌号,实现订货39万吨。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开发输氢管线钢L245MH和L360MH,抗氢性能测试良好,满足中石化乌兰察布输氢项目《技术规范》要求;成功开发700MPa级高强度光伏支架用钢GF700,具有良好的成形性和极高的抗压防风性;实现本钢首个出口日本市场热轧桩管用钢HK490、HK400稳定供货;高碳大规格特钢产品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探伤满足国标A级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6辊单机架可逆轧机成功轧制0.8mm极薄规格吉帕级CP钢,攻克薄规格吉帕钢轧制难题。
4.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校企合作,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签订对外技术合作项目13项,促进高校院所成熟科技成果向企业移植。标准方面,参与完成国际标准(ISO)1项,主持完成国家标准1项,主持完成行业标准2项,参与完成团体标准2项,起草企业标准87项。知识产权方面,受理专利数量311件,其中海外专利受理20件;授权专利数量101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科技成果方面,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参与项目《大型金属坯料制备电磁调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磁旋流及其多级耦合电磁驱动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项目《高性能低成本冷轧镀锌双相钢系列产品开发及应用》获得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冷轧超宽幅汽车板核心技术开发及应用》《性能-结构-工艺集成优化的先进汽车钢产业化应用与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液压开铁口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3个项目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绿色发展能力。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先后开展111项超低排项目,切实履行环保责任。2024年,成功打通“半钢”生产路径,经EPD认证,已达成30%的降碳目标,荣获“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称号,成功入选2024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同时全力推进冶炼工业副产品回收与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力拓展光伏发电项目,已实现公司并网发电量达17MW以上。
6.智能制造能力。2024年围绕板材铁前集控、能源集控、智慧料场等项目开展深度应用工作,完成1.77亿元创效指标,通过网络防侵入项目建设提高信息安全。紧跟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十四五规划核心指标为指引,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四化”指标建设,生产单元重点区域产线自控化率提升至96%,生产执行系统建设覆盖率达到100%,3D岗位换人率、四化产线及四化工厂的建设完成率提升30%。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形势,公司牢固树立极致理念,增强系统思维,超前谋划、积极应对,保持生产经营总体稳定。全年完成生铁产量988.01万吨,粗钢产量1072.3万吨,商品材1359.3万吨。回顾全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全力推进生产经营管控能力实现新提升。高效稳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力推进产线结构调整,攻克高炉波动顽疾,高炉逐步稳顺并保持高产态势。产销协同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产销一体化管控,灵活调整销售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深耕区域市场,聚焦国家重点工程,积极拓展管线钢和集装箱钢市场。降本增效能力进一步增强,恪守“保生存”的底线思维,优化技经指标降本,新投产线达产达效、优化产线结构增效,最大限度开源节流。
二是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进产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数字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建成智慧环保、碳数据管理平台,实现LCA数据线上采集,深化基础建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获2A评价,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新跨越,首创“50%废钢+电炉”低碳冶金工艺,冷轧热镀锌汽车板作为绿色低碳产品首次在中国品牌博览会上发布,开展极致能效行动,淘汰落后机电设备。
三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发力。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证,本钢浦项获“辽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称号”。关键工艺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再上新台阶。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全年开发新产品55个牌号,聚焦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聚焦国家新能源产业规划,完成不同等级精密制管用钢系列产品的开发,加大产品认证力度,软钢、高强钢和热冲压钢22个牌号通过合众汽车认证,为实现整车供货奠定基础。
四是全力推进改革管理能力实现稳步提升。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导向,持续健全市场化管控体系和运营机制,抓基础、抓基层,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精益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实行走线评估+“一厂一策”,夯实“一炉一制”“一线一策”,推动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化。改革示范行动持续深化,坚持机构整合与企业战略相融合,运营、环保、信息化等领域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坚持主辅分离与稳步提升相结合,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坚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增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抓实安全基础管理,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持续强化环保日常管理,强化法律风险管控,扎实推进设备精度提升,全面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未来展望:
(一)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板材公司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全面夺取生存保卫战新胜利的攻坚之年。总体看,我们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不利因素与有利条件相互交织。从不利因素看,钢铁产业进入深度调整周期,钢铁减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在加快。从有利因素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国家政策的引导与保障在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没有改变。同时,公司自身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二)生产经营总方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批示精神和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鞍钢集团本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树牢破局意识、经营意识,全面深化精益+“双基”,奋力推动板材公司高质量发展。
(三)经营计划目标
2025年生产经营目标:力争完成铁1009万吨、钢1055万吨、商品材1424万吨;安全事故为零,环保事故为零。为落实以上总体工作思路和生产经营目标,我们将聚焦“三项重点攻坚”,突出“五个全面提升”:
1.坚定不移打赢产品创效攻坚战,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为先,突出抓好品种结构调整。
2.坚定不移打赢降本增效攻坚战,牢固树立“一切支出皆成本、一切收入皆收益”的观念,强力推进全员、全时、全要素、全过程降本。
3.坚定不移打赢效率提升攻坚战,坚持集约高效生产组织原则,高效产线做加法,低效产线做减法。
4.抓好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坚持向品种要效益,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速驱动高质量发展。
5.抓好产线升级全面提升,推进产线结构调整,推进数智化转型,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产线协同水平和差异化发展能力。
6.抓好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坚持市场化导向,聚焦价值创造,推进管理能力提升,推进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发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7.抓好风险管控全面提升,树牢底线思维,坚持标本兼治,着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着力防范化解专业领域风险,着力防范廉洁风险。
8.抓好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基层建设,坚持和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和加强团结职工。
(四)维持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安排
公司将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来满足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
(五)可能面对的风险
1.环境保护风险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环保部门加大对钢铁行业污染治理的监管力度,钢铁企业环保投入和运行成本升高,面临的环保挑战加大。
应对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即通过装备节能环保升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和污染物综合治理,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二是积极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三是加强现有环保设备设施的运维和标准化操作管控,重点强化对大气污染源的监控力度;四是加强对原燃料采购质量的管控,实现源头减排。
2.市场竞争风险
国内经济复苏的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增长仍存在不确定性,钢铁行业处于由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转变时期,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面临供需失衡的挑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应对措施:用足精益工具箱,深化“预测式”经营,强化市场分析研判,准确把控市场节奏,动态调整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区域市场协同,深化战略长期合作,优化资源流向配置;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升独有、领先、重点产品比例,稳定提升产品质量,极致降低成本费用;深耕终端市场,有效提升客户精准化服务和满意度水平,持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原燃料价格及供应风险
全球铁矿石供应垄断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焦煤等资源稀缺,钢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较弱;地缘冲突加剧,供应链安全脆弱,安全保供风险增加。矿石、煤焦黑色系资源金融属性增强,国内外游资投机炒作频繁;节能减排政策持续深化,上游煤焦企业产能受限,内外部多种因素导致原燃料价格高位波动频繁,企业降本增效压力较大。
应对措施:加强原燃料供给和市场需求分析研判,构建原燃料采购模型,科学把控采购时机,及时调整采购策略;加强原燃料供应战略合作,巩固拓展国内原燃料采购渠道,深度聚合原燃料资源,加快形成国内、国外供应链安全保障格局,提升规模采购价格优势;优化生产炉料结构,调整原燃料采购结构,强化对标挖潜工作,优化配煤配矿结构,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控制原燃料库存,有效减少原燃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降低原燃料成本。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星财报审计
2025-04-04
证星财报审计
2025-04-04
证星财报审计
2025-04-04
证星财报审计
2025-04-04
证星财报审计
2025-04-04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4-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