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赣锋锂业(01772.HK)2025年中期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10-01 08:01:22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赣锋锂业(01772.HK)发布2025年中期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1.锂资源市场分析
      全球锂资源供给大部分来自盐湖和硬岩锂矿。成熟的盐湖主要分布在南美锂三角和中国,大部分锂矿山依然集中在澳大利亚。近年来,在终端市场的需求刺激下,锂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加大,供应逐渐多元化。根据长江证券研究所的数据,2025年预计全球锂资源供应量为150.2万吨碳酸锂当量(‘LCE’),同比增长14.6%,其中锂辉石、盐湖及锂云母来源分别是76.0万吨LCE,56.7万吨LCE及17.5万吨LCE,分别占比51%,38%及11%。
      (1)锂辉石精矿市场
      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锂矿石生产国之一,当地矿业发达、法律法规齐全、基础设施良好。根据Fastmarkets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5%-6%锂辉石精矿的中国到岸价格约合620-640美元╱吨,较2025年初价格850-900美元╱吨下跌25%-31%。澳大利亚作为全球锂矿资源的重要产地,主要生产商的锂矿供应量相对稳定。2025年上半年,澳大利亚矿山积极推动成本优化工作,以适应当前市场环境,虽然整体生产维持稳定,但在当前市场行情下仍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压力,预计全年澳大利亚锂辉石的供给量依然存在不确定性。非洲大陆锂资源主要分布在刚果(金)、马里、津巴布韦等多个国家,现有产能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中小矿商手中,这与澳洲锂矿市场主要由大型矿商主导的情况有所不同。尽管在锂资源的绝对数量上不如澳大利亚,非洲地区也拥有世界级的锂矿项目,这些项目具备丰富的锂辉石和透锂长石资源,矿石品位较高。但非洲锂矿市场的开发依然面临一些挑战,由于非洲锂矿项目分散在多个不同国家,受地缘政治多变、地质结构复杂、配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影响,锂资源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整体开发速度缓慢。然而,这些挑战并未阻碍非洲锂资源进入全球市场的步伐,反而促使相关企业在开发中寻求创新和突破。2025年上半年尽管全球锂价疲软,但非洲锂辉石出口量表现优异,贸易市场活跃,得益于原矿成本较低的优势,非洲矿商对锂资源市场的长期前景仍持乐观态度。公司的Goulamina锂辉石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公司正在积极加快推动该项目产能爬坡进度。目前非洲锂矿市场正逐步成为全球锂资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对锂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非洲锂矿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非洲锂矿有望在全球锂资源市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盐湖卤水市场
      全球目前主要开发的锂矿类型中,盐湖卤水型锂矿是最重要的一种锂资源类型。盐湖卤水是目前全球提锂成本最低的锂矿类型,但受限于自然环境和提锂方式的不同,盐湖的建设周期相较于矿山较长。南美盐湖资源储量丰富且质量较高,但开发难度较大,存在环评审批、高海拔、淡水资源短缺、配套基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需要大规模的资本开支、成熟的技术水平和项目团队支持。阿根廷项目的主导方多为资金强大且执行效率较高的大型公司,但由于阿根廷盐湖项目存在开发环境较差(高海拔、偏远、基础设施差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工艺挑战、社区关系维护等问题,整体开发进度较慢,短期价格承压背景下,具备工艺突破能力和资源禀赋优势的企业将率先突围。公司的Cauchari-Olaroz盐湖项目已在稳定产能爬坡过程中,随着后续产能爬坡及产线优化,预计将逐步产出电池级产品;公司的Mariana项目一期也于2025年初正式投产,随着后续产能逐渐爬坡,预计将为2025年全球锂资源供给提供一定程度的增量。
      (3)锂云母市场
      中国拥有目前世界探明储量最大的锂云母矿,其中江西地区锂资源项目较多。相较于锂辉石精矿提锂,锂云母提锂在资源自给、运输成本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由于锂云母成分复杂、萃取过程杂质较多、难以连续生产等因素,开采成本以及提炼成本相较锂辉石精矿提锂以及盐湖提锂偏高。近年来,中国锂云母提锂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产能逐步释放,叠加自有资源优势,锂云母提锂的产能在近年来不断提高,但锂云母提锂产能建设也面临来自锂矿品位较低、冶炼形成的废渣量大,以及锂矿中含有的其他稀有贵重资源难以综合利用等挑战。
      2.锂化合物市场分析
      近年来,中国市场主要锂化合物价格波动幅度较大。2025年上半年受到供需错配的影响,锂化合物价格整体呈下跌趋势。春节前下游补库叠加春节后1-4月锂盐厂逐步复工复产,下游需求回暖,锂化合物价格维持在人民币7万元╱吨之上运行;4-6月,锂盐产量逐步增加,澳大利亚锂矿价格开始下行,海外关税政策导致下游出口预期下降,锂化合物价格进入下行区间,6月下旬,碳酸锂价格逐步企稳。其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全球锂行业需求量主要受新能源汽车与储能行业需求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系统行业发展迅速,锂应用场景丰富多样。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量增速较此前有所放缓,但是基数较大因此仍为主要需求增长领域。储能虽然当前对锂化合物的总需求量占比有限,但是预计未来需求量增速将逐步提升。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影响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以及生产成本的下降,促使新能源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等新能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作为锂化合物深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将得益于公司的先发优势,不断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根据长江证券研究所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锂资源需求量为145万吨LCE,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上升至63%,储能占比上升至19%。
      3.锂电池市场分析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资料,2025年1-6月中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697.3GWh,累计同比增长60.4%;销量方面,2025年1-6月中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659.0GWh,累计同比增长63.3%,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73.7%,累计同比增长51.6%;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173.5GWh,占总销量26.3%,累计同比增长108.5%。2025年1-6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55.5GWh,占总装车量18.5%,累计同比下降10.8%;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44.0GWh,占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73.0%。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2025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65.9GWh,同比增长35%。
      4.电动汽车市场分析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约877.6万辆,同比增长29%。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前期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增速虽较2023–2024年的峰值期有所理性回调,但整体依然保持强劲扩张势头。面对更加分化的区域市场格局,主流汽车制造商正深化本地化战略,密集投放契合区域消费者偏好的新能源车型。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加速普及,以及深度融合的智能座舱、高阶自动驾驶生态的构建,已成为驱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然而,新能源汽车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市场新能源车型的综合性价比优势尚需巩固,且供应链成本波动风险犹存。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幅均超40%,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首次突破44%,标志着中国车市向电动化转型迈入全新阶段。出口市场表现尤为亮眼,新能源车出口量达106万辆,同比激增75.2%,成为‘中国制造’出海新名片。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驱动力逐渐由政策导向转变为产品导向,过去的经济补贴激励措施正在逐步减弱;海外市场正逐步减少直接购车补贴,但通过税收优惠、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等手段间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当下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外交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原材料供应链风险仍是挑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
      5.储能市场分析
      随着全球对碳排放的关注加剧,以及碳中和策略的不断加强,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体系正迅速向以清洁和低碳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结构转型。在此大背景下,储能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储能需求细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以及基站和数据中心。在中国,储能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增长势头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政策的支持。在工商业领域,随着分时电价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高耗能企业电价的上行,储能作为一个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正逐渐受到重视。根据长江证券研究所的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约421GWh,同比增长39%;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约158GWh,同比增长5%。
      6.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分析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得到了广泛应用。考虑到动力电池将进入大规模退役期,对动力电池开展回收利用已至关重要,引起了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动力电池梯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应用;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研发。从布局上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在积极开展回收再利用布局,随着动力电池报废高潮的临近,合理回收利用废弃动力电池有极大的意义和必要性;从应用领域看,退役动力电池在储能和低速电动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根据国信证券推算,2025年退役动力电池的锂回收总量将达到约5万吨LCE。

业务展望:

展望未来,在持续优化的产业政策引导、电池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持续进步、全球充电网络覆盖度与便利性的显着改善,以及消费者对电动化、智能化接受度普遍提升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销量预计将延续稳健且高质量的增长轨迹。
      展望下半年,‘两新’(新能源和以旧换新)政策将继续有序实施,加上各大车企不断丰富的新品供给,预计将进一步激发汽车消费潜力,确保中国汽车产业保持健康平稳的运行态势。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以其蓬勃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布局的推进、智能化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车型的涌现,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各大车企需要不断创新,以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