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唯赛勃(688718)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8 23:20:54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唯赛勃(68871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主营业务

    公司是一家拥有高性能卷式分离膜及相关专业配套装备原创技术、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核心产品研发制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膜分离技术核心部件供应商。

    2.主要产品

    公司主要产品反渗透膜及纳滤膜系列产品、复合材料压力罐、膜元件压力容器均为膜分离技术应用中的重要装备。根据应用领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以及所选取的工艺路线,公司产品与其他装备通过工业设计能有机组合形成膜分离技术应用解决方案,应用领域涵盖人居水处理、市政供水、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浓缩分离等民用、商用、市政及工业生产领域。

    3.所处行业情况

    3.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发展阶段

    国外在高性能分离膜领域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相关产品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美国、日本在高性能卷式分离膜领域的领先优势尤为明显,代表性企业包括杜邦水处理、日本东丽、海德能等。我国的膜技术研究及应用虽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但膜技术应用的解决方案项目数量和规模增速较快,膜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

    (2)行业基本特点

    膜材料作为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下,膜材料及相关专业配套装备和下游膜分离技术应用领域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膜产业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膜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应用层次逐步提高,应用领域逐步扩大,进口替代趋势日益显著,国产膜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3)主要技术门槛

    膜材料的生产和研发是整个膜分离技术产业链的技术核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分离纯度或者原水和出水水质要求选择不同的膜材料、膜元件,而改性后的膜材料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各有优势,原料配方及生产工艺也各不相同。膜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多项专利及非专利技术,高性能的膜材料、膜元件的生产对膜材料配方和工艺技术提出较高要求。目前具备规模化制备先进膜材料的企业相对较少,多数企业业务范围仅限于采购膜片进行卷制或膜组件进行成套设备加工和工程安装,仅少数企业具备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膜材料的能力及业务体系。

    3.2公司所处行业地位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作为国内较早专注于高性能卷式分离膜及相关专业配套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生产经营,先后实现了复合材料压力罐、膜元件压力容器、反渗透膜及纳滤膜系列产品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始终恪守"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的核心使命,锚定高性能分离膜核心主业,通过"技术纵深化、产业集约化、市场立体化"三维战略布局,持续锻造从膜材料到膜元件压力容器、复合材料压力罐的全链条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04.93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0.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1.1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3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21.1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62%。

    一、聚焦主营业务,以核心战略引领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于高性能分离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重点推进第三代抗污染反渗透膜及高选择性纳滤膜的量产工艺优化。同时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单位膜面积成本,不断加大市场拓展力度,重点布局新能源领域。此外,公司聚焦膜分离技术和浓缩分离业务,充分发挥膜产品和装备业务的协同效应,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为其提供包括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现场安装调试、运营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与公司关键材料研发制造形成协同效应。

    二、落实强研发经营策略,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公司对技术研发高度重视,并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475.04万元,同比下降0.67%,占公司2025年1-6月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97%。报告期内,公司(含子公司)新增知识产权项目申请4件,其中发明专利0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新增知识产权项目获得授权1件,其中发明专利0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知识产权项目申请244件,累计知识产权项目获得授权187件。

    三、加大市场拓展,扩大市场规模

    公司依托行业领先的膜材料制造技术和成熟的销售体系,积极提升区域市场覆盖率,延展经销服务网络体系,持续深耕化工、有色、电力、食品饮料、电子、制药等领域,挖掘细分市场空间,抓好关键材料国产化趋势的良好机遇,探索高精尖应用领域市场机会,抓好高附加值产品系列品质升级,推动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大国内外客户开拓,完善销售渠道,积极参加同行业交流,积极参与行业内峰会,加强与客户之间合作与交流,展示公司的产品、技术与服务优势,增强对公司品牌与产品的认可,进一步扩大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04.93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0.27%;实现利润总额1,507.2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0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1.1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30%。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