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5 18:37:28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岩山科技(002195)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浪潮在全球兴起,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推动生产方式进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公司坚定站在数智化变革的最前沿。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拥抱人工智能(AI)新浪潮,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现有业务基础上,致力于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进行创新与合作,成为领先的科技公司,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未来。
2023年起,公司将人工智能业务视为推动公司新一轮增长的战略催化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驾驶、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简称BCI)及类脑智能(Brain-inspiredIntelligence,简称BII)、生成式AI(AIGeneratedContent,简称AIGC)等新兴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并已取得显著进展,为将公司打造成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互联网信息服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PC和浏览器作为主要办公终端及办公时的高频使用工具,承载了用户信息触达和高效检索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推动“AI+浏览器”产品出现并向场景化纵深发展,引领用户需求向智能化持续升级。游戏产业也在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持续增长。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下属游戏工委(GPC)发布的《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5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期,互联网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但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3%。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社交类产品的用户使用频率较高,广告主的推广预算相应向短视频、微短剧、社交类产品倾斜,而流量争夺也导致获客、推广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有力促进下,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围绕数据要素、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人工智能浪潮下,AIGC工具产品涌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根据国家网信办官方公众号“网信中国”,截至2025年6月,共有439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人工智能与办公软件、内容创作、信息检索、教育培训等多场景深度融合,建立起覆盖多个领域的智能应用生态。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领域作为当今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发展在我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鼓励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25年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持续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鼓励大模型广泛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对于人工智能等前沿及重大创新领域,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该纲要还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5年7月在上海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围绕AI基础理论突破、前沿技术应用、赋能产业落地和全球治理协作等方面,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智能辅助驾驶、AI硬件终端、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正迅速融入到各个行业和生活领域,显示出其跨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1)智能驾驶
2023年以来辅助驾驶赛道政策层面全速推进,从上层政策框架、道路测试、数据管理、示范应用等多方面入手,逐渐完善政策体系,为更高阶辅助驾驶大规模量产持续铺路。
2024年以来,各大车企纷纷推进以高速NOA(NavigateonAutopilot)及城市NOA为代表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加速了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与接纳,随着消费者对于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高速NOA成为主流车型标配,城市NOA迅速崛起。根据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数据,高速NOA渗透率从2024年1月的7.6%增长至2025年5月的28.5%;城区NOA渗透率从2024年1月的5.2%增长至2025年5月的12.5%。2025年6月,工信部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从系统功能边界、驾驶员监测、故障处理、道路试验等方面,确保组合辅助系统在实际道路环境中具备安全性、可控性和可监管性,通过政策监管推动辅助驾驶技术向更高级别演进。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支持智能辅助驾驶在个人乘用车、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车、货物运输等场景的落地应用,明确鼓励辅助驾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2025年7月,上海市颁布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进一步推动辅助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随着电动汽车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竞争不断加剧、国内辅助驾驶相关政策的持续发布,乘用车销量与智能化指数稳步提升,辅助驾驶渗透率与价格呈反向增长态势,智能辅助驾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能辅助驾驶的方案供应商面临高技术与低成本的双重考验,为客户提供极致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成为行业普遍共识。2024年3月,特斯拉开始在北美地区大范围推送FSD(FullSelfDriving)v12,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FSDv12的卓越性能,也加速了端到端技术路线在行业内的广泛认可。2025年2月,特斯拉开始向中国市场分批次推送FSD功能,FSD正式入华。国内多家汽车主机厂纷纷投入研发端到端系统,并陆续对外披露上车量产规划。2024年起,部分车厂及企业开始探索基于端到端加VLM(视觉语言模型)以及基于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通过提升模型对物理世界的全局理解来提高智能辅助驾驶能力。
(2)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及类脑智能(Brain-inspiredIntelligence)
脑科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破译生物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绘制大脑功能、结构和信息处理图谱,加深对生物大脑工作原理的理解,并构建模拟生物大脑的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最终达到“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的目标。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简称BCI)技术作为脑科学研究的一个细分领域,旨在打破大脑与外界信息交互瓶颈,是实现人机交互、人机交融的必由之路。
脑科学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布局的科技战略重点之一。在我国,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也已经被提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该方案旨在优化和完善脑机接口的标准化路线图,明确标准化的重点方向和研制优先次序,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并推动标准的宣贯实施。多省市将脑机接口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脑机接口基础研究,推动脑机接口成果转化和广泛应用。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首次设立与脑机接口相关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三个价格项目,各地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脑机接口医疗收费将有规可依,不仅能减轻患者负担,也有利于脑机接口产品在我国的推广应用。2025年8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脑机接口产业生态。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创新脑信号传感元件,完善脑信号编解码软件,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推动贴额式、入耳式等非植入设备量产迭代等具体方向。脑机接口下游应用不断拓展,市场前景巨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脑机接口现有应用方向不少于30种,医疗和非医疗类并重,其中医疗应用占比56%,消费、工业、教育等非医疗应用占比44%。
在海外,马斯克创建的Neuralink作为侵入式脑机接口应用的开拓者,已开发出了R1手术机器人与N1脑机接口芯片,目前已将其脑机接口设备植入7位人类患者体内。2025年6月,Neuralink发布了下一代更高效的手术机器人R2,马斯克提出人脑与AI互联的未来愿景。此外,黑石(BlackrockNeurotech)推出的NeuroPort神经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结合犹他阵列(Utaharray)电极已完成多例人体植入和临床试验;Emotiv通过非侵入式技术路径推出脑电头戴设备用于情绪识别等消费级场景;BrainGate团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运动意图的准确识别和肢体运动控制。相对于海外,国内的试验动物审批和临床资源支持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国内研究团队的进展迅速,已经从逐步跟随国外发展到与国外头部团队齐头并进。
(3)生成式AI(AIGC)
2024年以来,AI大模型的演进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方面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算力突破推动了模型参数量进一步增加、性能优化以及应用场景的扩展;另一方面端侧大模型的崛起标志着AI技术向用户终端设备的深入渗透与集成应用。DeepSeekV3模型与R1模型的现象级问世极大推动了AIGC应用的普及与落地,同时也证明持续技术创新仍是AIGC进化的主要驱动要素。
国外市场,OpenAI的GPT系列模型及Anthropic的Claude系列模型都是大模型的典型代表,并于上半年分别发布了最新版模型GPT-5和Claude4系列。国内市场方面,以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为代表。与此同时,随着终端设备性能的提升、用户对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离线场景下大模型使用需求的提升,将AI能力植入智能硬件,已成为真实的用户需求,也是厂商开拓新增长空间的重要命题。AI手机、AIPC、AI眼镜、AI玩具等智能硬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AI技术正快速渗透各类硬件终端。离线大模型通过在设备端本地部署,可有效降低云端服务器的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并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据Canalys预测,2025年AI手机出货量约4亿台,渗透率将达到34%。模型轻量化以及芯片算力突破双重驱动,将推动AI手机加速普及。同时Canalys预测,2025年AIPC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占PC总出货量的40%。AIPC通过专用AI加速芯片,内置个性化AI功能,在办公效率、生产力提升、团队协作方面带来创新体验。此类演变趋势体现了AI大模型正在逐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服务模式,从纯粹的技术驱动转向用户价值和社会效益导向。
政策方面,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AIGC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场景创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升级、产业增长的新路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明确推动人工智能手机、电脑、机器人等产品落地。
3、多元投资业务
公司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积极开展多元投资业务,主要包括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领域。
股权投资领域,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这体现了国家对于创投和股权投资行业的肯定和重视。公司的股权投资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通信、生物科技等国家及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的硬科技领域进行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近年以来金融行业监管不断加强,资管新规落地,资管产品逐步回归本源。公司自有资金充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将继续做好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投资收益。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建设一个更智慧、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的使命和“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公司”的愿景,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基础上,全面深入布局人工智能板块,包括智能辅助驾驶、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AIGC等领域,并已取得显著进展。
1、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
公司旗下2345.com自2005年上线以来,始终致力于打造“千万用户的首选上网入口平台”,坚守“用户体验第一”的产品理念,已形成“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双矩阵产品体系。网络科技公司在互联网深耕二十余年,是国内拥有亿级用户规模的互联网平台之一,自主研发了2345网址导航、浏览器、安全卫士、2345好压、看图王、输入法、2345天气预报、青鸟壁纸等多款国内知名软件,覆盖PC端和移动端,为累计超10亿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安全上网服务,并成功打造多项工具类明星产品。2345好压(HaoZip)装机量突破3.2亿,为国内首个支持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多设备协同解压工具;2345天气预报在华为、荣耀、OPPO等应用商店天气品类下载量排名前列。2345好压和2345天气预报等产品均已适配鸿蒙HarmonyOSNEXT操作系统,其中2345好压为鸿蒙智慧办公首批邀请的应用之一,在2025年华为开发者大会荣获“华为鸿蒙办公卓越体验奖”,已连续两年在华为开发者大会斩获多项殊荣;2345天气预报则是最早适配鸿蒙系统上的天气软件之一,荣膺华为开发者大会2025“最佳新锐合作伙伴奖”。公司打造的综合性短视频营销平台“王牌智媒”在短剧撮合服务领域排名前列。
多年来,网络科技公司秉承创新理念,以深入用户场景解决刚需问题为本,打造“高效、易用、智能”的各类娱乐、办公产品。在互联网业务板块中,PC及移动端付费工具的收入显示出积极的增长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习惯的适应,付费工具的潜力和市场机会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同时,公司正致力于推动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体育和游戏行业,提供沉浸式运动体验。未来网络科技公司将持续加强AI+探索,将AI应用于新产品打造与老业务的集成升级,同时也将持续积极尝试探索海外业务等新方向。
2025年上半年互联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299637123.93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31.11%,占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为94.58%,收入增长主要原因为王牌智媒等业务大幅增长;营业成本215530565.80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52.66%,主要原因为加大了新产品推广力度。
2、人工智能业务
(1)智能驾驶业务
公司控股子公司Nullmax纽劢科技致力于打造全场景的辅助驾驶应用,推出了纯视觉、真无图、多模态端到端的辅助驾驶技术方案。Nullmax纽劢科技可为车辆提供贯穿车端、云端的全栈软件算法应用,提供覆盖高速及城区的辅助驾驶功能,并打造了支持所有技术的平台化的BEV-AI(Bird'sEyeView-AI,即面向鸟瞰图视角的AI技术)技术架构。2024年技术发布会上,Nullmax正式推出了新一代辅助驾驶技术—NullmaxIntelligence(NI),以更智能的方式应对行业辅助驾驶难题。在视觉基础上,NI增加了对声音、文本、手势等多种信息的输入支持,利用多模态的端到端模型进行任务推理,由系统整体输出可视化结果、场景描述和驾驶行为。
Nullmax纽劢科技依托特有的平台架构优势以及一段式端到端技术,从基础的主动安全功能到高速和城区辅助驾驶功能,实现了对国内外主流芯片平台及不同类型和数量传感器的灵活适配,可适配德州仪器(TI)、英伟达(NVIDIA)、黑芝麻智能、高通、爱芯元智、瑞萨等主流芯片,算力覆盖2-1000T;同时可有效地控制成本,且辅助驾驶方案不依赖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可助力OEM厂商快速、低成本地完成差异化车型的行泊一体及舱驾一体多域融合(ADAS+NOP+HPP,注)的量产落地。(注:NOP指NavigationOnPilot,领航辅助驾驶;HPP指Human-in-the-loopPilot,人机共驾导航。)2025年4月,Nullmax首次亮相上海国际车展,展示了全栈自研的四款量产级MaxDrive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及新一代端到端辅助驾驶技术,覆盖从主动安全功能到高速以及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满足不同车型及市场多样化需求,响应辅助驾驶“全民时代”市场需求,推动辅助驾驶平权。
在学术研究领域,Nullmax技术团队的论文《SimPB:ASingleModelfor2Dand3DObjectDetectionfromMultipleCameras》入选欧洲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ECCV2024会议文集,另一篇论文《Enhancing3DObjectDetectionwith2DDetection-GuidedQueryAnchors》也成功被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2024录用。2025年6月,Nullmax技术团队在端到端自动驾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HiP-AD:HierarchicalandMulti-GranularityPlanningwithDeformableAttentionforAutonomousDrivinginaSingleDecoder》,成功入选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2025论文录用。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全球同行的认可,并且展示了Nullmax在辅助驾驶技术特别是视觉感知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在商业化方面,Nullmax纽劢科技已与多家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面向量产的深度合作,获得了国内多家汽车厂商的定点量产项目,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合作机会,并与全球多家知名一级供应商达成合作。在信息安全方面,2025年7月Nullmax正式通过可信信息安全评估和数据交换安全标准——TISAX最高等级AL3评估认证,标志着Nullmax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已达欧洲汽车行业的最高标准。
(2)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业务
公司下属的上海岩思类脑研究院以脑电大模型为核心技术底座,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开展脑机接口解码算法与系统、非器质性脑疾病(例如癫痫、抑郁症、严重失眠等)的诊断和评估、大脑内在状态调控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推动研究成果商业化落地。岩思类脑研究院参与的斑马鱼大脑空间信息表达机理研究《Apopulationcodeforspatialrepresentationinthezebrafishtelencephalon》于2024年10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
脑电大模型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神经信号记录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可以采集到的脑电信号的数据量正以指数级增长,如何使用脑电解码算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所需颗粒度的信息,是人机交互和脑机接口系统中急需突破的痛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思考,岩思类脑研究院抢先布局脑电大模型的构建和研发,适应现在及将来非侵入式、侵入式等多种方式获得的海量脑电数据,以脑电大模型为脑机接口系统硬件赋能,从而达成实时、精准、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目前岩思类脑研究院已经开始脑电大模型的预训练,目的在于使脑电大模型学会脑电信号的变化规律后,将大模型底层压缩出来的本征特征做为下游任务的输入,从而完成大脑意图的转译。岩思类脑研究院还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国内头部院校及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在脑电大模型及下游具体应用领域进行共同研究。
未来待脑电大模型成熟后,可衔接脑机接口外设完成与物理世界或元宇宙的互动,也可与其他多模态大模型配合实现大脑意念的具象显示和实时互动。此外,脑电大模型还可通过分析大脑活动的异常状态,对非器质性脑疾病进行早期筛查、干预和疗效评估。
应用场景落地方面,岩思类脑研究院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VisuallyEvokedPotential,SSVEP)原理,成功运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式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上实现了连续、精准的操控。该脑机接口操控系统体现了岩思类脑研究院领先的神经解码技术能力,无需鼠标、键盘、手柄等外设,即可精确解码脑电波,以高刷新率实时、连续输出控制指令,使用非侵入的方式实现了匹敌、甚至超越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性能。该技术未来可以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智能家居、医疗康复、游戏娱乐等领域。
侵入式应用方面,2025年7月,岩思类脑联合华山医院等院校及研究所,结合植入式脑电记录和自主研发的脑电大模型,构建了“声母/韵母-音节-单字-语句”的四级解码架构,实现从神经信号到完整语句的直接解读。在标准临床电极上实现高精度、强泛化能力的中文解码,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迈出了里程碑式一步。未来,该技术可为渐冻症、脑卒中等失语患者重建日常语言交流功能。岩思类脑“植入式中文脑机接口解码技术”在WAIC2025浦东新区分论坛暨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全球推介大会上,被遴选为2025人工智能十大创新技术。
同时,岩思类脑研究院持续进行脑电大模型及非器质性脑疾病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部分基于大脑内部状态调控技术所研发的商业化产品已完成原理测试及工程验证测试、进入定型阶段,待完成产品定型后,将适时进行产品发布,并在完成后续生产验证测试后即可上市。
(3)生成式AI(AIGC)业务
为进一步推进AIGC业务发展,公司在多年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基础上于2023年6月成立了上海岩芯数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RockAI)。RockAI以“让世界上每一台设备拥有自己的智能”为使命,以“群体智能”理念构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自研国内首个非Transformer架构、非Attention机制大模型——Yan架构大模型。Yan架构大模型依托MCSD(multichannelslopeanddecay)、类脑激活机制等基础研究创新,MCSD具有快速训练、推理能力,可以实现更高效的特征提取,类脑激活机制则模拟大脑中的神经元激活模式,在计算时选择性激活部分参数,减少算力冗余,更高效地解决问题。2024年11月,Yan架构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为国内首批通过备案的非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
2025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上,岩芯数智公开发布Yan2.0Preview模型,新增了“记忆模块”,能够在学习中将关键信息存储,并在新场景中快速应用,意味着大模型不依赖外挂知识库来实现记忆,而是具备了原生记忆能力,推动下游应用的各种设备向自主学习迈进。Yan2.0Preview将多模态能力进一步拓展到视频领域,可实时解析短视频中的动作轨迹、物体状态、环境变化等信息,推动大模型与现实环境的深度交互。
Yan架构大模型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合同类文档处理与智能坐席辅助》已入选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大模型相关的揭榜挂帅项目。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迈向AGI:大模型焕新与产业赋能”论坛上,RockAI《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数据查询系统》被收录进《2024大模型典型示范应用案例集》。在「AI中国」机器之心2024年度评选中,Yan架构大模型凭借多模态处理和多设备部署的强大实力,入选“最佳大模型TOP20”。
未来,RockAI将重点围绕“Yan架构”持续加强核心算法创新及迭代升级,以“离线智能”为支点,逐步实现群体学习能力、协同进化的“群体智能”路径,着力构建全模态实时人机交互系统。
在商业化落地方面,RockAI已经为部分企业客户提供了本地化应用和部署,满足客户对于数据隐私、安全及低成本部署上的需求。同时RockAI正在积极探索与机器人、无人机、手机、PC等不同终端设备厂商的合作机会,以实现该模型在多种下游设备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模型的隐私和安全、低延时、可靠性、低成本等竞争优势。在机器人领域,RockAI已与机器人厂商进行合作,在低算力芯片的机器人平台上部署了自主研发的Yan1.3大模型,该机器人可在离线的情况下准确理解模糊指令,并驱动机器人运控系统高效完成各类复杂任务,展现了Yan1.3自主底层架构通用大模型在智能终端的多模态交互能力。在PC领域,Yan模型与某头部出海品牌合作定制版AIPC,已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Barcelona2025)上参展并正式发布,随后在WAIC2025期间完成展示,并与其供应商签订了量产框架协议。在医疗领域,RockAI与合作方共同开发的基于Yan架构大模型的生成式智慧病历系统已经在医院上线,该系统能提升病历书写质量和效率,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未来功能扩展。在芯片领域,RockAI与全球知名芯片厂商AMD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AIPC领域展开深入技术合作。
3、多元投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积极开展多元投资业务,主要包括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领域。
股权投资领域,公司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方向,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通信、生物科技等国家及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的硬科技领域进行投资。结合公司长期愿景、短期发展目标以及行业动态,形成了一套综合考量技术领先性、市场潜力、战略契合度以及财务收益的投资策略。同时,保持灵活和敏捷,以便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格局和市场需求。此外,公司自有资金充裕,紧跟监管政策,及时摸排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继续做好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投资收益。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AI领域布局的协同效应
公司在AIGC大模型、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布局,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与知识融合、算法创新与技术融合、应用场景的互补等方式实现不同业务板块间的有效互补与联动,可以推动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够为公司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创造出先进的人工智能科技产品和服务。Nullmax纽劢科技推出的NI技术将探索融合岩芯数智Yan架构多模态大模型,打造全场景辅助驾驶应用,拓展至具身智能领域。同时,互联网业务也将积极尝试将Yan架构大模型运用于各类AI工具产品中。
2、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公司旗下各业务板块均拥有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确保产品的独特性,同时降低对外部技术依赖的风险。Nullmax纽劢科技已形成全栈自研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能力,其新一代辅助驾驶技术NI和平台化BEV-AI技术架构,可实现平台化应用和定制化开发;多篇高水平论文入选国际顶尖会议(以下简称“顶会”)文集及顶尖期刊,包括全球计算机视觉顶会CVPR(IEEE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andPatternRecognition)、ECCV(European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ICCV(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WACV(IEEE/CVFWinterConferenceonApplicationsofComputerVision),国际机器人顶会ICRA(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oboticsandAutomation)、IROS(IEEE/RSJ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RobotsandSystems);机器人领域全球顶尖期刊,例如RA-L(IEEERoboticsandAutomationLetters)等。纽劢科技目前拥有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多传感器融合、行泊规划控制等方面的13项授权发明专利。
岩思类脑研究院正在基于前期原创性十万量级斑马鱼全脑神经信号解码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AI技术构建脑电大模型预训练,并在多种脑机接口任务中初步验证了脑电大模型技术的有效性和泛化性。该模型在预训练脑电数据集的体量、模型参数量及脑机接口任务的普适性方面居于全球先进地位。岩思类脑研究院参与的斑马鱼大脑空间信息表达机理研究《Apopulationcodeforspatialrepresentationinthezebrafishtelencephalon》于2024年10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岩思类脑研究院及子公司神鳍科技目前拥有脑机接口、神经编解码和其他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6项授权发明专利。
岩芯数智的大模型技术完全自主研发,真正做到从零起步,不依赖任何现成模型的“套壳”方案,也不盲目跟风现有主流路径。研发工作立足于最底层的基础研究,从线性化的自然语言关联特征表示出发,逐步构建并实现MCSD、类脑激活机制以及自主记忆单元等核心技术模块。目前,岩芯数智不仅在大模型的基础架构设计上实现了自主可控,还在基础算法设计、训练效率优化等关键环节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并已获得21项涵盖核心技术领域的授权发明专利,体现了岩芯数智在人工智能底层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
3、高端人才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团队、管理团队和营销团队,为企业提供持续的知识更新和战略执行能力。公司以“创新、开放、责任、正直”为核心价值观。勇于创新、敢想敢干、尊重用户、坦诚沟通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潜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精简的组织架构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确保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提高执行力。
公司人工智能各板块的核心领军人才均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智能板块智能辅助驾驶领域,Nullmax纽劢科技创始人LeiXu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美国高通、特斯拉,具有超过10年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研发经验。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领域,岩思类脑研究院的研究工作由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研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孟博士领衔。AIGC领域,岩芯数智CEO刘凡平系上海市科技专家库专家,出版过《大数据时代的算法》、《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应用实战》、《突围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专著。
公司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制度,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确保人力资源的持久竞争优势。2023年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实现了接近全员持股,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奋斗热情并吸引行业人才的加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4、丰富的自有资金及投资经验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10587145113.87元,负债总额为239808233.04元,资产负债率仅为2.27%。公司拥有雄厚的自有资金和顺畅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扩张、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经营活动提供有力支持。良好的现金流管理和低负债率,有利于公司抵御市场波动,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公司拥有一支业务精通、项目投资经验丰富的专业投资团队。公司将继续利用充足的资金优势,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做好金融产品投资及股权投资,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上网入口平台”及丰富的应用场景
公司核心产品“2345网址导航”自2005年创建至今已运营20年,为用户提供安全绿色的上网入口和搜索引擎入口,积累了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具有明显的市场先发和品牌优势;公司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具有丰富应用场景,既满足了用户差异化需求,又充分发挥了各产品之间优势互补的特点,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公司已建立以2345加速浏览器、看图王、2345好压、王牌输入法、安全卫士、PDF转换器、青鸟壁纸等为核心的PC端产品矩阵;以2345天气预报、手机助手、手机浏览器、手机清理王等为主打产品的移动端应用矩阵,并积极推动AI体育等“人工智能+”内部项目创新。
6、优质的客户资源
Nullmax纽劢科技已与国际国内多家汽车厂商、芯片厂商和一级供应商建立了面向辅助驾驶量产的深度合作,获得了多个乘用车量产项目。岩思类脑研究院在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研究等领域与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等机构开展合作。网络科技公司是华为鸿蒙生态合作伙伴,双方将在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网络科技公司和头部互联网公司保持长期稳定合作,主要客户包括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岩芯数智正与知名PC、手机、机器人、芯片上下游厂商合作,积极探索量产项目。在PC领域,已与某头部出海品牌合作定制版AIPC,并已签订该产品量产框架协议。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