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06 11:02:00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东睦股份(600114)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所属行业为新材料行业的子行业——粉末冶金(PM)行业。粉末冶金是一种先进的金属成形技术,通过制取金属或非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原料,经过成形和烧结等工艺过程,制造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几何构造制品的工艺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节能、节材、节省劳动力、环保、近净成形、个性化、一致性好等优势,其优点使其成为解决新材料问题的钥匙,在新材料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现代工业发展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粉末冶金行业呈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随着粉末冶金技术的不断提升,运用场景不断扩展,同时受益于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刺激,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报告期内取得了新的成效。
1、P&S技术平台
公司P&S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供给国内外汽车行业中高端客户,报告期内,汽车零件销售占公司P&S主营业务收入的75.14%,达9.48亿元,同比增长约12.71%,家电零件主营业务收入占公司P&S主营业务收入的21.11%,达2.66亿元,同比增长约18.3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2025年1~6月,中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出口67万辆,同比增长40.2%,插混新能源汽车出口39万辆,同比增长206.6%。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强大,电动化转型改变了市场需求结构。公司与国内外汽车行业中高端客户长期战略合作,且由于中外制造业性价比差异,以及国外友商减少投资甚至逐步计划退出等,使得公司在汽车行业粉末冶金制品的进口替代和全球市场拓展方面仍有较大空间。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增速较快,它具备纯电动驱动和内燃机备用能源两种模式,部分保留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使得P&S技术保留了最大的运用场景,同时又给公司SMC技术带来机会。
由于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P&S制造机器人用减速器齿轮、MIM制造灵巧手精密小齿轮和液态金属柔轮提供了机遇。因粉末冶金方法制造精密齿轮具有净近成形、节能节材等优势,机器人减速器齿轮为小模数精密齿轮,要求精度高、噪音低和耐磨性好等,理论上适合用粉末冶金解决材料问题。
2、SMC技术平台
报告期内,SMC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68%,主要受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降价影响所致。公司SMC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源等行业,报告期内,光伏领域销售收入占公司SMC主营业务收入约35.06%;新能源汽车领域SMC技术平台销售占公司SMC主营业务收入约17.42%;报告期内,算力相关的金属软磁SMC实现芯片电感和服务器电源软磁材料销售收入约10542万元。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2025年上半年回顾与下半年年展望》报告,2025年1~6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12.21GW,同比增长107%,创下历史新高,其中5月月度新增装机也刷新记录,达到92.92GW,最高装机同比增长388%;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GW,进入太瓦时代。报告显示,世界主要经济体光伏渗透率不断提升,特别是近五年增速较快,2024年世界平均光伏发电渗透率约为6.57%,且近几年中国光伏渗透率提升较快,2024年中国光伏渗透率超过9%。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对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预测上调,由531~583GW上调至570~630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其中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同步上调,由215~255GW上调至270~300GW。
公司积极寻求SMC技术平台新的业务增长点。AI的快速发展和数据中心的高功率计算需求,使芯片电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芯片电源面临“高效率、微尺寸、高集成”挑战,器件的微型化、耐低电压、大电流、低损耗、多相供电,客观要求电感结构要设计成一体,这对材料选择要求为低损耗、高Bs、性能稳定性好,为公司软磁复合材料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EFLOPS,较2024年增长43%;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36.2%。根据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算服务市场整体规模达到50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79.5亿美元,2023-2028年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57.3%。公司重点推进了金属软磁新型一体化电感等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报告期内已批量生产组合式芯片电感,并实现了铜铁共烧一体式芯片电感的小批量生产。
与此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的方向发展,车载电源和电子控制系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金属磁粉芯作为储能和滤波电感的核心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车载直流变换器、混合动力电机控制系统、车载48V控制系统以及其他车载电源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进一步普及,为SMC金属磁粉芯及其器件的市场需求量增长提供可能。
3、MIM技术平台
公司MIM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行业。受益于国家“国补”等政策以及大客户折叠机新产品上市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MIM主营业务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57.26%,其中消费电子占其MIM收入比重约82.16%,医疗收入比重约3.89%、汽车类收入比重约8.33%,其它产品收入比重约5.62%。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报告》初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0%,达到2.952亿部,其中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6896万部。根据IDC数据,2025年1~6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1.4亿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折叠屏手机出货量498.4万台,同比增长12.56%。尽管折叠屏手机市场仍然属于小众领域,仅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约3%,但折叠设备在每一代迭代中不断演进并趋于成熟。展望未来,随着软件和硬件的更好整合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应用场景出现,折叠机市场有望实现可持续增长。
除继续巩固MIM技术在消费电子中运用外,公司逐步加大其在非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开拓,以及材料技术丰富化方面的突破,持续推进在MIM钛合金领域的研发。随着AI和算力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MIM技术在高速连接器外罩、芯片和光模块散热器等场景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外不断拓展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对内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业绩稳定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12亿元,同比增长24.76%,其中:P&S、SMC和MIM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1亿元、4.44亿元和12.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9%、-2.68%、57.26%,其中折叠机铰链已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1亿元,同比增长37.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50亿元,同比增长40.61%,主要系销售收入增加,特别是MIM技术平台收入增加,导致生产稼动率提升和边际改善,同时公司内部大力推行降本增效措施所致。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沉淀,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在竞争中不断巩固和强化,使得公司能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新材料开发设计、制造工艺设计组合、专用模具设计工程人员队伍。公司设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东睦新材料粉末冶金重点企业研究院,并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东睦股份打造优秀高效的管理与研发制造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公司及大部分子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P&S、MIM、SMC三大板块业务在行内都具有突出的研发优势。公司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充分发挥三大技术平台在技术、客户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优势,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具备了根据应用需求设计各种新产品,帮助应用端提升产品力和性价比优势的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紧扣发展战略,兼顾当下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报告期内,投入研发费用1.6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54%。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获得授权专利数量共计92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45项,软件著作权44项,另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2项。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教授级高级职称人员3名,高级职称人员29名;拥有博士5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73名,浙江省省级“培养工程”专家1名。
(二)生产管理优势
公司自2007年就开始导入精益生产,吸取国内外精益管理经验,从QCDMS等方面全面推动精益现场管理,涵盖5S、流畅化、TPS、TPM、TQM、标准化等精益生产活动,并在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结合实际,形成以BIQ(BuiltInQuality)为特色、全员参与的精益现场管理模式,满足高端客户高质量、低成本、快交付的全方位要求。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面向现场的MES、面向产品的PLM、面向质量的QMS、面向管理的IMS、面向成本的ERP等信息系统和智能化质量检测系统及装备,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生产。
(三)市场渠道优势
经过多年的经营,公司在国内外粉末冶金及相关应用产业界如汽车、消费电子、光伏、家电、储能、工具锁具等领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行业中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所服务的客户多为全球跨国公司或各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充分利用运用品牌、渠道优势,融合全球资源,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充分发挥融合协同优势,扩大公司对下游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高端制造应用领域的覆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瓶颈和顾客痛点。
(四)产业规模及协同优势
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国内都具有行业领先的规模优势,且三大技术平台均实现了多基地布局。公司以宁波总部为集团经营管理决策中心,P&S产品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管理中心、高端产品生产基地,以上海富驰为MIM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基地,以东睦科达和山西磁电为SMC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主要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公司P&S、MIM和SMC三大工艺在产业平台上的融合,形成基地互补关系,为集团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储备打下夯实基础。
公司根据“专业化生产,就近配套”和“特色定位,资源协同”的原则,对各生产基地实施战略布局和产业定位,建设了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的多家控股子公司,以其作为生产基地和服务窗口,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专业的优质服务。
(五)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且稳定团结的管理团队,对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所服务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具有良好的理解,公司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统筹布局能力,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品质、销售等管理能力。公司管理梯队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坚韧的战斗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公司具有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有利于稳定核心管理团队、留住核心技术人员和骨干人员,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07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07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07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07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06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