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全球产业链系列专题研究报告:中东局势不确定性将如何影响全球产业链?》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
中东局势与市场观点:
近年来,中东地区地缘局势不确定性高企。当前部分冲突虽阶段性降温,但区域内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外溢风险仍不可忽视。市场普遍认为,不稳定局势仍将带来能源市场波动并引发供应风险,但现有研究更多剖析冲突下的能源价格走势与短期航运威胁。本报告将系统分析中东局势的延续与升级对全球供应链的潜在中长期影响,旨在为产业与政策层提供前瞻性判断与应对建议。
本文围绕中东局势对全球供应链的中长期影响展开系统研判:
我们认为,尽管霍尔木兹海峡完全封锁的可能性较低,伊朗对该海峡的控制力仍是全球航运的较大风险因素。即便未完全封锁,局部控制或冲突也会干扰航运,导致油价上涨、成本增加及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同时,现有替代管道的运力有限(沙特“东西管道”、阿联酋富查伊拉管道、伊朗戈雷–贾斯克管道在最优情况下同时运行的最大替代运力仅能覆盖霍尔木兹运输量的1/4至1/3),无法完全弥补霍尔木兹海峡的运输缺口,形成严重的供应风险。
经我们测算,若冲突局势延续或升级,与6月13日冲突爆发前相比,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油气和化学品等运输将下降25%;极端情境下,全球超过12.7%的石油需求或将面临供给缺口。海峡通行船舶总量将下降约25%,其中,受影响油船、天然气船约占7.2%、1.5%。受影响的石油运输中,中国将占9.7%,印度、日本、韩国均占3-4%,欧洲占1.5%。在海峡封锁的极端情境下,即便假设其他替代路线可承载700万桶/天的运输能力,仍将留下约1310万桶/天的缺口,相当于全球石油需求的12.7%。
以中、印、日、韩为首的亚洲经济体面临的风险最大,欧美国家风险较弱但高端供应链受影响较大。中东的贸易结构和对霍尔木兹海峡依赖结构均反映出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四国对中东油气产品的风险暴露程度。欧美对霍尔木兹海峡能源运输的依赖正在下降,但部分国家是以色列溴素、钾、芯片等主要出口领域的最大目的地。
能源化工所受影响最为直接、快速,并将传导至交通运输、医药、电子等领域;同时,武器弹药、航空航天、医疗器具等高技术制造领域将遭遇卡堵。一旦出现油气等资源断供,会对中下游诸多制造应用领域造成严重打击。同时,以色列武器和弹药、测量和分析仪器、飞机飞船、医疗仪器等高技术领域出口或将被阻断,同时芯片供应链中断将会导致汽车等下游制造商停工停产。
未来断供风险下中国的处境与应对:
对中东高进口依赖的产品及其中下游制造应用面临断供风险,亟需多元化探索进口来源。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上游能源和非能源类初级产品,及部分化学产品,是制造领域常见的生产材料,其供给的冲击也将进一步传导至我国对应的中下游制造领域。例如,液化丙烷和丁烷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配件、家电外壳、橡胶、塑料、润滑油等的生产制造,醇类、酚类、卤化物等是塑料、橡胶、消毒剂、内燃机、燃料电池、包装材料以及航天传感器的重要制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