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7-12 06:56:42
(原标题:3500点上,盘面分裂与风景很好)
周五的盘面,乍看有些“分裂”。
一边是上证指数几乎原地踏步,报收3510.18点,仅微涨0.01%。另一边却是万得全A上涨0.45%,一众行业指数批量涨超1%,许多人的账户是实打实的“红彤彤”。
这道裂痕的制造者,正是银行股。我想,绝大多数股民会由衷感谢银行股的“牺牲”:正是中证银行指数超过2%的下跌,才像一个沉稳的“压舱石”,稳住了大盘指数,为其他板块的百花齐放创造了绝佳的空间。
先来说调整的银行股,周一的时候写过一篇《中证银行历史新高近在眼前,还值得追吗》,提到了中证银行指数上周五的周RSI已经到80点的高位了,历史来看不是诱发“大牛市”,就是回落许久。
于我而言,不追,但也不减仓的应对。
对于银行的长期价值,建议诸位看丁昶写的《红利投资前三论:一鲸落,万物生》。
对于丁昶,EarlETF的老读者应该不陌生,我在2023年中就介绍过他当时出版的新书《买入银行股》。在2023年中如此坚定的推荐银行股,这个胆魄,还是相当值得信赖的。
在这篇文章里,从全球宏观格局的角度,分析了整个红利投资的前景,当然主要是落在银行。大体的观点可见我用Gemini 2.5 Pro做的缩水版:
从长远看,随着房地产这只“巨鲸”的衰落,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将发生结构性转变。资本将从固收和高风险投机两端,向以银行股为代表的、能提供中等稳定回报的“资产光谱”中部汇集。同时,伴随“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特估)的成熟,银行股的准主权信用和稳定分红(作者称之为“财政特殊漏出”)的真实价值终将被市场认可,迎来系统性的估值修复。这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价值回归过程。
短期来看,这种严重的低估提供了极佳的安全边际和潜在回报。打破投资者根深蒂固的心理偏见需要催化剂,而这个催化剂就是“行情”本身。作者认为,一波上涨行情——无论最初由何驱动——是让市场形成新共识、用赚钱效应说服投资者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当前正是布局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关口,资金从旧资产向新洼地的流动,是近在眼前的驱动力。
当然,在次日的《红利投资的不可能三角》中,丁昶也提到了调整的可能:
最近红利股涨得有点快了。我几乎可以预见将来出现调整,会有多少人骂我。不过我自己是无所谓的。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就是给大家提个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其实银行在涨了那么多后,调整下不是坏事。于我而言,甚至担心调整的幅度有限,没足够便宜的筹码可以加仓。
毕竟,这波银行股行情,虽然唱空者众多,但绝大多数是唱空者,是手里没仓位的,也就是“唱空”,无法做空的。
至于不断买入银行股的险资,因为OCI账户的原因,哪怕累计了大量的浮盈,此刻止赢也是无法反应在利润表上的,反而如果止赢并不买回,未来没有对应的股息计入利润表,反而会导致利润减少,所以险资恐怕未必会在OCI账户执行止赢。
相反,这几年险资的保费收入增长还是很快,有大量的保单负债需要足够高的收益去覆盖,反而是逢低吸纳的需求更大。
更何况,财政部近日刚刚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核心看点在于对国有险企的绩效考核优化,将险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设定为30%、50%、20%。并要求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正式实施。
这也就意味着,险资就更不担心短期的波动,甚至以半年一年的波动,更看重长期的高胜率了。
所以,银行股眼下,不怕大跌,就怕跌不深,让险资,也让我没法加仓。
回到盘面看,周五中证银行虽然大跌2.36%,但是同期HK银行却仅仅微跌0.85%,两者的不同步的分歧,有点像6月27日A股银行股的大跌,当如HK银行也不过下跌1.16%。
当然,眼下银行股调整,对A股整体的上涨,是好事。
今年迄今,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58.41点,从下图Wind的统计就能看到,银行股贡献了118.13点。而周五的下跌,为上证指数腾出了9.45点的上升空间。如果未来银行能继续这样小幅调整,哪怕就调整个10%,也能腾挪出将近50点的上升空间,这对于上证指数在不快速突破3600点的前提下更多行业加入普涨,是很有好处的。
回顾本周,“反内卷”成了新主线。
反应最敏感的,当属光伏,毕竟已经有一堆限产政策出台了,这个上周在《光伏破晓?限产能否吹响反攻号角》中也聊过。
下面这张是申万宏源的表格,将各个行业的“内卷”程度做了一个分类,可以参考。
反内卷这件事儿,K线图不会骗人。
比如钢铁,早在上一轮供给侧改革,就是反内卷的主力。本周表现也是很不错,下图是中证钢铁的周K线,两根连续的大阳线,不但逼近布林线上轨,也是前期的高点,颇有蓄势待发的味道。能否继续阳线拉出重围,就看下周了。
所以,3500点之上,风景的确不错。
这种“不错”,不在于指数的绝对点位,而在于市场内部的结构轮动开始变得健康。银行股的“牺牲”,换来的是更多行业的“复活”,这显然是更稳妥、更具普惠性的上涨。
无论是光伏还是钢铁,所谓“反内卷”的背后,其实还是困境反转与供需格局的改善。当这些昔日的“困难户”逐一走出泥潭,市场的底部也就自然抬高了。
这种由点及面的行情扩散,或许才是这轮上涨能走得更远的关键。且行且观察吧。
雪球
2025-07-12
雪球
2025-07-12
雪球
2025-07-12
雪球
2025-07-12
雪球
2025-07-12
雪球
2025-07-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