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25 16:49:00
(原标题:城市绿色共建指数发布:十年环境治理重塑城市“颜值”,宁波、深圳、北京领跑)
4月24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首期“城市绿色共建指数”报告,对全国100个重点城市在环境改善、气候行动、生态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分析。报告提出,十年环境治理使得中国城市“颜值”普遍大幅提升,惠及亿万居民的健康福祉;进一步加速绿色转型和美丽城市建设,有赖于明确城市目标、协同减污降碳、培育创新能力、引导多元共建。
在首期开展的100座城市评价中,宁波、深圳、北京名列前茅,广州、成都、威海、福州、昆明、宜昌、厦门进入前十。第一梯队里,来自东部沿海的宁波、广州、威海综合表现优秀,福州、厦门环境质量领先,特大城市北京、深圳等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来自西南的成都、昆明通过“以电代煤”和非化石能源开发领跑气候行动,而中部城市宜昌则在生态提升方面走在前列。
通过分析,报告发现当前城市绿色发展的三个主要趋势。
第一,历经十年不懈治理,城市的“颜值”显著提升。大气污染治理使得全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十年间下降57%,不仅有效降低了市民环境健康风险,也大幅提升了城市能见度,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长期困扰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厦门筼筜湖和广州流溪河等城市河湖治理可圈可点,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在2024年首次提升至90%以上。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十年间增长近30%,令更多城市仿佛置身绿海。
第二,在双碳战略的引导下,一批领先城市的气候行动正在提速。本次评价融入了中国环科院和IPE持续三年开展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研究,对城市最佳实践进行了梳理。其中深圳清洁能源100%全额消纳,处于南方电网最优水平。海口、上海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在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领跑全国。苏州创新标准化垃圾分类驿站建设,有效动员市民自觉开展社区垃圾分类。
第三,一批城市通过做强技术研发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北京市2023年技术研发投入达到2947.1亿元,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3名;而同年深圳研发投入达到2236亿元,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科技创新促进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批城市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无锡、南通、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大力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术,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
在发现积极进展的同时,本次报告也分析了城市低碳转型和绿色共建的短板和挑战。首先是空气、水等环境质量的改善仍处于初级阶段,2024年仍有四分之一城市PM2.5尚未达标。其次,气候行动得分总体偏低,部分评价城市“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另一项主要差距是公众参与平台的建设,还远不能够满足多元共建绿色低碳城市的迫切需要。
针对识别的问题,城市绿色共建指数报告提出四个方面建议。首先是加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升级,以此引导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高质量发展。建议对照美丽中国所设定的2035年目标,参考世卫组织过渡阶段标准,加快完成空气质量标准升级。实现更高的空气质量目标不能仅凭末端治理,需要通过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结构,加速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第二个建议,将碳排放双控目标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是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建议按照《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引导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发自主创新,形成先行先试的驱动力。建议参评城市加强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等关键指标的统计和公开,以利于动员各界参与城市双碳进程。
第三个建议,培育城市绿色转型创新能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运行,让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建议城市完善绿色科技发展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报告建议,北京、深圳、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等先发城市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城市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参与并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第四个建议,构建公众参与信息化平台,赋能社会各界和市民广泛参与。作为尝试,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本期报告发布的同时,推出了“城市绿色共建公众参与平台”。这一平台集成指尖上的环保、城市中控台、双碳小讲堂、城市微调查等功能模块,旨在帮助市民便捷获取城市环境、气候、生态相关信息,及美丽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同时提供便捷渠道,降低市民参与门槛,助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