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25 21:55:16
(原标题:48V、芯片与座舱:新架构主导的新战局)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是在整车端实现"加速度"发展,那么今天的竞争优势正越来越多地隐藏在底层架构之中——从芯片到算法,从座舱感知到电力系统,从控制器到软件平台,一场由供应链能力跃迁所驱动的系统重构正在发生。
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48V电气架构成为最热关键词。更深层次的观察表明:这些趋势背后是本土供应链的崛起,以及技术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它们不再扮演配角,而是成为智能化演进的主导者与能力输出者。
国产芯片新时代
智能驾驶的变革已跨越"炫算力"阶段,进入算力平台、系统效率与落地速度的三重平衡期。这背后,芯片厂商的角色正在悄然变化,一场对于酸里的极致分配大赛拉开帷幕。
地平线的征程6系列芯片作为国产智能驾驶方案商的代表,已在理想L6车型实现规模化落地,成为新一代AD Pro系统的算力核心。该芯片在128TOPS高算力下稳定支撑高速NOA、LCC车道保持、智能泊车等复杂应用,同时实现功耗控制与成本优化的平衡,标志着国产芯片正逐步打破"高端智能驾驶必须依赖海外方案"的传统认知。博世与地平线进一步深化合作,基于征程6B芯片研发的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具备超800万像素和120°水平可视范围,车辆识别距离达300米,已获多家车企项目定点,计划2026年量产。此外,结合征程6E/M芯片的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算力达128TOPS,支持高速领航、城区记忆行车和记忆泊车等功能,已获捷途、东风、北汽等车企定点,首款量产车型预计2025年6月上市。
黑芝麻智能推出的华山A2000系列芯片基于7nm车规工艺,集成CPU、DSP、GPU、NPU等12类功能单元,其自主研发的"九韶"NPU架构采用大核设计,支持Transformer模型硬加速,兼容FP8/FP16混合精度运算,能效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表示:"九韶NPU不仅能满足大模型在车端的实时推理,还通过优先级抢占机制保障复杂场景中的计算确定性,为高等级辅助驾驶构建更安全的底层基础。"
从地平线到黑芝麻,本土芯片企业通过不同技术路径证明:国产芯片不仅具备技术深度,更在量产工程能力和生态集成上快速成熟。中国智能驾驶芯片正从"跟跑模仿"迈向"自研定义"阶段,逐步掌握下一代能力平台的话语权。
外资企业也在加速本土化进程。博世展示其AI模型架构与舱驾融合域控制器,推出首个具备舱驾融合能力的高性能座舱域控制器项目,整合多系统功能于单一SoC芯片,减少布线空间和架构复杂度。同时,博世宣布将端到端城区辅助驾驶方案首次在中国本地化落地,计划年底前扩展至高速公路和城市记忆行车辅助,已与五家中国主机厂达成合作,大部分项目将于2025年量产。安波福与黑芝麻智能在各自展台上互相展示国产芯片方案,这种跨企业协同趋势释放出明确信号:国产芯片已成为整车智能化架构的基础选项,甚至是跨国Tier 1间战略合作的通用语言。
座舱走向"沉浸化+工程化"
智能座舱正从信息集散中心转型为"感知体验与情绪交互"的交汇中枢。博世展示的AI智能座舱平台融合多个技术生态的大语言模型,计划2026年推出,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交互体验,推动座舱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
瑞声科技的展台可被称为"硬核与体验并存"。这家从手机声学转型至车载领域的企业,通过"物理AI"理念重构感知体系,展示了覆盖声学系统、光学影像和电驱解决方案的完整技术体系。其USS/VFW创新扬声器采用小型化、轻量化设计,灵活部署于头枕、车门、座椅底部等位置,配合自研多通道功放(支持12CH到24CH配置)与NLCPRO专业调音算法,在吉利银河等车型上实现了"移动音乐厅"的沉浸式体验。该算法可在高动态范围内降低音频失真,同步提升语音清晰度与音乐播放品质。
在视觉维度,瑞声展示了从DMS驾驶员监控系统到AR-HUD的全套光学解决方案。其AR-HUD方案通过精准的空间叠加算法,将虚拟导航信息与真实道路场景无缝融合,提升驾驶员注意力聚焦效率。这种从被动采集到主动交互的能力跃迁,标志着中国供应链正在交付整套可定义、可感知的驾乘体验系统。
均胜电子发布的JoySpace+座舱系统则展现了更深层次的集成能力:全球首发的多功能飞控旋钮支持用户自定义控制逻辑,折叠式方向盘与电动预警安全带在智能化与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座舱内集成影院级光场屏、智能氛围灯、数字出风口等18类感知模块,通过高通平台nGene系列域控制器实现多模态交互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其V2X感知方案nVision 3 Lite已在国产BMW 5系量产落地,标志着车路协同系统进入商业化新阶段。
48V电气架构:智能化的隐形支柱
当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幕后走向台前,48V系统正成为智能化落地的关键基础设施。
安波福在中国率先实现48V线束、控制器、连接器的系统化国产落地,其方案通过拓扑结构优化实现15%的线束减重。博世预计中国市场未来三至五年内将从12V向48V低压电网转型,展示全新一代48V架构解决方案,包括区域控制器、48V电池、制动和转向系统。此外,博世的线控制动与转向技术进一步升级,全干式电子机械制动(EMB)和液压线控制动执行器BWA+ESP®将在中国量产,线控转向解决方案已获三家中国主机厂订单,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
瑞声科技的48V解决方案展现出系统级整合能力:EMB电子刹车电机通过优化电磁结构,响应速度较传统12V系统有显著提升,重量也有所减轻;智能雨刮系统集成环境感知传感器,能根据雨量、车速动态调节刮拭频率;无刷油泵产品支持高精度的流量控制,运行噪音极低。这些创新在满足48V架构高效低耗要求的同时,还通过模块化设计,有效降低了整车厂的集成成本。
均胜电子提出的“汽车+机器人Tier1”战略,展现了供应链企业的跨界整合能力。均胜电子提出的“汽车+机器人Tier1”战略,展现了供应链企业的跨界整合能力。据介绍,均胜“星驰”机器人动力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将车规级的高可靠、高稳定性要求拓展到机器人电池上,不仅具备过充、过放、过热、防水方面多重保护。为了适应机器人不同应用场景运行条件,它的适配宽温环境也相当夸张,能够达到-20℃至60℃,还能让机器人实现快充。
同时,均胜电子发布了机器人传感器套件,包括六维力传感器、电子皮肤、双目深度相机、全固态激光雷达、嗅觉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均胜电子为机器人打造的轻量化机甲,不仅采用多层复合喷涂工艺,增强了机器人机甲的质感,特殊的轻量化设计还可以减少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瑞声科技的光学感知与48V电驱技术正向机器人领域渗透,其高精度激光雷达镜头和48V关节电机模块表现出色。这种跨领域的技术通用性,正在重塑智能终端生态的底层技术图谱。
博世的商用车解决方案也展现出跨领域潜力,其商用车业务从传统动力系统拓展至智能底盘、辅助驾驶与跨域软件平台,推出面向长途运输和城市配送的智能解决方案,提升了运输效率与行车安全。
静默发生的系统革命
2025上海车展所揭示的核心真相在于:当整车端的创新进入平台期,真正决定智能化进程上限的力量,正悄然转移至供应链底部——那些不被镁光灯照耀的底层架构中。芯片流片、架构设计、算法适配、模块化验证等等,这些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工程流程,正在构筑起中国智能汽车时代最具战略意义的护城河。智能化的未来,归根结底是一场系统能力的比拼,而系统能力的背后,是扎实、可控、自主的供应链根基。
这场产业结构的深度重塑,不仅在于中国汽车生态内部的权力重构,更在于其走向全球市场的新路径选择。当下的中国供应链企业,正在完成从“消化吸收”向“输出范式”的角色跃迁。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所言,中国车企的出海不应仅是产品出口,而是要以“本土企业”的姿态重新嵌入海外市场,建立起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供应链体系的深度链接。这种战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海,而是技术、品牌与组织形态的全面重构与落地。
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幕,不只是整车企业之间的竞速,更是一场由供应链所引领的产业跃迁。真正的革命,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而构筑未来竞争主动权的,正是这些正在重写产业底层逻辑的系统力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4-26
经济观察报
2025-04-26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经济观察报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