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建发股份发力布局多元化,净利润水平却回到10年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13 15:00:17

(原标题:建发股份发力布局多元化,净利润水平却回到10年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韶葵 上海报道

2025年开年,建发股份(600153.SH)斥巨资在北京拿地。

1月2日,经过247轮竞价,建发股份以90.4亿元的总价成功竞得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北部片区朱房四街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剩余用地)“HD00-0803-0030”地块,楼面价9.5万元/平方米,溢价率25.04%。

但随后的1月25日,建发股份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交出了一份近年来最差的成绩单:2024年,建发股份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至3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约73%至82%。这意味着建发的净利润水平回到了十年前。据建发股份2014年年报,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归母净利润为25.07亿元。

与此同时,建发股份有息负债已逼近2000亿元。

2月6日,建发股份宣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光晟新能源,正式入主*ST中利(002309.SZ),布局新能源赛道。*ST中利的核心业务包括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建发计划通过资源整合和资金支持推动其业务升级。

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分析指出,传统地产行业已经触顶,从发展战略来看,建发要寻找新的赛道。从新的战略方向来看,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风口。建发股份布局的是新能源的上游产业,属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但在利润缩水的情况下,这份投资的价值颇受质疑。考虑到此前收购红星美凯龙反而增加公司财务负担,如今入主*ST中利,同样令投资者担忧“踩坑”问题。

布局新能源的胜算和风险

入主*ST中利后,建发股份计划利用自身在供应链、资金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推动ST中利的光伏业务升级。

分析人士指出,通过入主*ST中利布局新能源,对于建发股份而言,或许有一定的机遇。

一方面,光伏行业发展潜力巨大,*ST中利核心资产集中于光伏组件及电站业务,建发可借此扩大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建发与ST中利此前有业务往来,存在合作基础,且建发自身有强大的供应链、资金和国际贸易资源,可帮助ST中利整合产业资源。

但风险同样存在。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快,建发在技术、人才、市场渠道等方面可能面临挑战。同时,光伏行业目前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困境,*ST中利2024年预计亏损9.6亿元至14.6亿元。尽管建发股份拥有一定的资源和经验,但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激烈,其能否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仍存在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建发股份此前收购的红星美凯龙,就被认为是一种拖累。

2023年8月,建发出资62.9亿元收购美凯龙(601828.SH)29.95%股份,成为美凯龙实控人,借此打造建发系房地产产业链闭环。然而,美凯龙业绩持续下滑,2023年第四季度为建发贡献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5.63亿元。此外,其超760亿元的债务可能成为建发股份的财务拖累。

截至2025年2月12日,美凯龙股价收于3.19元/股,市值仅138.92亿元,相比建发股份当年收购时候的市值减少了33%。美凯龙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27.3亿元至-23.3亿元。建发股份作为大股东恐要承担相应亏损。

房地产业务隐患仍在

对于建发股份管理层而言,房地产主业压力或许更大。

近年来,多数房企收缩战线,建发股份却在房地产领域逆势扩张。综合第三方平台数据统计,2021年,建发股份以1766亿元的新增货值位居全国房企第12名;2022年,建发以908.5亿元的新增货值位居全国房企第10名;2023年,建发以1606.4亿元的新增货值位居全国房企第5名。2024年上半年,建发股份拿地近400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运营成本与资金压力的增加。据202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建发股份有息负债约为313亿元,财务成本为13亿元,年化利率约为8.3%‌。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建发股份长、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为1619.4亿元。若将公司永续债和2024年中报中的“其他流动负债-短期应付债券”计算在内,有息负债将达到1812.2亿元。

另据克而瑞数据,2024年建发房产销售金额下降约三成。

不过,尽管资金链吃紧,建发股份仍然保持高额分红的习惯。2023年,建发股份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为133.6亿元,较之前2021年的91.8亿元增长了45.5%。

为了积极抵御现金流风险,2023年,建发股份曾计划通过配股募资,两次下调配股融资额度后,最终定为不超过49.8亿元。但股价的持续低迷,加上建发股份融资成本本身就有优势,最终该公司放弃了配股。

终止配股融资,意味着建发股份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现金流。在评级机构对建发股份的评级中,重点提及房地产去化和债务负担较重等关注点。与此同时,频繁的高管变动,也为建发股份后续走向增加了不确定性。

2024年8月,做财务工作出身的林茂接替郑永达成为新的掌舵人。有分析人士指出,管理层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战略执行和内部管理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有机构指出,建发股份旗下子公司在项目开发进度、成本控制和销售策略等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地产项目存在质量与交付延期等问题,这也将对销售和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谁将为建发股份这份2024年成绩单买单?前述分析人士指出,首先是股东可能面临股价波动、分红减少等情况。其次,从公司角度看,若业绩持续不佳,品牌形象可能受损,影响未来业务拓展。再者,员工也可能受到影响,如薪酬调整、职业发展受限等。

换言之,建发股份在主业及多元化道路上的狂奔,虽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是建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