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作者:夏至1987
2025-01-10 10:00:28
(原标题:投资银行股的三个层次思维)
上一篇内容《港股银行便宜得令人发指!》因为说了一些机构的坏话,被举报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回看一次,说不定过两天就看不见了。
最近流感凶猛,带病写一篇。
这个主题构思了很久,投资银行股的三个层次思维。
完全不懂银行的业务,只会看PE、PB、ROE、分红比率、股息率等简单指标选股。
很多银行股投资者会卡在这个层次。
说实话,研究银行的门槛很高,业务复杂。银行门店在生活中很常见,银行的服务我们每天都会使用。但银行具体是如何赚钱的?银行平均10%的roe是怎么跑出来的?银行的高杠杆是否意味着高风险?银行业绩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有多大?为什么银行股长期不被市场待见,导致估值难以回归合理水平?银行股的普遍低估值,与银行行业的整体景气度下滑之间,哪个将在未来起主导作用?
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懂一点儿银行的业务,否则很容易被市场上的奇谈怪论带跑偏。
我随便举两个雪球里常见的错误观点:
看多银行的言论~~未来几年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依然可以达到双位数增长。
看空银行的言论~~地产完蛋了,所以依附于地产的银行也要完蛋。
以上观点,一多一空,一正一反,但都存在显而易见的错误。
他们不懂银行,不知道银行盈利的来源,不会做杜邦分析,所以只能凭脑子里的一些固有陈见去进行猜测。
我在第一层次的时间,大概是1年。
我属于那种有点较真的人,投资一个行业就会看很多材料,不会允许自己稀里糊涂的买,稀里糊涂的卖。所以看了几本研究银行的书,开始试着理解银行的业务。
懂一点儿银行的业务,理解了不良率、逾期贷款率、负债成本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的内涵,甚至可以做到和银行领域的从业者讨论一些专业的问题,但难以预测银行盈利的边际变化。
大量的银行股投资人被卡在这个层次。
不良率、逾期贷款率、负债成本率、拨备覆盖率,这些指标对于新手来说,看起来是比较专业的。
市面上大多数分析银行股的内容,所谓的“深度”分析,都在从这些角度挖掘信息。
比如我们随便点开一篇银行的深度研报,某家知名券商写了30多页的PDF。他说这家银行的息差相对稳定,不良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逐步改善。
券商讲的这两点有没有问题?
其实也没错。
但我们需要搞明白这样一些概念:
息差是决定一家银行利润最重要的指标吗?
答案是否定的。
依照行业规律,高息差一般对应着高信用成本。但有些银行的息差不低,信用成本却没那么高(以江浙地区小微业务发达的银行为代表),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你怎么知道,息差高,或者息差低的银行,就一定好?单纯的看息差,即使能把握到息差的边际变化,也并不能解决最后利润计算的问题。
还有的人认为,负债成本低的银行,竞争优势更强。但是注意,有些银行负债成本不低,但他就是恰好能找到一些高息资产去进行投放,还不产生太多信用损失的,这种银行怎么看?
资产质量可以由拨备覆盖率、不良率来衡量吗?
答案是,不能。
我们知道不良率、逾期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这些指标都是静态指标。一家银行的静态指标还可以,但他的动态指标,新生不良率,可能出现问题,这会大幅侵蚀他的利润。
一家银行的价值也许是低估的,但在行业内横向比较是否估值最优?
大部分研报不会给出这个答案。
我这几年旗帜鲜明地指出,农业银行的投资价值大于工商银行,敢于给这个结论的人,市场上有几个?好多人只会说一些片儿汤话,他们会告诉你,农行很好,工行也不错,这其实没什么参考价值。对于大多数人,只会买一家农行或一家工行,不可能中农工建各买1/4。
对吗?
你看,以上随便几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银行股投资人都思考过,但是很难想明白。
我给大家说点实话吧。
这些问题你想不明白是正常的,即使你在银行上班,即使你是银行的大领导,也依然想不明白。
这个社会,到处是草台班子。
我卡在这个层次大概2~3年。
早年写银行股研报的时候,我也喜欢堆砌一些大词儿。
什么资产收益率、负债成本率、息差,一顿分析。
然后不良率、逾期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率、拨贷比、新生不良率(粗略推算)等资产质量相关的内容,再一顿分析。
最后加上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杠杆的简单计算后,就开始算估值了。
这一套东西,我用了好几年,唬住了不少人。但最后发现,这些其实没什么卵用。
大家随便打开一份所谓的银行深度研报,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他罗列的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过程,和最终盈利数据的推理,这个链条是走不通的,中间是比较割裂的。要么就是带入了很多主观的假设,比如,我假设未来几个季度银行的信用成本是一个固定值,我假设非息收入占比和成本收入比保持稳定,这样子。
事实上,大家想想,这些参数真的能被随意设定吗?
认识到即使理解了银行的业务,也并不能为银行体系估值提供帮助,最终回归到势能分析,回归到利润分析,以及真实净利润上来。
什么叫势能分析?
最近十年,银行行业内出现的两个最重要的趋势,2015年到2018年之间的零售转型浪潮,2020年以后旧经济落幕,江浙一带出现的高端制造和出口链崛起的浪潮。
前一个趋势在2020年戛然而止了,后一个趋势目前还没有走完,使江浙徽一带的银行表现出远超同业均值的发展势能。
什么叫利润分析?
忽略具体的财务指标(不良率、息差、非息收入占比等),直接进行最终利润的核算,还原拨备对利润的影响,比照不同银行真实利润的边际变化。
这里以真实ROE为锚。
三家银行的真实ROE比较出来分别是15%、12%、8%,那么15%的那家一定比8%的基本面要强劲得多。在客观结果的基础上再去归因,而不是根据那些预测不准的因子去推结果(现实是推不出来)。如果分红比率等其他条件大差不差,那么第一家银行给1.2倍PB,第二家给1倍PB,第三家给0.8倍PB,这种估值水平也大致合理。
这就是利润分析的基本原理,客观、公正,不会错杀一家好银行,很难选到差银行。
可以看出,第三层次思维,是更高级的思维,容错更高,逻辑性更强。
那么是否可以跳过第二层次思维,直接切入到第三层次?
就是说我不走弯路了,直接走捷径,可行吗?
理论上可以,但不建议。
我打个比方:只有每天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一艘艘帆船,桅杆逐渐浮现,然后是整个船身,你才能逐渐理解,哦,原来大地不是平的,地球真的是圆的,那个天文学家说的是对的。
只有在长期的跟踪银行股,深入了解银行的业务,进行了大量复杂的计算,然后还是算不明白的时候。同时认识到银行报表的这些特点:相对真实,客户粘性高,经营业绩的惯性较强,报表的延续性强等。
想通以上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我的观点。
遗憾的是,投资领域没有麦哲伦,没有人来验证我们这种“地圆说”是否为真。
在走了一大段的“弯路”后,终于可以返璞归真,回到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最重要的指标,银行的盈利能力上来。
2020年后,我开始进入第三层次思维,并发布了我的最终研究成果,《银行股价值排行榜》系列的内容。
以这个系列内容为参考的投资组合,4年累计取得超过100%的回报。
注意,这个回报是在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回撤极低的背景下取得的。
而且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个组合中持有的股票,估值都是非常低的,投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最近受市场热捧的红利资产(包括四大行)。
进入第三层次的银行股投资者,我观察,目前在市场上凤毛麟角,大部分被卡在了第二层次,还在纠结一些他们认为重要,实际上无关紧要的问题。
所以后来我就很少回答关于息差一类的问题,还有那些什么“资本充足率”之类的,偏技术的问题,那是银行行长该操心的事儿,和你股民有一毛钱关系吗?
我们需要把握两个大方向,一是银行板块的整体低估,二是我们选出来的银行股,是银行板块中真实业绩最好,估值相对最低的,这就够了。
模糊的正确,远胜过精确的错误。
况且我觉得我这个迭代了好几个版本的模型,还挺科学的。
@@今日话题 @@摸索fhy
$杭州银行(SH600926)$ $成都银行(SH601838)$ $江苏银行(SH600919)$
#银行股行情还会继续吗#
雪球
2025-01-10
雪球
2025-01-10
雪球
2025-01-10
雪球
2025-01-10
雪球
2025-01-10
雪球
2025-01-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