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15 13:19:39
(原标题:九毛九“塌房”记:食品安全、服务翻车,网红品牌为何从神坛跌落)
作为港股“酸菜鱼第一股”,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毛九,股票代码:09922.HK)曾以“太二酸菜鱼”的网红效应和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成为中式餐饮行业的标杆。
然而,这家2020年上市时造就近10位亿万富翁、市值一度突破562亿港元的企业,如今却深陷业绩滑坡、门店收缩、食品安全争议与消费者信任危机的泥潭。2025年第二季度运营数据与社交媒体投诉的激增,将九毛九的转型困境暴露无遗。
业绩下跌:核心品牌全面收缩
根据九毛九2024年财报及2025年二季度运营数据,其经营颓势凸显。
营收与利润双降。2024年全年营收60.74亿元,同比增长1.5%,但净利润仅5580.7万元,同比跌87.69%。2025年一季度门店数从807家减至780家,二季度进一步缩至729家,半年关店78家,规模回落至2023年末水平。
核心品牌全面收缩。旗下“太二酸菜鱼”门店从2024年末的634家(自营547家+加盟19家)减至566家(自营减少76家,加盟仅增8家);“怂火锅”从80家减至76家;“九毛九西北菜”从71家减至68家;“赖美丽”、“赏鲜悦木”等品牌均仅存1家。
同店销售与翻台率双降。太二酸菜鱼翻台率从2024年的3.5次/天降至3.1次/天,同店日均销售额同比下滑13.7%;怂火锅翻台率从2.9次/天降至2.4次/天,同店日均销售额下降14.3%;九毛九西北菜翻台率从2.7次/天降至2.32次/天,同店日均销售额下降18.5%。
预制菜争议、食品安全与服务质量“三重吊打”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九毛九旗下品牌,尤其是“太二酸菜鱼”,在社交媒体上因食品安全、服务质量及预制菜争议陷入舆论漩涡。
预制菜质疑。尽管太二多次否认使用预制菜,强调“活鱼现做”,但据相关行业人士透露以及相关行业报告显示,其鱼片、酸菜等核心食材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门店仅需简单烹饪。消费者直言:“花上百元吃预制菜,性价比太低。”
食品安全问题。2025年1月,太二北京某门店因筷子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被市场监管部门通报;同年,多名网友在小红书、微博曝光“酸菜鱼中吃出异物”、“食材不新鲜”等问题。
服务质量断崖。微博上,消费者吐槽“等位时无人理睬”、“服务员态度冷漠”,甚至有网友称:“以前排队两小时,现在吃完再逛商场才一小时,太二从网红变成了普通餐厅。”
市值蒸发超90%:创始人身家缩水,资本狂热后的“一地鸡毛”
九毛九的上市曾被视为中式餐饮资本化的里程碑。2020年1月15日,其以9.52港元开盘价上市,首日涨幅达55%,市值突破136亿港元,创始人管毅宏身价近80亿港元。彼时,市场将其对标“海底捞第二”,投资人超额认购近640倍。
然而,资本狂热未能掩盖经营短板。2021年2月,九毛九市值攀至562亿港元巅峰后,便开启长达四年的下跌通道。截至2025年7月,其市值仅剩40亿港元,跌幅超90%,创始人管毅宏身家亦大幅缩水。
面对危机,九毛九尝试通过多项策略自救,但效果有限。例如关闭低效门店、推出新店型、发力外卖业务等。
九毛九从“排队两小时”到“揽客难”,暴露了网红品牌在资本驱动下的典型困境——流量可以快速捧红一个品牌,但无法支撑其长期生存。若无法在供应链透明化、菜品创新、员工培训等基础环节实现突破,九毛九的复苏之路仍将漫长。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