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15 14:51:12
(原标题:大众持续“爱的供养”,小鹏利润曲线再获保障?)
2025年8月15日,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扩大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战略合作协议。
这是双方自2024年7月签署联合开发协议以来的又一次升级,不仅涵盖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纯电动车平台,还首次延伸至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
大众将小鹏的架构能力全面融入在华产品阵列,这在跨国车企与中国新势力的合作史上并不多见。
对大众而言,这一动作是将“软件定义汽车”战略进一步落地的关键环节,能在跨平台实现技术一致性与快速迭代,并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优化成本结构。
对小鹏而言,这不仅是一份技术订单,更是一条延续自去年以来的隐性增长曲线,即来自大众的技术授权与研发服务收入。
进入2025年,小鹏在销量和营收端双双进入高速增长区间。第一季度交付94,008辆,同比增长330.8%,总营收158.1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5.6%。其中,“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达到14.4亿元,占总营收的9.1%,毛利率高达66.4%。
财报显示,这一收入包括与大众在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的合作,但并未明确披露其中有多少直接来自大众。虽然无法将这笔14.4亿元简单等同为大众“支援”,但其在本季度现金流和盈利结构改善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这部分收入的高毛利特征,直接抬升了小鹏的整体盈利能力,也为规模扩张期的资金消耗提供了缓冲。相比整车销售业务常年个位数的毛利率,技术授权与研发服务带来的现金流更像是一剂及时补给,让小鹏得以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保持财务喘息空间。
问题在于,这种支撑具有明显的单一依赖性。
当前,小鹏的技术输出对象主要是大众集团。虽然双方合作范围已从纯电平台延伸至燃油与插混平台,潜在授权车型的基数在扩大,但合作对象的集中度意味着风险同样集中。如果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产品战略、平台规划或合作条款发生调整,小鹏的高毛利收入将面临波动。
从战略角度看,大众的合作不仅带来了收入和利润,更是一次行业背书。对于资本市场和供应链而言,跨国巨头的技术采购等于对小鹏技术能力的外部认证,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在其他潜在客户中的谈判力。
然而,这种背书的有效期并非无限。若小鹏无法在现有合作之外,开辟更多授权客户,单一合作带来的优势也可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削弱。
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价格战持续的背景下,整车毛利率改善空间有限,高毛利的技术服务业务或许是维持盈利韧性的关键。但它更像是一条“隐形引擎”,既能在关键时刻拉升财务曲线,也可能因依赖过高而成为脆弱点。
未来几年,这条引擎能否保持高转速,不仅取决于小鹏自身在架构和软件领域的持续领先,还取决于它能否在大众之外建立起更广泛的技术输出网络。
在资本与产业双重竞争的赛道上,这种“输血”模式的稳定性,将成为小鹏能否穿越周期的核心变量之一。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