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1 08:03:24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丽珠医药(01513.HK)发布2025年中期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本报告期,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6,271.91百万元,相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6,282.35百万元,同比减少0.17%;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1,828.11百万元,相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608.39百万元,同比增长13.66%;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收益,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258.46百万元,相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155.47百万元,同比增长8.91%。
上半年,公司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力,推动整体经营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从收入来看,其中,消化、精神神经、生殖、中药板块主要产品均实现同比增长;原料药与中间体板块,由于头孢类原料药受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整体收入同比略有下降;诊断试剂及设备板块受到呼吸道产品周期变化影响,在2024上半年高基数基础上,收入小幅下滑。从利润来看,制剂板块的增长,以及原料药板块高毛利特色原料药出口的增长带动了利润增加;同时通过持续提高运营效率、降本增效,利润总额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均实现较高增长。
业务展望:
1.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医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国家制定的行业政策紧密相连。中国正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正在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比如医保目录的执行与调整、带量采购工作的常态化推进、创新药研发支持政策升级、行业合规监管强化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正深刻重塑行业生态,对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对本公司研发、生产和销售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变化、宏观经济调控等外部政策因素也会对医药企业的经营产生一定影响。2025年7月10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明确2025年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制定将同步进行,这一变化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策略提出了新要求。
应对措施:
夯实医保准入基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193个产品纳入医保目录(其中甲类92个、乙类101个),既提升了患者用药可及性与可负担性,也为产品医院准入奠定了市场基础。针对2025年下半年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公司已启动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等重点品种的统筹准备工作,确保积极响应政策要求。
构建政策应对体系:持续密切跟踪行业政策动态(包括医保、带量采购、创新药支持及合规监管等),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同时以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对冲政策可能带来的价格压力。
强化长期竞争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药研发能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同步完善合规管理体系,确保全流程运营符合政策要求,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础。
2.新药研发风险
一般而言,药品从研发到上市要经历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批准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申报生产、获准生产等过程,具有环节多、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即便产品成功上市,其市场销售规模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盈利预期存在不确定性。此外,药品研发相关的监管技术要求(如临床试验标准、审评指南)处于动态调整中,可能增加研发过程的变数。值得关注的是,自2024年7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之后,2025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通过医保数据应用、多部门联动等方式支持创新药研发,一系列的政策发布,为降低研发风险提供了一定支撑。
应对措施:
与监管机构建立高效、透明的沟通机制:公司积极通过沟通交流等途径,在关键节点主动征求监管反馈,避免后期进行重大方向性调整。同时随时监测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等机构的最新政策动向,评估其对研发策略的潜在影响。
强化研发体系,提升研发效率: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优势治疗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管线布局。通过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完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生产转化’全链条能力。同时借助国家创新药支持政策(如医保数据应用),优化临床试验设计,缩短研发周期。
拓展内外协同与国际化:积极开展国内外创新药研发合作(如license-in/out、联合开发),加快优质管线引进与输出;同步推进创新药海外注册与市场开拓,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
3.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叠加医保支付改革及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多重影响,医药企业普遍面临药品价格下行压力。2018年以来,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累计采购435种药品。2025年7月15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
药品降价也体现在国家医保谈判中,2024年国家医保谈判中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3%。上述因素均可能导致公司产品价格出现波动,对短期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
精准应对带量采购:尽管带量采购中选可能导致药品价格显着下降,但能在采购周期内保持稳定的药品保底采购量,同时公司还将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扩大产销规模降低单位成本。此外,若中选后能争取额外市场份额,可进一步抵消降价影响,形成‘以价换量、以量补价’的规模效应。
随着集采规则不断完善,国家医保局表示第十一批国采将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参照。此次集采涉及公司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硫酸镁钠钾口服用浓溶液两个品种,公司将密切跟踪报量及中选动态,力争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宜的药品。
优化产品与定价策略:持续聚焦创新药等高潜力、高壁垒品种,优化产品结构,减少对价格敏感型品种的依赖。针对医保谈判,加强产品上市后临床价值研究与药物经济学评估,提升议价能力。结合各地区经济水平实行差异化定价,在保证药价透明合理的前提下,平衡患者可负担性与公司经营效益。
4.原材料供应和价格波动风险
当前,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一直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一是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可能导致原材料供给受限或成本上升;二是生物制药等上游产业虽近年在国内快速发展,但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若遭遇国际贸易政策变化或地缘政治影响,可能面临供应中断或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此外,中药材尤其是野生资源品种因供给不稳定,易受市场炒作影响,价格波动更为显着。
应对措施:
强化成本与风险控制:部分重点产品原料通过集团内产业链配套供应,实现原材料价格与供应的双重可控。原料药板块通过多元化采购、动态监测价格行情及适时开展期货套期保值,锁定核心原辅料成本;针对贸易政策风险,已推动重点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降低进口依赖。
构建稳定供应体系:对中药材实施‘源头管控’-针对抗病毒颗粒、参芪扶正注射液等重点品种,通过自建或与供应商共建GAP种植基地,保障原料质量与供应稳定;对野生资源为主、价格易波动的药材,实施战略储备采购。
精益生产提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工艺优化、能耗管控等精益生产措施降低单位原料消耗,进一步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
5.环保风险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要求日趋严格、环保监管力度不断提高、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医药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企业环保设施建设、污染物治理等投入将持续增加,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应对措施:
完善环保管理体系: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环保法规,建立覆盖‘三废’治理、噪声控制、能源消耗的全流程环保管理体系,搭建EHS管理架构并落实各级责任,确保合规运营。
加大投入与技术升级:持续优化环保设施升级与运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更新设备、优化流程等方式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重点排污单位监控,提升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环境影响。
践行长期绿色战略:加强员工环保意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全流程。以‘2055年实现碳中和’为长期目标,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运营,平衡环保投入与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