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开源证券《港股科技行业点评报告:主权AI及token消耗强化中长期算力需求的持续性,传统AI标的亦有望受益》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主权AI+应用token消耗支撑算力需求的持续性,非Gen-AI标的亦有望受益
此前市场对AI的资本开支投入存在担忧,我们认为随着主权AI市场逐步清晰,且头部大模型厂商token消耗量上未见动能减速,AI算力资本投入仍有较强的持续性,在围绕生成式AI为主线的投资中,偏工程性、可重复性、追求信息准确性的传统AI标的有望受益,受益标的:第四范式(聚焦决策式AI)、百融云-W(聚焦金融行业)。
算力需求的担忧逐步褪减,主权AI打开中长期需求空间
6月11日,英伟达在GTC巴黎主体演讲中宣称欧洲将规划并建设20座AI工厂,其中5家超过10万块芯片的超级工厂。目前英伟达与Mistral合作筹备建设1.8万片芯片的英伟达GB系统;英伟达德国AI工厂将配备1万块GPU;Nebius亦宣布将在2025Q4年于英国部署4000个英伟达B300芯片。尽管英伟达实际确收程度受到供应链、产品性价比选择等因素影响,但相比CSP,政府主导下的主权AI确定性相对更高,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中长期对算力需求的展望。
从海内外互联网龙头应用的token消耗上,亦可对算力需求的稳健性提供佐证截至2025年5月,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调用量达到16.4万亿,占中国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的46.4%,同比增长137倍,较3月增长29%;海外Google在5月披露月token消耗量已达到480万亿(日16万亿),在1年内增长了50倍。而从后续token增长的动能上看,对于豆包而言,短期在内容审核、客服、搜索推荐、智能营销上仍然有充足的渗透空间,中长期还可展望多模态的token放量;对于Google而言,除了市场领先的Gemini2.5Pro外,在搜索引擎开始落地的AI Overview、AI Mode亦成为token消耗量的重要拉动(且并未造成整体搜索量的下滑),后续提升空间大,结合Google在1/O大会上发布的诸多项目,终端对于token的需求或并未感受到明确拐点。
在CoT和模型幻觉有待改进的背景下,非Gen-AI的行业机会亦有望受益模型幻觉问题或许不单是技术问题,亦是数学问题,在长思维链或agent方案中,若复杂问题需要10步拆解,每步准确度为99%,则复合概率下最终准确度仅90%,即10个问题中有1个问题无法准确解答,我们也可看到模型厂商在技术方向的探索(如Google的Project Mariner)。因此,在偏人力工程、可重复、追求信息准确性的场景中,传统AI可对Gen-AI形成较好补充,具备较好的行业景气度,受益标的:第四范式(聚焦决策式AI)、百融云-W(聚焦金融行业)。
风险提示:大模型技术进展不顺利,AI资本开支放缓,市场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