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21专访|星星充电李宏庆:未来三年,自动充电系统将广泛应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7 22:23:55

(原标题:21专访|星星充电李宏庆:未来三年,自动充电系统将广泛应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 广州报道

充电行业的竞争,正从拼规模的上半场进入拼技术、拼体验的下半场。

根据国家能源局与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1864.5万个,同比增长54%。桩车增量比稳定在1:1.9,意味着“量”的短缺已基本解决。

市场格局亦趋于稳定,TOP15企业合计占据83.8%的份额,其中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组成第一梯队,运营规模均突破60万个。

尽管充电桩总量持续增长,但功率不足也成为行业下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能源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功率仅为44.69千瓦 。这意味着多数标称“快充”的设施,实际仍难以实现“一刻钟补能”。

为解决效率痛点,主机厂与充电运营商将超快充作为下一阶段的竞争焦点。 

今年3月,比亚迪率先亮出兆瓦闪充的技术牌;4月,星星充电发布了 “液冷超充 2.0”两兆瓦超充系统,将聚合功率池能力提升至10兆瓦,可实现 “10分钟内为重卡补电 80%”;同月,极氪也发布了1.3兆瓦全液冷极充桩;宁德时代则推出了12C充电倍率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

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5新汽车年度盛典上,星星充电CEO李宏庆表示,截止到今年11月中旬,星星充电在全球液冷超充枪交付超过2万台。

艾媒咨询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中指出,近四成的消费者充电时间在60分钟以上,说明当前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效率仍有待提升。

李宏庆表示,下一步,星星充电将与主机厂合作,重点沿着高速公路、城市商业区及特殊体验场站布局,他预计这一进程会显著提速。

他认为,电动化的下一步将是智能化,并进一步迈向 “具身智能” 。李宏庆进一步描绘了未来的补能图景,随着辅助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充电系统将带来革命性的充电体验

更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从一辆车到整个能源生态的链接。”李宏庆说。 以此为基点,汽车对能源的消耗将从单向使用,转变为与电网深度协同的 V2G(车辆到电网)模式,实现交通与能源的融合 。

在2025新汽车年度盛典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星星充电CEO李宏庆进行了一次专访,分享了他关于星星充电当下的技术进展与部署、未来研发方向以及自动化充电的思考。

以下是采访实录,内容经摘编:

21世纪经济报道:兆瓦闪充和全自动充电机器人无疑是今年最吸引眼球的技术。今年星星充电发布了2兆瓦超充系统,这些超充设施在全国及海外市场的实际部署进度如何?

李宏庆:充电的高效率和高速度成为今年充电的热点和亮点。我们兆瓦级的操作系统发布之后,在重卡场景以及公共充电领域的场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用液冷充电枪,用户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兆瓦超充。

截止到今年11月中旬,我们在国内率先达到了2万把液冷充电枪的交付,应该说越来越多的车主可以借助液冷超充的终端,可以享受到兆瓦超充的便利。 

21世纪经济报道:你刚刚提到今年星星充电推出的液冷超充2.0从主要服务于商用车,到大规模普及至乘用车,需要跨越的最主要障碍是什么?

李宏庆:实际上兆瓦超充在乘用车上的应用,主要取决于车辆需求电流的大小。重卡因为本身电池比较大,需求电流自然也大。

对于乘用车来说,随着3C、4C甚至5C电池车型的发布,其实越来越多的车辆在公共充电领域需求更大的电流。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很多主机厂,尤其是高端车厂,对用户的兆瓦超充体验投入了比较高的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星星充电将如何推动超充在乘用车领域的普及?

李宏庆:我们会和主机厂开展合作,沿着高速公路、城市商业区,以及一些特殊的体验场站,其实在全国的高速公路和商业街区的一些示范点已经在铺开了。我相信这个过程会进一步加速,因为背景之一是国家刚刚发布了三年倍增计划。我想这中间就体现出未来会有更多的充电网络、更便捷的充电网络,以及更高效的充电设施。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主机厂都在追求更快的充电速度,下一步星星充电在超充技术上的研发重点将偏向什么方向?

李宏庆:我们接下来会在系统方面、产品方面有一个迭代升级:

这些技术最终都将让用户感受到更快捷的充电体验,并大幅提升能源利用率。 

第二个方面,我们还会推出绿色能源使用占比进一步提高的方案。这里比较典型的就是风光储充放互动的综合能源系统。这种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风能、光伏等绿色能源的应用占比,让我们的充电有更大比例来自绿色能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听起来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充电体验,在实现这些硬件和能源的基础升级之后,星星充电对于最终的“用户充电体验”有怎样的设想?

李宏庆:接下来我们希望接下来的充电场站大家全部都使用上液冷充电枪,给大家带来更加便捷的充电体验。

还有一个,随着辅助驾驶系统的广泛应用,我们现在已经推出了自动充电系统。我想这种自动充电系统,不管是机械臂式还是底盘式的,随着辅助驾驶系统的普及,会给大家带来更加不一样的充电体验。

21世纪经济报道:刚刚你也提到了全自动充电机器人、充电机械臂,但它们目前成本较高,很多主机厂也在推进。你怎么判断它的商业化进展?距离广泛应用还需要突破哪些障碍?

李宏庆:对于广泛的应用,我想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要来自于车企,包括充电的企业、平台服务的这些企业,大家要打造一个生态的系统。只有打造一个生态系统,才能够解决我们技术上的难题。

比方说借助于车辆的自动泊车,我们就可以精准地停到相应的位置。有了精准的位置,不管是自动机械臂,还是底盘自动充电,设备的复杂度就会大幅降低。再加上云平台系统的打通,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动开盖,充电口的自动开盖,充电枪的自动插拔,结算系统的自动结算。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整个自动充电实现全系统的联通。实际上相关方现在已经行动起来了,我想随着大家广泛的参与,系统的打通,将会为技术上扫清障碍。

第二个,就是有赖于系统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除了现在大家已经看到的用机械臂这种方式,我们也有通过底盘自动充电的方式。包括刚才谈到,如果自动泊车系统的定位精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际上是可以降低自动充电系统的复杂度。通过两个系统之间的高效契合,我想这个系统的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

21世纪经济报道:它们将会在什么时候大规模走向具体的场站?

李宏庆:在一些比如用户的体验场站,甚至在家庭环境之下,我相信在未来三年,自动充电系统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发改委今年提出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到2027年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星星充电的“三网融合”平台与技术迭代,如何响应这一政策?

李宏庆:接下来未来三年的倍增计划,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加,我们认为还会带来充电效率的增加,用户体验的增加,对于用户来说会体验到更快的充电。

刚才谈到我们从技术侧会实现三重迭代升级:一个是效率升级,一个是绿色能源更多应用的升级,还有一个是用户极致体验的升级。

实际上在这之上,我们还有自己的平台,通过开放式系统,我们可以接纳更多用户。我们平台上现在已经有超过4000万的注册用户,而且我们平台打通了和业内主流所有充电平台的互联互通。在这个基础之上,也和很多专用场站,包括能源场站实现了虚拟电厂运营网的互联。我想接下来将会是一个基于对能源的管理调度以及用户需求场景高度适配的新空间。

fund

观点

2025-11-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