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鳌头财经
2025-11-27 16:07:04
(原标题:研发缩水、员工锐减、管理层动荡,格灵深瞳怎么了?)
记者丨王杰仁
实习生丨卓西峰
出品丨鳌头财经
近日,格灵深瞳发布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分别达9422.90万元,同比增长55.33%;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7.47%。
需要注意的是,格灵深瞳在三季报中介绍,公司与大客户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银行”)的框架合同已于2025年9月到期。
鳌头财经发现,格灵深瞳存在业绩无法完成考核目标、研发费用缩水、员工数量锐减、管理层动荡等诸多问题。
只在上市当年实现盈利
从2020年3月11日发布首条“科技抗疫”视频以来,格灵深瞳的抖音官方账号共发布了53条短视频。
其中,置顶的第一条视频里,格灵深瞳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赵勇亲自拍摄视频,介绍自己曾在布朗大学和谷歌研究院从事多年人工智能研究,2013年从硅谷回到北京,带领格灵深瞳踏上让计算机看懂世界的旅程。
然而,格灵深瞳2024年12月26日发布《一个机器人的“独白”》视频后,公司抖音官方账号至今已“停更”11个月。
2022年3月,格灵深瞳登陆上海交易所科创板,成为“科创板AI视觉第一股”。
格灵深瞳以“让AI造福人类,让世界更安全更宜居更健康”为愿景,专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大模型、大数据分析和机器人等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基于国产化芯片,提供面向智慧金融、城市管理、政务及特种、智慧教育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智能终端计算设备及解决方案。
踩着“AI+机器人”的风口,格灵深瞳发行价为39.49元/股,上市首日破发至今,公司股价一直处于破发状态,如今在16元/股震荡,跌幅约为60%。
实际上,从业绩来看,格灵深瞳上市即巅峰,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20.47%,创下历史新高;净利润3261.49万元,同比增长147.67%,为公司有可查数据以来唯一一次盈利。
2018年至2021年,格灵深瞳营业收入分别为5196.35万元、7121.07万元、2.43亿元和2.9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990.22万元、-4.14亿元、-7786.92万元和-6841.77万元。
这4年间,格灵深瞳虽然一直在亏,但从公司营收增长可见其发展性较强,而且亏损幅度连续两年收窄,让外界对公司的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上市后,格灵深瞳业绩立刻变脸。2023年和2024年以及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62亿元、1.17亿元和9422.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84%、-55.30%和55.33%;净利润分别为-9033.32万元、-2.12亿元和-1.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6.97%、-134.24%和7.47%。
2025年三季报中,格灵深瞳表示,一方面为公司持续拓展市场,城市管理领域收入有所增长;另一方面为公司于2024年11月完成对国科亿道的收购,本年度合并国科亿道提升了收入规模。
不过,2025年上半年,国科亿道虽有1504.01万元的营业收入,但净利润亏损了52.91万元,并未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格灵深瞳仅是“虚胖”。
大客户流失,营收难达考核目标
如何判断一家科创板是成长型还是衰退性,可以从业绩、科研和人才结构三方面考量。事实上,对于业绩,格灵深瞳有着高标准、严要求。
2025年5月,格灵深瞳发布2025年限制性股票与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草案)显示,本激励计划的考核年度为2025-2026年两个会计年度,每个会计年度考核一次。
格灵深瞳两年考核的目标均以2024年营业收入为基数,其中2025年目标值为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13.68%,触发值为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80.34%;2026年目标值为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56.41%,触发值为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13.68%。
这意味着,格灵深瞳营业收入2025年目标值为2.5亿元、触发值为2.1亿元;2026年目标值为3亿元、触发值为2.5亿元。
2025年前三季度,格灵深瞳营业收入仅完成目标值约38%,触发值约45%。
最后一个季度,格灵深瞳能否冲一冲,完成全年目标呢?
现实是,格灵深瞳丢失了大客户,冲击全年目标难上加难。
格灵深瞳在三季报中介绍,公司与大客户农业银行的框架合同已于2025年9月到期。公司表示,将持续跟进农业银行项目机会,并积极开展投标准备工作。
2024年,格灵深瞳的智慧金融板块营业收入已出现断崖式下滑,仅有5400万元,同比降幅超过75%。其中,公司来自农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达5209.95万元,占总营收比例约44.44%,占智慧金融业务营收比例高达96%。
格灵深瞳还表示,2025年以来,公司聚焦于市场开拓与业务多元化发展,重点深耕智慧金融、城市管理两大战略赛道,以及政务及特种、智慧教育两大创新领域,深度挖掘多场景需求,拓宽收入来源,逐步改善客户集中度问题。
2025年前三季度,格灵深瞳来自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客户的营收占比近90%,收入金额同比增长135.52%,公司在各重点领域的市场拓展初显成效。
从数据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格灵深瞳来自农业银行的营收占比约为10%,也就是近1000万元。
鳌头财经发现,发布三季报以来,格灵深瞳目前尚未公布与农业银行续约的公告。
仅按照比例推算,格灵深瞳失去客户农业银行后,公司四季度营业收入减少了近250万元。
员工大幅减少,管理层动荡
在研发上,格灵深瞳的投入并不低,但持续亏损之下,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2025年前三季度,格灵深瞳研发费用达1.07亿元,同比下降23.70%。这也是自2020年有可查数据以来,公司研发费用首次下滑。
格灵深瞳给出的解释是,主要系公司不断优化研发项目的开展效率,研发人员费用同比减少。
截至2025年上半年,格灵深瞳研发人员达227人,占比达60.53%。而上年同期,公司研发人员达318人,占比达70.19%。
2021年底至2024年底,格灵深瞳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185人、276人和316人和231人。
2025年半年报中,格灵深瞳表示,为应对外部挑战并抓住AI发展机遇,公司自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组织变革,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完善激励机制、强化人才驱动与管理赋能三大关键举措,系统性地提升组织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际上,格灵深瞳所谓的“三大关键举措”,总结起来就是裁员。
2022年底至2024年底,格灵深瞳在职员工的数量分别为434人、449人和367人。
根据2024年上半年底和2025年上半年底研发人员占比,可以推算出,格灵深瞳当期在职员工数量分别为453人和375人。
由此看,格灵深瞳在职员工数量一年减少78人,降幅超过17%。
与此同时,格灵深瞳的管理层也发生了“地震”。
2024年9月,格灵深瞳董事、财务总监王艳和董事李兴华递交了书面辞职报告。其中,王艳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李兴华仍担任公司其他职务,仍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
2025年1月,格灵深瞳监事会主席吴春梅和职工代表监事张星提交书面辞职报告,辞职后两人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同时,格灵深瞳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周瑞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不再为核心技术人员、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需要注意的是,在核心技术人员排名中,周瑞仅次于赵勇。
2025年4月和5月,格灵深瞳董事会秘书王政和证券事务代表赵晨希相继辞职,两人均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短短9个月,格灵深瞳就有6名高管离职。此外,自2023年3月起,即便是股价低迷,格灵深瞳股东依然频繁减持公司股份,众多隐忧让格灵深瞳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证星持股追踪
2025-11-27
证星持股追踪
2025-11-2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1-2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1-2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1-2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1-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