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斑马消费
2025-11-06 08:31:34
(原标题:“鱼油王”禹王生物冲港股,能补话语权短板?)
斑马消费 陈晓京
当禹王生物站在港股大门前,阿喀琉斯之踵就越来越显眼。在全球鱼油大王的桂冠背后,这家山东企业正面临着多重考验,原材料、海外市场等,无论哪一项,都足以被扼住脖子。
所以,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公司必须走、且快速走的路。日前,公司冲刺港股主板,拟募集扩充新产能、生产线升级以及推广自身品牌,让自己实实在在地坐稳行业头把交椅。
超级鱼油工厂
1994年,禹王生物营养有限公司(下称:禹王生物)推出第一颗食用级鱼油,正式开启在食用级鱼油市场的征伐。以2024年食品级精制鱼油制品销量计,公司拥有8.1%全球市场份额,登顶全球鱼油大王之位。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约5.34亿元、6.61亿元、8.31亿元,同期,年内溢利分别为约0.67亿元、1.02亿元和1.25亿元。
2025年上半年,由于主力产品精制鱼油、鱼油软胶囊等产品收入减少,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7.13%,为约3.43亿元,净利润大降74.01%,为约0.23亿元。
上述同期,精制鱼油收入分别为1.96亿元、2.03亿元、2.58亿元及0.90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36.7%、30.8%、31.0%和26.2%;另一业务鱼油软胶囊及其他膳食补充剂制品,收入分别约3.25亿元、4.38亿元、5.58亿元及2.49亿元,占总收入的60.8%、66.2%、67.0%及72.6%。
公司发展至今,产能已跃升行业之首。2024年,精制鱼油年产能达1.1万吨、鱼油胶囊及其他膳食补充剂产品年产能101.5亿粒胶囊/片。
禹王生物的收入主要来自海外,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非中国市场收入占比47.3%、53.0%、60.9%及55.0%。
话语权短板
尽管禹王生物凭借庞大产能和海外市场布局,坐稳全球鱼油之王,但在产业链上下游并没有很强的话语权。
在招股书中,公司明确表示产品售价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影响。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分别占总销售成本的87.4%、89.9%、88.8%和86.7%。
生产鱼油的主要原材料毛鱼油,常年依赖进口,在主产地秘鲁,得靠天吃饭。
秘鲁当地采捕的原料鱼配额每年不尽相同,公司供应商获得的年度配额不一。如果年度配额收紧,势必挤压盈利空间。此外还受天气及气候条件、捕鱼季节以及渔获质量等因素影响。
2018年至2021年,毛鱼油成本单价较为平稳,复合年增长率为5.76%。2023年,南美洲地区收紧的捕捞配额以及健康产品需求增长,使得原料价格上涨。
据招股书,2023年至2024年,中国毛鱼油成本单价分别达69.56元/千克、66.89元/千克,其中2023年单价达历史峰值。尽管2024年毛鱼油单价略有回落,但2025年上半年受主力产品精制鱼油、鱼油软胶囊销量减少影响,公司毛利率录得20.7%,较上年同期减少8.9个百分点。
上游原材料的涨跌,直接影响公司产品价格和销量。以高纯度鱼油为例,每吨平均售价由2022年的12.8万元增至2024年22.1万元,销量由197吨降至140吨;同期,中纯度鱼油每吨平均售价由7.3万元增至14.7万元,销量由1381吨降至596吨。
2025年上半年,上述两种产品每吨平均售价分别为13.3万元、7.4万元,销量分别为50吨和454吨。
除此之外,对海外大客户的依赖,同样值得关注。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分别为1.23亿元、1.16亿元、1.50亿元及0.78亿元,占各年(期)公司总收入分别为约23.0%、17.5%、18.0%及22.7%。
上游原料端的不确定性,下游品牌商和贸易商的采购量、账期等要求,对公司形成头尾式挤压,直接影响利润水平。
在原料与下游客户两端均缺乏主动权的情形下,公司试图通过布局C端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但现状暂不太乐观。
重振C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禹王生物从药用鱼油转产食用级鱼油,推出“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在青少年补脑市场掀起一阵旋风。
当时,国内只有禹王生物掌握鱼油提纯技术,并获卫生部背书,忘不了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
忘不了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在电视主导的媒体时代,那句“吃了忘不了,记忆会更好”人尽皆知,产品也火遍大江南北。
但在保健品市场群雄争霸的时代,公司未及时改善营销定位和产品升级迭代,以至于这款蓝盒、绿盒包装的产品逐渐隐入尘烟。
禹王生物从未放弃对自主品牌的建设。迄今,旗下已有4大品牌:忘不了、小禹甄纯、金钥匙和中禹健康。其中,“忘不了”针对青少年群体,专注提高记忆力和促进大脑发育;小禹甄纯关注老年人目标群体,主打改善心脑血管健康;金钥匙产品除了改善记忆力,还兼顾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等。
这些自主品牌产品,以不同数量和不同包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45个自主品牌的膳食补充剂产品。
尽管公司在C端产品众多,但表现平平。报告期内,来自C端收入分别为约0.12亿元、0.15亿元、0.17亿元及904.5万元,各年(期)所占公司总收入比重均不及3%。
禹王生物自有品牌的薄弱,或许与二代接班形成的格局相关。
创始人刘锡潜的长子刘汝萃,自2011年就已进入禹王生物旗下禹王生态蛋白分部,其后主导保健食品销售并逐步参与公司管理。2015年,刘锡潜正式将公司交给刘汝萃及长女刘丕谨。
2025年10月,48岁的刘汝萃获任禹王生物董事长兼执行董事。截至目前,他及控制的实体合计拥有公司约56%股权。
刘汝萃在2015年接班后,就将业务重点聚焦代工生意,凭借自身供应链优势,获得不少代工订单。今年8月,公司成功引入美国顶级健康和营养企业Bayland Health全资子公司Velantra成为股东。
此番冲刺港股,或许在较长时间内,禹王生物还会以代工业务为主。
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CDMO膳食补充剂产品业务(包括产品定位、配方研究、生产审批及成品生产)收入约2.40亿元,占公司收入70.0%,这一数据进一步验证其业务重心聚焦代工业务的特征。$阿卡迪亚医疗保健(NASDAQ|ACHC)$$汤臣倍健(SZ300146)$$生物股份(SH6002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财闻
2025-1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