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6 10:38:10
(原标题: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步入深水区:严控“低分上名校”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一条“低分上名校”的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渠道将得到规范。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对综合评价招生工作进行系统性规范。
综合评价招生已经试点近20年,这种招生形式将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自主测试成绩等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赋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有利于打破“一考定终身” 。
不过,综合评价招生在定位、程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有些考生出于功利性目的参加综合评价招生,给招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通知》提出,现阶段原则上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规模,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严控入围校考的考生规模等。监管更加严格、精细。
专家认为,对综合评价招生进行系统性规范,有利于高校更好录取综合素质优秀的生源。
“综合评价招生是在高考普通批之前录取,我建议考生不要放弃这个机会,给考上名校增加一份保障。” 山东大学本科生余青(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的录取成绩比同专业的高考统考生低了5分。
2007年,中南大学率先试点综合评价招生,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综合测试成绩进行录取。
2011年,浙江省开展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高考“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率先试点,如今已覆盖浙江省内几十所高校。
浙江大学2025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计划高达1050人,约占本科生录取总人数的16%。强基计划实施之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浙江省的大多数招生计划也是投放到“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国内约百所高校实施综合评价招生,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广东、北京等省份,高校阵容包括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名校。同时,大量省属本科重点高校参与其中。
对考生来说,多数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录取门槛比高考统招要低,这对于综合素质优秀但高考发挥不佳的考生是一个利好。
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2025年综合评价招生中新闻学专业的最低分为493分、平均分为521.55分,而高考统招中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最低分为568分、平均分为571.5分,分别相差75分、49.95分。
“我刚读高中时,曾考虑过出国读本科,所以特别注重各科的均衡,以及从事公益活动。这些帮助我在综合评价招生中建立了优势,因为山东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对高中期末考试成绩、参加社区服务都有明确要求。” 余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对于高校来说,通过综合评价招生也能拓展多样化生源。
北京师范大学一支研究团队对近7000名综合评价录取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虽然综合评价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低于统一高考录取的绩优学生,但一方面,近年来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与普通考生的差距逐渐缩小,另一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更为出众,普遍具有创造性实现目标与克服挑战的自信。
高考规划专家娄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评价招生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但并非大多数考生的‘福利’。”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招生计划有限,层次也主要是省属重点高校;另一方面,综合评价招生的降分幅度也没有那么大,一般在20分左右。”娄雷说。
《通知》首次对综合评价招生工作进行系统性规范,其中的措辞颇为严厉。
在试点定位方面,《通知》指出,严格控制综合评价招生规模,现阶段原则上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规模。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试点成效评估机制,对于选拔培养质量不高的试点高校,及时调整退出。
在招生程序方面,《通知》指出,试点高校要精心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淡化学科竞赛导向。鼓励有关高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优化对高考各科成绩的使用。
在工作要求方面,《通知》指出,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生报考条件,严格审核考生资格,严控入围校考的考生规模。
这些都说明,已经试点近20年的综合评价招生,机制仍有完善的空间。
相关举措在陆续出台。2025年起,浙江省对考生报考省属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数量定为4所。
据《浙江日报》报道,此前由于不限报考高校数量,出现优秀考生通过广撒网尽可能多“占坑”的现象。以 2024年为例,在计划招生人数和2023年相同的情况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有效报名人数达1.5万余人,比上年增长3200多人。
目前各高校“三位一体”测试时间集中在两个周末,考生们即便大量报名,最终也只能参加少量高校的测试。
在功利性心理作用下,很多考生一旦高考成绩不错,便会放弃参加综合评价招生。因此,从报名到校测再到录取,每一阶段的人数都会大量减少。
“去年,我们花了大量精力审核学生报名资料,但最后有2000余人没有到校参加测试。弃考挤占了大量测试机会。”浙江省内一所高校招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录取成绩方面,各地各校所规定的比例并不统一。在浙江省,部分高校将高考成绩、校测成绩与高中学考成绩的占比设置为85%、10%、5%,大部分学校将三者的比例设置为60%、30%、10%,还有的设置为60%、25%、15%。在山东省,高校仅计算高考与校测成绩,比例一般为85%、15%。
一般来说,越是高水平大学,高考成绩的占比越高,比如浙江大学、山东大学都要求高考成绩占85%。
对综合评价招生工作进行系统性规范的最重要原因,是避免考生功利性报考。
“相比于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更加均衡’。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是基础学科,而综合评价招生则很多是热门学科。” 余青说。
浙江大学2025年在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多达70个,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荣誉项目班)、金融学(竺可桢学院人文社科实验班)等热门、王牌专业。
《通知》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试点定位,安排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以及高校优势特色发展的“冷门绝学”、一流学科专业开展招生。这将明显提升综合评价招生的指向性。
如何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社会性竞赛是一个标尺。有的高校列出了34个社会性竞赛名单,要求考生需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相比之下,强基计划仅允许5门奥赛获奖考生破格入围。
不少校外培训机构看中了综合评价招生的市场,面向考生和家长兜售如何通过审核的“套路”。
“所谓的套路很大程度上是培训机构塑造的,参加竞赛确实有利于拿到初审资格,但各个高校的复试更会考查学生的真实实力。换句话说,用套路参与综合评价招生,容易过初审,却不容易走到最后。从考生和家长利益出发,走不到尽头的路,是需要慎重选择的。”娄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相关机制也将逐渐完善。《通知》指出,试点高校可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获取考生综合素质档案,原则上不得要求考生提供额外的报名材料。试点高校原则上在高考后组织开展考核测试,精心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淡化学科竞赛导向。
综合评价招生有利于打破“一考定终身”,当机制更趋完善,功利性心理消退,什么样的考生真正适合参加综合评价招生?
娄雷认为,那些成绩能达到目标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线,高中期间有一些符合高校要求的“加分项”,认同报考学校和专业,把综合评价招生仅仅当做“多一次”机会的学生,他们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和时间,但通过率却很高。
“其次是‘跳跳脚’能够到目标高校的学生,他们需要提早做准备,抓住难得的机会。但不是花费越大,机会越多,而是准备越早,越有把握。” 娄雷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金吾财讯
2025-1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