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掌门人被查,北大医药易主后风波不断

来源:投资者网

2025-11-03 18:01:59

(原标题:掌门人被查,北大医药易主后风波不断)

《投资者网》谢莹洁

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医药”,000788.SZ)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合作十年、贡献半壁江山的核心客户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正式“分手”,预计2025年下半年收入就将减少约6亿元,占最近一期营收近三成;另一边则是刚完成“1元入主”、执掌公司不到一年的实控人、董事长兼总裁徐晰人因未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最终造成矛盾激化,身陷囹圄,公司再次陷入无人掌舵的震荡。

两大变故接踵而至,令这家原本就高度依赖单一大客户的医药流通+仿制药企业,不得不加速“去北大化”与管理层的重构,能否在业绩失速与治理真空的双重夹击下保住上市地位,成为市场最关心的问题。 

董事长兼总裁徐晰人被刑拘

公开资料显示,北大医药前身为西南合成制药厂,2003年,北京大学通过旗下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其股权,成为实际控制方,公司于2013年正式更名“北大医药”。

2014年,北大医药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签下长达十年的《药品、试剂、医用耗材等物资供应与配送长期服务合同》,成为后者唯一供应链服务商。流通板块毛利率虽只有低单位数,但规模效应显著,净利润贡献接近30%。

然而,随着北京大学在方正系重整中彻底退出,北大医药与北大国际医院的“血缘”关系迅速降温,2025年5月合同到期后双方“友好分手”。

公司8月12日公告称,北医医药“始终未能寻找到同类型业务”,主营业务自6月起基本停顿,预计2025年6—12月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2026年起年收入将再下滑10亿元以上,净利润再减近7000万元,相当于“瞬间失血”一半。

对于一家账面现金并不宽裕、仿制药管线又缺乏重磅品种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此断崖式下跌无异釜底抽薪。

痛失“现金奶牛”的同时,北大医药治理层也再生变数。

2024年12月,浙江投资人徐晰人通过新优势国际以“1元”作价收购西南合成医药集团100%股权,间接控制上市公司22.22%股份,成为新实控人。

2025年上半年,北大医药的管理层经历了一轮洗牌。1月至3月,公司监事徐伟钰、董事任甄华、董事张勇、董事长齐子鑫相继辞职;2025年4月徐晰人出任北大医药董事长;6月,董事兼总裁袁平东辞职,同年7月,徐晰人被聘任为公司总裁。

新实控人入主后迅速启动“去北大化”:更名、迁址、剥离亏损资产、把资源重新押注在医药制造端,试图用仿制药CMO、MAH持证及高毛利原料药对冲流通板块萎缩。

然而仅过半年,公司公告称徐晰人已被刑事拘留,并授权董事陈岳忠、常务副总裁余孟川代为履职。

10月29日晚,公司发布公告称,近日得到有关部门通知,获悉公司董事长、总裁徐晰人被刑事拘留,正在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暂时无法正常履职。北大医药表示,公司尚未知悉相关调查的进展及结论,将持续关注上述事项的后续情况。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公司董事会运作正常,公司财务及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正常。 

第三季度单季业绩下滑

资料显示,现年46岁的徐晰人出生于1979年4月,浙江台州人,硕士学历,此前并不算市场名人,公开履历仅能查到其曾于渣打银行上海浦西支行浙江部任主任。

徐晰人“1元入主”本就充满杠杆色彩。公开信息显示,新优势国际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收购西南合成股权的资金来源多为借款,且股权已全额质押。市场人士担忧,一旦质押平仓或债务纠纷升级,上市公司控制权可能再度易手;而刑拘消息坐实了“关键人风险”,也让金融机构对北大医药的授信态度趋于谨慎。

内外交困之下,公司不得不加快自救节奏:一方面筹划以生产制造中心为基础设立子公司,强化头孢类、青霉素类仿制药的CMO接单能力;另一方面与重庆、湖北等地多家三甲医院接洽,希望复制北大国际医院供应链模式,但受限于集采扩围、医院配送权集中及GPO压价,谈判进展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五年,公司近五成收入、三成以上净利润来自北大国际医院,一旦合作终止缺乏缓冲带;同时仿制药业务管线老化,研发投入远低于行业平均,导致其在国家集采中标品种寥寥,难以弥补流通缺口。

雪上加霜的是,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趋严,传统依靠进销差价盈利的配送商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北大医药如不能迅速向高壁垒的专科制剂或创新药转型,未来两年业绩下滑或成定局。

2025年三季报显示,北大医药营业收入12.3亿元,同比下降19.8%;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上升4.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26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单季营业收入2.74亿元,同比下降48%;归母净利润3569万元,同比下降1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794万元,同比下降35.1%。

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若公司2025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2026年继续触及,则面临强制退市。留给管理层“腾挪”的时间已经不多。

尽管公告未披露涉案缘由,但二级市场已率先用脚投票——公告次日公司股价下跌,盘中股价5.64元/股,创阶段性新低。

回望过去,北大医药的命运始终与“北大”标签缠绕:从西南合成到北大方正,再到中国平安接棒,最后到自然人徐晰人,每一次易主都带来战略方向的剧烈摆动;如今“去北大化”进入深水区,却遭遇业绩断崖与实控人刑拘的双重黑天鹅。(思维财经出品) ■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