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点
2025-10-27 01:33:00
(原标题:耗时116天 沐曦股份科创板成功过会)
观点网 在全球GPU市场被英伟达、AMD长期垄断的格局下,国产GPU企业正加速突围。
2025年10月24日,沐曦股份科创板IPO申请顺利过会,从6月30日受理到过会仅耗时116天,成为“国产GPU四小龙”中第二家成功过会的企业。
作为一家成立仅五年的硬科技公司,沐曦股份以全国产通用GPU产品撕开市场缺口。若该公司最终成功上市,将进入科创板成长层,成为科创板"1+6"系列改革举措下的又一个经典范例。
技术突围
作为国内少数掌握全栈GPU核心技术的企业,沐曦股份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自主研发的通用GPU产品上。
自2020年成立以来,先后推出曦思N系列(智算推理)、曦云C系列(训推一体)两大核心产品线,其中曦云C系列作为全国产通用GPU的代表,推动国产替代的关键力量。
从技术内核来看,曦云C系列基于全自研的GPUIP、指令集和架构,突破了高性能计算的多项关键瓶颈。
以2024年2月量产的曦云C500为例,该产品可实现2-64卡多种互连拓扑,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在智算集群的线性度和稳定性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今年10月19日,沐曦集成电路(南京)有限公司在南京公开发布首款全国产通用GPU——曦云C600。
曦云C600的核心亮点在于构建了从IP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国产供应链闭环,所有环节均由国内企业完成,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与产能的依赖。
性能层面,曦云C600,硬件上配备144GBHBM3e高速显存,能保障芯片核心全速运转而无需等待数据。
同时,其原生支持FP8计算精度,兼容传统FP32/FP16任务,适配下一代生成式AI的训练与推理需求,且支持MetaXLink超节点扩展技术,可构建万卡级超大规模计算集群。
据悉,沐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基于同类技术的国产千卡集群,已完成多个大模型全参数训练,证实了其支撑重大AI项目的能力。
软件生态的兼容性突破进一步降低了落地门槛。曦云C600搭载的自主研发MXMACA软件栈全面兼容CUDA生态,开发者熟悉的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AI框架及现有代码可实现“无痛迁移”,无需重构代码即可适配硬件,大幅降低用户迁移成本。
产城园区评论获悉,早在今年7月,沐曦股份新一代全国产GPU曦云C600就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亮相,彼时已完成回片点亮并进入功能测试阶段,预计2025年底量产。
值得关注的是,沐曦的下一代旗舰产品曦云C700也在研发中,将进一步提升计算密度与存储带宽,瞄准更高端的智算场景。预计接近NVIDIAH系列旗舰H100水平。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3月31日,沐曦股份GPU产品累计销量超过2.5万颗,在10余个智算集群实现部署,覆盖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智算平台,以及多地商业化智算中心,区域横跨北京、上海、杭州、长沙、中国香港等地。
从财务数据看,沐曦股份商业化进程在国产GPU企业中处于较领先地位,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42.64万元飙升至7.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74.52%;2025年上半年收入9.15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毛利率提升至55.26%,亏损幅度较上年同期收窄63.74%。截至2025年9月5日,公司在手订单达14.3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的2倍,侧面印证了市场对其全国产GPU产品的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优势背后暗藏产品结构隐忧。招股书显示,2024年曦云C500系列贡献营收7.2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7.28%,2025年一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97.87%,形成“单产品支撑营收”的局面。早期推出的曦思N100推理GPU收入从2023年的1376.32万元下滑至2024年的349.08万元,IP授权业务同比跌幅达95.49%。
资本护航
GPU研发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行业特性,单款芯片从设计到量产的成本可达数亿元,持续的资本输血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沐曦股份的快速崛起,离不开红杉资本、葛卫东等明星资本的密集押注。
自2020年11月完成天使轮融资以来,沐曦股份累计融资超百亿元,2025年3月完成的Pre-IPO轮融资规模更是突破72亿元,投后估值攀升至210亿元。从股东结构看,头部机构与产业资本的布局清晰可见:红杉资本通过红杉瀚辰、红杉雅恒合计持股4.19%,经纬创投关联方共计持股5.13%,国调基金等“国家队”持股1.96%,这些机构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带来了产业链资源与行业背书。
值得关注的是,私募大佬葛卫东的动作尤为引人注目——2025年2月,他不仅通过混沌投资(持股3.50%),还以个人身份出资约3.39亿元突击入股,合计持股比例达7.48%,按照Pre-IPO轮估值测算,其短期内浮盈或已达约2亿元。
此外,中山公用、七匹狼、上汽集团等十余家上市公司通过直接持股或参投产业基金等方式间接参股。
资本的持续注入支撑了沐曦股份的研发投入与商业化推进。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沐曦股份研发费用累计超24亿元,其中2024年研发费用达9.01亿元,占当年营收的121.13%。
据招股书披露,此次IPO拟募集的约39.04亿元资金,将重点投向“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聚焦C600/C700系列、N300推理芯片等产品研发,目标在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沐曦股份持续融资带来的财务成本已逐步显现。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支付的融资服务费累计达2.58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这项费用高达9181.51万元,占当期管理费用的60.14%。公司对此的解释是,这笔费用主要是支付给第三方机构的融资顾问费。
财务隐忧
尽管过会与产品落地取得突破,但沐曦股份仍未摆脱国产GPU企业的共性困境,持续亏损、现金流承压、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仍考验着公司的长期生存能力。
财务层面,“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仍在持续。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沐曦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2.33亿元,亏损成扩大态势。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2亿元。
亏损根源一方面来自高额研发投入——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累计超24亿元,是同期营收的2.2倍,2022年研发费用率甚至高达151857.63%。
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加剧了利润压力,报告期内累计确认股份支付费用约6亿元,2024年单年达4.73亿元。现金流状况同样严峻,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沐曦股份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累计净流出43.61亿元,2024年流出额达21.48亿元,应收账款高企(2025一季度为6.15亿元,占营收191.96%)与战略备货导致的存货激增(2024年末8.68亿元),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客户集中度方面,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沐曦股份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91.58%、71.09%、88.35%,2022年甚至依赖单一客户实现全部营收。2025年一季度第二大客户为上海源庐加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是沐曦股份的新晋股东股东(持股0.55%),“股东变客户”的模式引发市场对营收独立性的质疑。
供应链方面,沐曦股份采用Fabless模式(无晶圆厂的集成电路企业经营模式),晶圆代工、HBM采购等关键环节依赖境外供应商,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先进制程代工与高端HBM供应已受到限制,短期内难以实现同质量国产替代——若供应链合作中断,将直接影响产品量产能力。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愈演愈烈。全球范围内,英伟达仍占据中国AI芯片市场54.4%的份额,其针对中国市场定制的H20芯片已获准销售;国内市场,有海光信息,摩尔线程等“GPU四小龙”成员,以及华为海思、寒武纪等ASIC路径企业,均在争夺有限的国产替代订单,2024年沐曦股份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仅约1%。
值得关注的是,GPU(2-3年)与AI大模型(3-6个月)的技术迭代周期存在显著错配。若沐曦股份的产品研发节奏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将面临“上市即落后”的风险。未来沐曦股份能否如期盈利,在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仍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观点
2025-10-27
观点
2025-10-27
观点
2025-10-27
观点
2025-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