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人文温度到科技精度 碧桂园服务领跑行业数智化

来源:观点

2025-10-27 01:29:00

(原标题:从人文温度到科技精度 碧桂园服务领跑行业数智化)

观点网 自物业行业进入调整期以来,数智化转型频频被各大物企提及,已然成为了企业共识与竞相追逐的方向。


作为头部企业的碧桂园服务,是这条赛道上的热门选手之一。


在今年3月份的业绩会上,碧桂园服务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赵晓光就曾透露,公司去年在重点开发“零号”保洁机器人,花了近9个月时间去打造机器人的运维模式,并且已经在7个小区常态化使用。


时间仅过去半年,截止今年10月20日,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清洁机器人已在广州、北京、上海、大连等地的17个项目中投入使用超130台,展现出强大的场景适应性与稳定的作业能力。并且按照公司计划,年内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台。


在这场科技长跑中,碧桂园服务凭借着专业的科研团队、出色的科研能力与优秀的科研成果,成为了领跑员之一。


10月21日,一场媒体采风活动在广州盈禧花园内展开,碧桂园服务数智化能力在大众面前得到了更直观的展现,智能技术与人文服务的融合产生了化学反应,在情感层面“家”的界线壁垒从一间房子突破至整个社区。


从人文到科技


进入盈禧花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红色便民港湾”。在这个港湾中,既有雨伞、轮椅、小推车等便民工具,还有车载充电泵、医疗用品等应急物品,在业主需要时可随时借用。



工作人员介绍,除了社区内的业主,这个“便民港湾”方便的对象还包括外卖人员等,比如饮水机、手机充电站的方便对象便主要是外卖工作人员;此外,进出口闸机系统也与外卖平台APP进行了一定层次的绑定,外卖工作人员因此可快速进出为业主提供服务。


之所以会如此“好客”,是因为在物业工作人员看来,所有来到小区里的人员都是伙伴,理应感受到关爱。


在前往下一个参观点的途中,采风团被小区内的一处“风景”吸引了注意。


一面矮墙上,既有“小物件高空坠落,也能酿成大灾祸!”的警示之声,也有“八百置舍,千金买邻”的和谐之音。



虽不在原定参观行程内,但向导的介绍还是适时出现:“这是小区业主的主意,我们觉得很好就去做了。”


原来是在某一天,有业主觉得这堵墙太空白了,于是提出加上一些宣传标语的建议,物业人员认为这有利于打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于是积极落实,成为物业与业主的双向奔赴。


实际上,这种“共建共治共享”在盈禧花园内随处可见,比如小区内随处可见的共享工具车,可让业主亲身参与到公区清洁;不同楼栋内设置了不同的主题区域,包括书法、棋牌等,为业主提供了发展兴趣爱好的舒适场所,形成了一种友邻文化。




从物业管理到生活服务,碧桂园服务一直坚持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才能处处传递着一种人文温度,化身为温情社区,让身居其内的人们感受到幸福,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日常服务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打造一个安全宜居的小区;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打造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社区;当然,我们还一直在努力追求通过科技赋能,打造一个便捷、智慧的社区。”


在这次采风活动中,一台清洁机器人的出现让人直观感受到科技的赋能,领教到清洁品质的新高度。


这是由碧桂园服务自身研发落地的首款清洁机器人——“零号居民”。



在活动现场,“零号居民”机器人通过边刷聚拢、中扫卷入尘盒处理石子、螺钉、纸团等固体垃圾,以“活水洗地浮动刮板”系统能即时回收污水,对酱油、可乐等常见湿垃圾实现“即洗即干”。


在作业期间,每当有业主从它面前经过,很快就会停止移动。据介绍,“零号居民”搭载了多传感器融合导航避障系统,具备毫米级超感知贴边能力;采用高算力芯片,专为住宅场景定制算法,智能识别佛龛、快递、宠物等数十种障碍物并设定不同避让策略,确保在高动态环境中安全、流畅作业,具有超强避障功能。


此外,工作人员还介绍,针对南方人头疼的“回南天”,机器人也有独特应对方案:机器人支持自动识别,当发现地面积水较多时,会自动触发滚筒提速等逻辑,加快污水回收速度。


据了解,“零号居民”充电1.5小时便可续航5.5小时,且能够在低电量时自动返回全能工作站充电,现场工作人员将这个独立设置的工作站称为机器人的“家”,并示范了“回家”的过程。


采风团成员发现,在回家路上,“零号”机器人能自主呼梯、乘梯,当发现电梯轿厢内拥堵时,还会主动礼让业主,执行“业主优先”策略,充满人性化设计。


工作人员表示:“机器人进梯前,如果识别到电梯内有婴儿车、手推车、大件物体或者人员较多,会直接取消进梯,等待梯门关闭后再重新呼梯。”


回到“家”后,零号居民将会自主进行完成充电、更换活水、处置垃圾等流程,基本无需人员协助,智能性得到充分体现。


机器人护城河


清洁机器人并不少见,但由物业公司自主设计与研发的机器人确实稀奇。


据悉,碧桂园服务已在机器人住宅物业场景扫洗/补给方案、运动及可靠性方案设计、算法导航规控及识别能力等技术上获授权共145项专利,其中包括28项发明专利,构建了初步的技术壁垒。


碧桂园服务首席技术官赵晓光表示,之所以选择自主研发机器人,是因为通用型机器人无法解决物业场景的真正痛点。


外部公司或许在研发技术上有优势,但并不懂“物业”,研发的机器人很难完全适应社区内复杂的清洁环境。


碧桂园服务作为行业头部物企,截至今年上半年在管面积已达10.63亿平方米规模,赵晓光指出,庞大的服务场景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数据、障碍物和垃圾信息,对训练AI模型至关重要,使得产品更懂物业。


他还指出,“零号居民”清洁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深度聚焦物业垂直场景,并由此构建四大“护城河”,即物业机器人运营调度平台、人机协作运营模式、海量数据积累和深度定制。


据介绍,碧桂园服务为机器人配备了一个智能平台,且跟公司原有的数字化工单系统完全打通,“也就是说,同一套调度系统既可以调度一线人工,也可以调度机器人。从整体生态方案上来讲,既然能管清洁机器人,未来就能管更多的机器。”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碧桂园服务每新增一款机器人,无论是室内的还是室外的,都能在公司同一套数字化系统内运行。


在人机协同方面,赵晓光指出,“零号居民”除了充电以外的其他时间都在工作,平均每天有效工时达15到18个小时,接近于人工的三倍,社区内保洁频次也增加三倍,保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和改善。


“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人工。”赵晓光表示,有了机器人后,公司把社区内的作业流程进行了重塑,机器人主要负责地面巡回保洁,实现人休机不休;保洁员则转向精细化服务,协助处理一些特殊污渍、边角位与高位立面的清洁工作。


同时,碧桂园服务专门研发了物业机器人管理运营和工单调度平台,当机器人在巡检作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处理的情形,比如发现大件垃圾无法回收,便会即时形成一个工单上传到平台上,保洁员接收到之后会来到现场进行处理。


同样地,保洁人员在清洁过程中发现地面有污渍也可以生成工单呼叫机器人作业,化身为机器人管理者,既完成了人机作业的协同调度,也使保洁员的身份发生转换,从原来的体力劳动者变成一个技术型人才,大幅增强保洁员的职业认同感。


据了解,“零号”备受业主们喜爱,在引入后半年时间里,业主满意度实现了8个百分点的提升,甚至还有不少业主对其产生依赖,询问是否有室内清洁机器人。


碧桂园服务集团总裁徐彬淮做了一个测算,公司对管理的超8000多个项目进行梳理后,估算自身需求量在3万台左右;而碧桂园服务在物业市场占据约3%份额,因此推测整个行业的机器人需求在百万台以上,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


徐彬淮表示:“物业行业正加速迈向以数字化、人工智能与AIoT为核心的未来。公司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自主研发并推出清洁机器人,正是将这一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关键一步”。


徐彬淮指出,未来碧桂园服务会非常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持续投入,努力将智能化打造成企业核心优势,引领服务品质与运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