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14 17:34:37
(原标题:专访曹慰德:发展蓝色经济,推动海洋工业脱碳转型|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全球航运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航运业的绿色转型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
曹宝记(TPC),这家源自中国、扎根新加坡、传承逾百年的航运世家,如今正由第四代继承人曹慰德掌舵。区别于追求短期回报的企业,曹宝记(TPC)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布局产业,将气候变化应对视为核心战略。
航运业如何突破传统燃油排放瓶颈实现可持续转型?源自中国的百年家族企业在航运绿色转型赛道上如何挖掘自身竞争力?围绕这些问题,曹宝记(TPC)主席、音昱OCTAVE创始人曹慰德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曹慰德表示,航运业的可持续与绿色环保变革难度较大,一方面需要几代人通过投资布局及企业内部治理优化推进转型;另一方面需要超越单一技术环节,基于蓝色经济推动整个海洋工业体系转型。曹宝记(TPC)正从燃料技术、船舶效率、全球协作和海洋基金等多维度推动变革,而中国市场的深度参与是关键。
除了航运主业的绿色转型,曹宝记(TPC)近年来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覆盖新能源、大健康、农业科技等ESG相关领域。曹慰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曹宝记(TPC)期待与中国市场深化政策沟通,希望获得更多针对跨国航运企业的绿色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21世纪》:曹宝记(TPC)在海事、工业领域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作为第四代掌舵人,你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哪些变化?
曹慰德:我来到中国40多年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多年来,国际航运市场在不断变化,而中国在全球航运业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重要,这是随着全球化大分工、全球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而演变的。
近30年,中国是全球的经济增长引擎,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航运业和过往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审时度势,采取灵活、前瞻性的投资策略,把握世界发展大势。
如今,曹宝记(TPC)的方向很明确,就是围绕中国政府的规划开展业务。跟随中国的发展方向,助力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与上下游环节的衔接,是曹宝记(TPC)的核心策略。在投资领域,我们聚焦大健康、药食同源、乡村振兴、企业出海等方向,秉持跟随国家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共同兴旺的逻辑开展业务。对企业而言,跟随国家这一“大船队”前行,比单打独斗更具安全性。
《21世纪》:曹宝记(TPC)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的战略优势是否与产业链布局有关?
曹慰德:我们的优势确实建立在三个相互支撑的战略基点,首要战略基点是深耕中国市场。去年4月,我们将集团对外品牌正式更名为“曹宝记(TPC)”,这个决定不仅是对第一代创业者在中国创业初心的回归,更是向市场明确传递我们长期投资中国的决心。这种战略定位为我们充分发挥新加坡、中国香港双平台优势对接国内外资源奠定了基调。
其次,我们的航运主业与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天然的协同性。作为历经百年行业周期的航运企业,我们对行业波动有着独特的敏锐度,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精准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战略机遇,做出符合时代趋势的布局。
最重要的是,经过数代人的积累,我们已经在航运、工业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同时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构建了覆盖资本、产业和物流的全球资源网络。这种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使我们能够快速响应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匹配海外市场资源。
《21世纪》:航运业作为“出海”核心领域,曹宝记(TPC)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
曹慰德: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超越单一技术环节,基于“蓝色经济”理念推动整个海洋工业体系转型。海洋产业涵盖船舶运输、油气开采、码头运营、渔业养殖和海洋采矿等多个领域,其复杂性远高于陆地产业,需要应对浮力、海浪、风力和水流等多重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必须由深耕海洋领域的企业来主导这场变革。
目前我们正与欧洲知名海洋基金合作,发起亚洲首个海洋基金,旨在传递“和谐、合作、共创”的亚洲发展理念。这个以和合文化为根基的平台,正在吸引全球参与者共同构建亚洲主导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模式。今年平台参与人数已达三四千人,预计明年将突破万人规模。仅靠官方推动难以实现全球深度协同,中国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参与。
《21世纪》:国际海事组织IMO框架要求国际航运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中国政府宣布了“双碳”目标,近年来还推动企业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曹宝记(TPC)是否关注碳中和?有哪些创新做法和规划?
曹慰德:航运业的可持续与绿色环保变革难度较大,需要持续通过投资布局及企业内部治理优化推进转型。
目前,在航运板块我们重点关注绿色燃料领域,包括生物基燃料、绿氨、绿色甲醇等。同时,推进船舶科技赋能与设备投资,涉及风帆、船舶电气化、海上风电以及各类船用机器人、海底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在航运领域的应用等,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我们也依托自身在行业内的战略资源与协同优势,服务中国具备优质技术与强供应链能力的企业出海。相较于中国电动车、汽车行业的快速变革与龙头引领格局,航运业变革节奏较慢,原因在于行业集中度高、资产投入规模大、准入门槛高,亟需头部主体带头推动。我们即将推出“海洋基金”,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前沿的海洋相关科技,涵盖材料科技、生物环保科技、新能源技术等领域。
《21世纪》:曹宝记(TPC)在中国市场有哪些与“双碳”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投资?
曹慰德:曹宝记(TPC)核心业务根植于航运和工业板块。在国内,我们已在连云港、舟山等地形成扎实的产业布局;在海外,以新加坡为中心,覆盖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地区。这些布局是我们推动航运业转型、带动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根基。
我们看好中国供应链服务全球市场的能力,希望把握AI等领域创新技术涌现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依托新加坡、中国香港的支点优势,将中国优势资源推向全球。
在投资领域,我们以六大支柱行业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的投资组合。既参与早期风险投资和中后期PE基金,也开展直接投资和联合投资。此外,曹宝记(TPC)独立运营“音昱OCTAVE”品牌,打造大健康、康养、疗愈等业态,传播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正在积极寻求健康消费、医疗保健及中医传承等领域的战略投资机会,通过平台化运营整合资源,助力百年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21世纪》:可持续投资被称为“耐心资本”,其回报周期长且考验眼光。曹宝记(TPC)如何平衡这类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曹慰德:我们的投资策略建立在三个核心支柱上。
首先是资金属性的匹配,家族自有资金的特质让我们能够以十年甚至更长的维度来看待投资回报,这与可持续投资的长周期特性高度契合。
其次是独特的投资视角,我们不仅仅以财务回报作为衡量标准,更注重投资项目与集团业务转型战略的协同性。比如在评估电池回收项目时,我们既考量其技术前景,也分析其如何增强我们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布局。
最后是聚焦“双碳”赛道的深度布局。我们重点投资循环经济领域,包括电池回收和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材料再生技术。同时,持续加码新能源产业,既挖掘早期项目的成长潜力,也助力成熟技术通过中国供应链实现规模化落地。这种产投融合的模式,让我们在追求长期价值的同时,也能通过产业协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1世纪》:曹宝记(TPC)如何借助自身优势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曹慰德:今年4月,我在中国香港发起成立“善经济联盟”,致力于推动以整体福祉及永续价值为核心的善经济模式。该联盟已聚焦金融、科技、医疗等12个关键领域,成为香港企业连接大湾区及东盟市场的重要平台,通过“向北融合、向南出海”的战略布局,未来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协同效应,支持企业把握区域发展新机遇。
我们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依托在东南亚的工业用地储备帮助建设海外产能,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协助其开展全球分销业务,实现从技术优势到市场优势的转化。
这类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我们能够将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全球产业链需求进行精准匹配,通过投资绑定和价值共创,共享技术出海带来的长期回报。
《21世纪》:中国生态环境部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希望加强与企业沟通。你多次提及“沟通”的重要性,对此有何具体期待?
曹慰德:“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协同,而有效沟通正是实现这种协同的基础。作为企业,我们期待通过论坛、圆桌会议等多元化沟通平台,与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等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
一方面,我们希望及时分享企业在绿色航运技术创新、海外低碳投资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切实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渴望更深入地理解政策导向和行业共识,确保企业行动与共建“一带一路”保持同频共振。
我们期待最终能够形成“政策引导+企业实践+资本支持”的良性循环机制,让政府的顶层设计、企业的创新实践和金融机构的资源支持实现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走向深入。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出海风险,更能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视频剪辑:蔡于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智通财经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