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沧海桑田”的河姆渡文化:访河姆渡遗址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30 07:46:21

(原标题:“沧海桑田”的河姆渡文化:访河姆渡遗址)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这次南行预备重点关注的地点。在高蒙河兄提供给我的重要遗址名单上,属于余姚地区的遗址还有田螺山和井头山两处。我在地图上搜索,发现这三处遗址距离很近,因此就打算把它们放在一天里访问。不过又要用到那句“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先到达田螺山,却发现处于不开放状态,想要打听一下什么情况也找不到人,只好怏怏离开。再行车十来公里到井头山,倒是发现了“井头山遗址” 的路标,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遗址在哪儿,触目所及,是高高的围栏,以为那是建筑工地,也只好离开。其实回家之后看图片,才知道那围栏之内就是发掘工地,只不过当时并没有人在工作,所以我还是进不去,又是遗憾!

 

连续两处扑空,我心中暗暗祈祷,下一站河姆渡可不要再白跑一趟啊!万幸的是,我到达河姆渡遗址考古公园,那里正常开放,才使我有机会考察河姆渡遗址的诸般发现,进而向大家介绍河姆渡文化的方方面面。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与收获

顾名思义,河姆渡,应该是河边的渡口。实际也是如此,河姆渡本是位于余姚江旁边的一个小村庄,属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管辖,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1973年夏,当地农民在村东北建设排涝工程时,发现大量陶器碎片以及鹿角等动物遗骸,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发掘。1977年又对该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两次发掘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遗址有四个文化层,文化堆积厚4米左右,发掘中发现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捆扎藤条的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角质梭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角质靴形器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收获是多方面的。在遗址中发现深达2米的稻谷堆积层,成堆的炭化稻谷经测定总量超过150吨。这些栽培稻遗存与170余件骨耜农具共同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证据。这里发现的农具,制作工艺令人惊叹。它们采用偶蹄类动物肩胛骨精磨而成,通体光滑,上部保留着藤条绑扎痕迹,刃部磨损形态显示是实际使用过的。


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 出露的木桩就是干栏式建筑的立木


遗址中保存完好的干栏式建筑群,展现了先民卓越的营造智慧。建筑基址以直径15厘米的木桩为基础,桩距规整地保持在1.3米间隔。一座长屋遗迹长达23米,进深7米,运用了地板抬升、通风防潮等建筑技术。遗址中发现的水井深1.35米,井壁采用200余根木桩加固,底部铺设石板作为过滤层,井内出土的汲水陶罐,腹部有特意加重的设计,显然是为方便取水,深具匠心。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釜
陶釜与陶灶(复制品)的组合


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器形有各种类型的釜,以及罐、盆、钵、支架等。陶器纹饰由绳纹、弦纹、波浪纹等几何图案与猪纹、稻穗纹等具象纹样交织。刻划在陶盆外壁的猪纹表明动物驯养技术已经成熟。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有猪纹的陶钵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有玦、管、珠、璜、饼、丸、坠等20件玉器,这是长三角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玉器。玉器以纯色为主,极少有夹杂天然花纹,质地细腻,表面光滑,造型精致,纹理细腻精致,色彩柔和美丽。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璜(上)、玉玦(中)和鱼骨饰(下)


遗址中出土的木质纺轮与陶质纺轮,配合同出的骨针(最细孔径仅1毫米),揭示了纺织技术的成熟度。葛布残片经鉴定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16根。漆工艺的突破更为惊人,朱漆木碗的发现将中国漆器史提前至7000年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木碗


遗址中20余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有差异。随葬品最多的墓达28件,包括玉玦、骨笄等礼仪性器物,多数墓葬仅有数件日常用具,显示社会有分层迹象。这种分化与居住区、仓储区的功能分区共同勾勒出早期复杂社会的雏形。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蚕纹象牙端饰


河姆渡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7000~5000年,遗址的诸项重要考古发现,颠覆了传统的认知,以其为典型遗址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说明在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这简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图景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浙江宁波市至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在距今7000~5300年,其主要遗址除河姆渡外,还有鲻山遗址、田螺山遗址、傅家山遗址等。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骨笄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炊煮器、饮食器、储存器、汲水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夹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多平底器、圜底器、圈足器,不见三足器。器形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彩绘陶,绘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较为特殊的是灶和盉。其陶灶形似簸箕,内壁有3个乳钉状足,为安放釜而设置。陶灶的发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的炊事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的缸灶的前身。陶盉形似酒壶,前有冲天管状嘴,后为喇叭口,中间以扁平半耳环连结,器壁内外打磨光滑,制作精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酒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龟形盉


河姆渡文化时期,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家畜主要为猪和狗。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和猪的图像,表明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生产。许多骨耜是用水牛的肩胛骨制作的,说明水牛当时已被驯养。田螺山遗址发现的鹅骨,表明7000年前鹅已被驯化。田螺山遗址还出土了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把种植茶树的历史上推到约6000年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有稻穗图案的陶盆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其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其干栏式房屋是以一排排桩木为支架,上面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榫卯结构技术,从而把中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房屋复原


水稻的栽培,使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和原始信仰的出现。河姆渡文化居民以太阳、鸟为崇拜主体,兼有蛇崇拜。河姆渡出土的一件象牙雕刻蝶形器长16厘米,器物表面阴刻着同心圆与火焰纹饰,中心透雕五个大小递减的圆孔;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佩,构图是两只神鸟拱卫太阳。在这里,同心圆应该象征着太阳,代表的是天,而鸟作为飞翔的使者,反映的是河姆渡先民对于太阳的崇拜以及以鸟为图腾的敬仰。鲞架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晚期至商周时期的低丘坡地型遗存)还发现一处人工填埋的红烧土台遗址,直径3.4米,祭坛周围有零星的陶器,极有可能是河姆渡人的祭坛。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佩


河姆渡文化的源流

河姆渡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确立,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姆渡文化在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而卓越的价值。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支脚


河姆渡文化从何而来?有研究认为其来自于浙江内陆的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因为二者的年代上是可以衔接的。不过因为两者间的“血缘”关系不明显,说服力不强。2019年开始发掘的井头山遗址为河姆渡文化的来源研究带来突破。井头山遗址处于原始海岸边缘位置,出土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遗物与河姆渡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显差异。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8300~7800年,较河姆渡文化早千年左右。从遗址所处环境和文化特征上看,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应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木鸟形器


井头山遗存包含浓厚的海洋文化因素,其发现和发掘为全新世以来中国古代的海侵情况、海岸线发展演变及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难得案例。可以想象,河姆渡先民因地制宜,先是利用在海平面上升影响下形成的沿海滩涂和沼泽,在井头山那样的近海地点开垦稻田、收获稻米,辅之以捕捞淡水鱼类和海鱼,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并创造性地营建了用于居住的干栏式木构房屋,因而出现了中国江南地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还制作了大量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陶、石、骨、木类等生活用品。但随着海平面的抬升,他们逐步向高地迁移,与从山地发展而来的跨湖桥文化分布区交会,发展起像河姆渡、田螺山那样的比较繁荣的居住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兽形陶饰


在距今5000年前后,河姆渡文化被良渚文化取代。镇海区鱼山—乌龟山遗址揭示了河姆渡文化晚期村落向良渚文化时期村落转变的证据。这里出土的陶器,早期明显具有河姆渡文化的特征,之后逐渐出现良渚文化因素,较多地出现陶鼎,陶釜减少。在奉化何家遗址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木构遗迹。可以认为,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末期,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和杭州湾北边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扩张,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普遍接受了外来影响,因而呈现出新的文化面貌;也有迹象显示,一部分河姆渡先民离开原来的家园,遵循着海岸生活的习俗,沿浙江东南海岸寻找新的家园。


作者简介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