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逝者|永远不停息的许美征老师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27 13:21:23

(原标题:逝者|永远不停息的许美征老师)

李涓/文

2025年9月22日下午,刚返回北京,还没倒完时差,收到了许美征老师离世的消息,刹那间有些恍惚,回想起上次在她家聚会,仿如昨日……

和许老师结缘,是因为我们拍摄的纪录片《绝境求生》,这是一部表现中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真实故事的纪录片。影片通过对各种不同当事人的采访,讲述了在中国西北戈壁一处核工业基地,一家企业和一群职工深陷绝境后的命运之变故事,许美征老师是我们片子里三大主角之一。

1、

2012年,当时我们团队正在筹备一个以“债”为主题的新片。盛夏的一天,我们总策划周放生老师接到了许美征老师的电话,他们是多年老朋友,许老师知道他退休后组织了一个专业团队在做用影像记录中国企业转型故事的事儿。电话里许老师告诉周老师,她正在嘉峪关主持一家上市企业的破产重整,邀请他去看看。许美征老师是金融证券专家,曾任国家体改委宏观司副司长,也是中国上市公司破产诉讼第一案——郑百文案的操刀者,参与过一系列影响重大的重组项目。她告诉周放生老师这家正在重整中的企业叫中核钛白,地处嘉峪关核工业基地(独立工矿区)内,有1200名员工,是核工业集团下属的一个上市公司,3天后要召开第二次债权人会议,重整方案能否通过?这家企业最终是破产清算、还是重整?就在此一举了。

周放生老师“国企三年脱困”期间,担任过国家经贸委“脱困办”副主任,一听说中核钛白是独立工矿区的企业,还关系到1200职工的安置,他第二天就飞往了嘉峪关。从嘉峪关回来,周老师把大家召到一起,说我们放弃“债”,从现在开始,改变方向,就做中核钛白的破产重整,用一个故事解析中国企业的转型。

周老师告诉我们,中核钛白是当年国家为安置“核二代”,用中央特批资金,在核基地内部建成的一个企业,2007年上市,拥有当时钛白粉行业最好的技术和装备。这些员工的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中国自己的核工业,从大江南北乃至海外来到这里的一批顶尖科技精英。因此,从它诞生之日,一路被照拂,直到2009年被市场大潮冲击到濒临破产的绝境。

而负责制定重整方案的许美征老师更是一个传奇。老太太1930年出生于杭州一个大户人家,17岁参加杭州地下党,风风火火、意志坚定、英勇果断的性格伴随了一生。她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的第一批经济学研究生。1982年,国家体改委成立,她是最早一批负责金融体制改革的专家,也是体改委“老革命”中少有的既懂外语、又懂经济的官员,几乎参与了所有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基础性改革,证券市场的初设、债券市场的萌芽、对外金融机构的接待与沟通等等工作都有她的身影。

到了60岁该退休的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接手,经中组部批准,在体改委宏观司负责金融体制改革的许美征老师一直延迟到63岁,直到楼继伟接任宏观司后,才正式才办理了离休手续。此后,她又应楼继伟要求,组织了金融体系监管模式等重大课题的研究。

2、

1990年代初期,为推进证券市场发展,许美征老师带领了30多个从银行转到证券业的证券公司的老总去美国考察,了解证券公司和纽约交易所等几大交易所如何营运。1996年,四家银行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后,又组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考察国外对不良资产的处理经验,为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储备了重要力量。1999年,许美征老师加入了专门从事并购重组业务的北京中和应泰财务顾问公司,开启了她致力于重组和重整陷入困境但具有重组价值企业的新篇章。2000年,许美征老师操刀了“中国上市公司破产诉讼第一案——郑百文案”,突破了以往行政手段兜底的老路,开创性地引入了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理方式,为2007《企业破产法》的制定积累了经验。

许美征在纪录片《绝境求生》中出境


周老师告诉我们,在业界,许美征老师敢拍案而起、仗义执言是出了名的。熟识的人说,在当年的国家体改委,许老师跟许多人都拍过桌子。而中核钛白《重整计划草案》最终能获得通过,也是许老师拍桌子拍来的。

由于嘉峪关法院拒绝强制裁定,第二次债权人大会成了决定中核钛白最终命运的关键节点,将由债权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是否通过管理人制定的《重整计划草案》。如果《重整计划草案》获得通过,中核钛白进入重整程序,企业可以获得新生,引进新的重组方,员工继续在厂里工作;如果没通过,中核钛白则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一切归零,原工厂关张,员工便也没了生计。

按照《破产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出席会议的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重整计划草案,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即为该组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当时,中核钛白的供货商债权人有160多家,而在原有方案中,有抵押的金融债权人得到的债权清偿率平均值近70%,而像供货商这样的普通债权人清偿率只有40%多,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债权将损失近60%。这对中小债权人显失公平,尤其那些是原本就有借款的小供应商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样的方案要想获得半数以上的债权人通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重整方案通不过,企业就要清算,1200名员工就要失业。

就在重整陷入僵局的时候,许美征老师提出了设立中小债权组,把供货商债权人都纳入在内,由两个大股东(中国信达和中核404)拿出2000万元,把中小债权人的债权偿付率提高到70%。如此一来,供货商债权人与金融债权人的损失基本持平,重整方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可这个方案遭到了大股东之一中国信达的反对,原因是财政部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规定:股权不能还债。

眼看着重整方案就要流产,许美征老师再次拍了桌子。她找到信达相关领导,据理力争“这条规定有,但是《破产法》要求出资人分摊债务重组损失,这是法律!法律高于你的行政管理”。就这样反复几次沟通后,中国信达终于同意拿出1700万,帮助中小债权人偿付率从41.69%提高到了69.82%。

2012年7月27日,中核钛白第二次债权人大会上,年逾80的许美征老师,以慷慨激昂的演讲打动了大多数债权人,中核钛白《重整计划草案》最终以超过90%的高票获得通过。周放生老师问过现场的一众律师、会计师“如果换你们去讲《重整计划草案》会是什么结果?”他们的回答是“也许能通过,但得票率绝对不会这么高”。

凡是跟许美征老师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许老师的激情澎湃,言之尽兴时,总是忍不住拍桌子。为了更好展现许老师的性格,我们正式采访时,特意在她手边放了张小桌子,就是为了方便她讲到动情之处,有桌子可拍。

3、

中核钛白重整的核心矛盾是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如何平衡。此前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方案往往采取卖壳方式,以股东利益为主,表面保住了公司,实际上牺牲了职工的基本生计。许美征老师接受管理人委托担任中核钛白重整财务顾问时,最初方案也是把中核钛白的资产和员工挪出上市公司,单独卖掉上市公司这个“壳”。但来到“核城”后,她提出中核钛白的重整不能只顾股东,还要保护职工利益,必须“顾两头”。我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许老师告诉我,“核城”有个展览馆,里面陈列着不少老物件,在看过老一代核城人冒着生命危险拔出来的核污染材料后,她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决定要“顾两头”,而她的想法也得到了大股东中国信达和中核404的支持。

无独有偶,被“核城”展览馆打动的人,还包括我们片子的另一个主角——李建锋,那个后来“四窍冒血”的江南水乡“富二代”。我第一次见到李建峰,是在飞往“核城”的飞机上。我问他“是什么促使你来接这摊事儿?”他说他第一次来“核城”,就被老一代核城人的奉献精神所打动,觉得大家都是做钛白粉的,这个行当他熟悉,只要自己努努力,就可以带他们走出困境。所以很多人在跟他说这个事情有风险的时候,他说“哎呀,没什么风险,风险不大,但是戈壁滩风沙大”。透过李建峰看似平淡的几句话,我看到的是孤勇和真诚。在之后的采访中,我告诉我们的导演曹晨辉,让他一定想办法拿到李建峰这段话。

其实,核城那个展览馆,不仅看哭了许美征老师,看哭了李建锋,也看哭了我。所以后来挑选同期时,我坚持选用了许老师那段红了眼的话“如果把中核钛白从上市公司里掏出来,还是原来的方法来经营,肯定这个企业要破产!破产以后,我们这些核二代,在这荒荒的大戈壁滩上,到哪里去找工作?我们对得起他们的父老吗?对不起!”。成片后,每每看到这里,仍忍不住会红眼……

《绝境求生》是我们团队创作的第一部片子,回想起大家因为一句解说争执不休,片子讨论常常从上午到凌晨,创作过程其实也一直浸透着许老师和其他几位剧中人带给我们的感动,我们只是把这些感动放在了片子里,才有了后来的《绝境求生》。

因为有许老师和其他几位亲历者的真情讲述,《绝境求生》获得了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最受社会关注纪录片”奖;2016“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剪辑奖”、以及“最佳长纪录片提名奖”和“评委会大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并购专项奖“最佳并购推广奖”等多个奖项;2018年,《绝境求生》还获得了国家表彰“2017年度优秀纪录长片”和“优秀摄像”奖。

有观众留言说“我干了20年财经媒体,冷眼瞧了那么多案例,常想一个问题:资本到底是冷的,还是热的?跟资本和市场是否可以谈责任?今天片子里许美征老师红了的眼圈,李建峰眼睛和鼻子迸出的血,打动到我了。”在海外的展映中,有位欧洲经济学院教授看后说“在资本市场坚持这么做的太少了!”。而这些打动观众、也打动我的地方,都是源于许美征老师当初在制定重整方案时坚持的“顾两头”。

许老师几乎工作到生命最后。90岁时,她仍活跃在各种破产重整论坛和研讨会上,思维清晰、鞭辟入里、慷慨激昂。这些年,她不断向全国人大破产法修改小组提交建议,她不怕与不同意见争辩,坚持用理性和激情捍卫她的学术信念,声震华堂。

缅怀许美征老师!谢谢您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永远怀念您,那个激情澎湃、仗义执言、爱喝龙井、每天必吃1条小鲫鱼、可敬又可爱的老太太!

(作者系纪录片《绝境求生》总导演、原中央电视台资深导演,曾参与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中国经验》《年度经济人物》等节目。)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