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27 11:34:27
(原标题:北京监管局一日开出五张罚单 银行贷款“三查”失职问题集中曝光)
9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集中公布五张行政处罚信息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市分行,以及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两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同时被处以罚款。这一监管动作发生在深化金融改革、强化风险防控的政策背景下,显示出监管机构对信贷业务合规性的持续关注。
本次处罚涉及的违规行为高度集中,四家银行因贷款“三查”失职被罚,一家因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位受罚。五家机构罚款金额均为35万元。贷款“三查”制度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简称,是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这些违规行为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质量。
贷款管理漏洞的系统性风险
银行贷款管理一直是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流动资金贷款是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工具,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脱实向虚等问题。而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则可能造成风险积累,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银行内部管理角度看,贷款“三查”失职反映了银行在风险控制环节存在执行漏洞。贷前调查不充分可能导致对借款人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评估不准;贷时审查不严格可能使不符合条件的贷款获得批准;贷后检查不到位则难以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这些环节的失守,暴露出银行内部控制的薄弱点。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位同样值得深入探究。此类贷款通常用于企业日常经营,若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信贷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更严重的是,如果多家银行同时存在类似问题,可能形成风险叠加效应,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威胁。
金融监管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银行贷款业务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有助于引导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此次集中处罚,可视为对这些政策执行情况的检验和督导。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五家受罚银行中既包括国有大型银行,也包括股份制银行,而在9月19日的受罚金融机构中,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也因为贷款“三查”失职而被罚50万元。这表明贷款管理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强监管周期下的常态性关注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将信贷业务合规与风险管控作为监管重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自成立以来,多次强调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对贷款“三查”的检查,已成为各类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的常规动作。
未来,监管手段有望更加多样化。除了行政处罚,监管部门将更多运用窗口指导、压力测试、现场检查等工具,形成多层次监管体系。同时,监管科技的应用也将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对于银行而言,适应监管趋势需要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管理。这意味着银行不能仅仅满足于应对监管要求,而应将风险管理内化为企业文化和管理实践。这种转变需要银行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罚单之外的风控文化与长效机制
五张罚单,金额相同,事由相近。35万元的罚款,对于全国性银行分行而言,经济惩罚效应有限。处罚的更大价值在于揭示问题并推动机制变革。业界需要思考的是,为何基础性的“三查”制度在多年强调后,依然成为违规高发区?
首先,考核指挥棒是否偏离?银行内部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如果过度侧重于贷款增量、市场份额等规模指标,而弱化资产质量、合规内控的权重,则容易引导业务部门重放轻管。
其次,技术手段是否应用不足?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能实现对资金流向的更精准监测和客户风险的更早识别。银行是否充分赋能风控条线,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三查”的效率和穿透力?
再次,责任追究是否到位?对导致风险形成的个人和团队的责任认定与追究,是否能够穿透层级,真正形成“违规必究”的问责文化,而不仅仅是机构“买单”了事?
近年来,随着金融脱媒加速、影子银行收缩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银行体系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监管层不断加大对信贷全流程的穿透式监管力度。例如,2023年以来,银保监会多次强调要“严控新增不良贷款”,并要求各银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而“三查”作为信贷管理的核心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安全与金融稳定。此次北京监管局选择在多机构同步开出罚单,既是对具体违规行为的纠正,也意在形成震慑效应,倒逼银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一线员工的风险意识与操作规范性。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