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0 13:12:00
(原标题:从GSK到奥利佳:21年老将跳槽,跨国药企迎转型阵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报道
齐欣在葛兰素史克(GSK)的二十一年职场征程画上句点,映射出跨国制药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重组与产业巨变。
9月13日,前GSK高管齐欣(Cecilia Qi)在社交平台宣布,加盟奥利佳(DCH Auriga)担任首席执行官。这一决定,距离她离开服务二十一年的GSK尚不足两周。
此次资深管理者的职业转换,折射出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深刻调整。GSK发布的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达到155.02亿英镑(约合201.57亿美元),同比增长5%。作为疫苗领域的领军企业,GSK在疫苗领域的收入达到41.86亿英镑(约合5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Arexvy的销售额为1.44亿英镑(约合1.87亿美元),同比下跌39%。而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的销售额为17.20亿英镑(约合22.36亿美元),同比下降1%。
根据报告,GSK预计2025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将增长3%~5%,核心营业利润将增长6%~8%。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齐欣的离职虽为个人职业决策,但其在GSK中国任职21年后于2025年9月离开的时间点,与GSK中国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存在微妙联系。
“齐欣在GSK中国负责的商业化与市场准入工作,正是应对上述挑战的关键所在(如推动产品进院、谈判集采价格、优化渠道效率)。”该分析师认为,齐欣的离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药企在华传统的“经验驱动型”管理模式的更新需求——在市场环境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之际,对于熟悉本土政策、具备灵活应变能力的领导者需求更为迫切。
财务报告揭示,GSK的业务架构立足于三大支柱:专科药物、疫苗以及普药。在上半年,这三大板块分别实现营收62.60亿英镑(81.41亿美元),同比增长16%;41.86亿英镑(5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以及50.56亿英镑(65.73亿美元),同比减少3%。
在财报披露前,GSK全球战略也提出了调整。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上,GSK于今年6月启动了区域整合,将新兴市场(EM)与大中华和洲际区域(GCI)合并,由资深副总裁柯瑞康挂帅,旨在增强市场灵活性和资源配置效率。同时,GSK在中国设立了首席运营官一职,由Maurizio Borgatta担任,以提升本土运营效率。
另外,在此之前,齐欣的岗位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今年5月10日,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高级副总裁柯瑞康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变动,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的齐欣被任命为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副总裁兼疫苗业务负责人,余慧明接任其GSK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职务。
根据公开资料,2004年9月,齐欣离开默沙东,加盟GSK中国,担任疫苗业务市场总监,随后历任肝炎业务部总经理、数字营销和商业卓越团队负责人。2017年3月,齐欣被任命为GSK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总经理,2019年4月,她又晋升为GSK副总裁、中国疫苗及大湾区总经理。
2020年1月9日,GSK中国宣布了处方药和疫苗领域的重大架构调整及人事变动,时任GSK高级副总裁、新兴市场和中国总经理的Fabio Landazabal调任意大利总经理,同时GSK中国从新兴市场区域划归至大中华和洲际区域,由齐欣担任GSK中国区总经理。
由此,齐欣成为GSK中国首位本土总裁。此次齐欣的离职也被视为GSK转型过程中的“镇痛”与“破局之举”。前述分析师指出,GSK中国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方面,主要产品线承受压力,增长动力不足。作为以疫苗、特药(如呼吸系统、HIV治疗)为核心的外资药企,GSK中国曾依赖的“成熟产品+高毛利”模式正面临冲击。
例如,GSK的传统优势领域之一——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但受国内竞品如百克生物同类疫苗的加速上市以及医保控费对高价非刚需疫苗的限制影响,近两年市场份额增长停滞。在呼吸领域,包括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在内的药物面临仿制药集采降价压力,原研药市场份额被国产品牌逐渐蚕食。
另一方面,战略重心偏移与本土化适配不足。近年来,GSK全球战略聚焦于肿瘤、免疫等高增长领域,逐步剥离非核心资产(如出售部分消费者健康业务),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慢性病管理、疫苗普及等“基础医疗需求”仍是主流,而GSK在肿瘤等领域的管线布局相对滞后于辉瑞、阿斯利康等竞争对手。
“考虑到国内医药政策持续向‘创新+性价比’倾斜(如创新药加速审批、集采常态化),GSK若未能迅速调整产品结构或强化本土研发合作,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该分析师如是说。
观察当前市场状况,不难发现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趋势。
以诺华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在中国区的销售额实现了22亿美元的佳绩,同比增长8%,稳居中国市场前三大跨国制药企业之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默沙东的业绩,同期内,默沙东中国区的收入同比下降70%,仅为10.75亿美元,仅占其全球制药业务的3.9%。百时美施贵宝(BMS)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累计收入为234.7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40.66亿美元同比下降2.48%。
这种业绩分化,源于各企业面对中国医药市场变革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随着中国集中采购政策的常态化,跨国药企依赖专利过期原研药获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已逐渐成为过去。
交银国际的分析报告指出,未来三年,众多跨国药企将面临专利悬崖的挑战,按收入计算的风险敞口超过20%,部分企业的风险敞口甚至高达70%。
面对市场变革,跨国药企纷纷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例如,BMS出售其在中国合资企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60%的股权予高瓴资本,标志着跨国药企的战略重心正在从“广泛覆盖”向“精准聚焦”转变,从“依赖全球资源”向“深耕本土市场”迈进。
组织架构的调整亦成为新常态。默沙东于今年3月启动中国区架构调整,新设企业家事业部(BU),将感染、肿瘤、糖尿病等多个领域的成熟产品纳入其中。
裁员与成本控制亦成为跨国药企的关键举措。诺和诺德计划全球裁员约9000人,其中丹麦裁员约5000人;默沙东也宣布实施一项旨在2027年前每年节省30亿美元的全面成本削减计划。
上述分析师指出,这标志着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环境已从“黄金时代”过渡到“适应性竞争”的阶段。
“齐欣转投奥利佳”,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出跨国药企在华普遍面临的“共性困境”与“分化策略”。该分析师认为,当前跨国药企的策略逐渐明朗:一类企业如辉瑞、阿斯利康,通过“自建+合作”加强本土研发,并专注于肿瘤、罕见病等高门槛领域;另一类企业如奥利佳,利用本土化供应链优势及灵活的市场策略,在细分市场寻求差异化的生存空间。
“齐欣选择加盟奥利佳,或许正是看重其‘更接地气’的本土化运营模式。对于熟悉中国医药市场全链条的职业经理人而言,在跨国药企寻求变革的关键时期,能够领导一家兼具国际资源与本土灵活性的企业,可能比在传统巨头内部推动转型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该分析师说。
目前,一方面,集中采购的范畴正从化学药品拓展至生物药品、中成药,医保的价格谈判对创新药物的价值评估越发严格;另一方面,诸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领军企业正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制,并在商业化进程中,依靠更加灵活的渠道策略和本土化服务积极争夺市场份额。
跨国药企若想在中国市场占据更多份额,除了增加研发投入和创新药物的引入,与中国本土企业的深度合作已成为其关键战略之一。
今年7月,GSK与恒瑞医药达成了一项潜在总金额高达120亿美元的授权合作协议,该协议涵盖了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呼吸系统创新药物及11个处于非临床阶段的候选项目。
恒瑞医药的公告显示,这次合作将为公司的全球化进程注入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GSK在2031年后带来显著的增长机会。这些经过严格筛选的项目旨在丰富GSK在呼吸、自身免疫和炎症、肿瘤等治疗领域的研发管线,并且都具备成为“同类最优”或“同类第一”的潜力。根据协议,GSK将支付5亿美元的首付款给恒瑞医药。
根据该协议条款,恒瑞医药将自主研发的PDE3/4抑制剂创新药物HRS-9821,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中国)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GSK。
诺华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继2024年1月达成的两项总潜在价值41.65亿美元的独家许可合作之后,舶望制药与诺华在心血管治疗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
新协议规定,舶望制药授予诺华两款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的分子在中国以外的权益选择权,用于治疗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sHTG)和混合型血脂异常,并就BW-00112(ANGPTL3)产品的优先谈判权。该产品目前在美国和中国均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后续的联合用药临床试验将由舶望制药主导。
事实上,齐欣的职业变动并非孤立事件。随着本土医药企业的崛起和创新能力的增强,高端人才从跨国药企向本土企业的流动已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势。这些人才带着跨国药企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全球视野,加入本土企业,助力其打造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体系和商业化能力。
然而,中国市场依旧蕴藏着无限机遇。中国创新药的迅猛发展让跨国药企看到了巨大的合作潜力。
有跨国药企的高管指出:“仅在去年一年,在生物制药领域,包括分子药物在内,有三分之一的交易都是源自中国。”
跨国药企正在重新定位中国市场,从之前的“在中国,为中国”转变为“在中国,为全球”,利用中国的人才和创新资源服务于全球市场。随着中国本土药企创新实力的提升,恒瑞医药与GSK之间的120亿美元的合作大单标志着中国医药创新已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高端人才如齐欣的流动,是否能够成为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升级和全球化的关键动力,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