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0 14:15:46
(原标题:21现场|新能源迎技术新周期:城市、AI与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雷若馨 深圳报道
新能源产业,正有迎来新的技术周期的迹象。
9月18日,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在深圳开幕,汇聚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0余家企业,集中展示300余项尖端技术,通过“源-网-荷-储”全链条视角,打造5万平方米的创新生态平台,为全球能源革命提供“中国方案”和“深圳范本”。
一是,深圳探索数字能源,为全球高密度城市推进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并形成万亿级规模。
二是,AI赋能成为核心焦点。如,华为的“端-边-云”光储智能体将电站运维效率提升50%,中海油的“海能”模型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以减少停产损失。
三是,储能大电芯的技术爆发,则为长时储能提供了新路径。如,比亚迪发布的2710Ah刀片电池构建10MWh储能系统,欣旺达684Ah电芯适配储能柜空间需求。
同时,锂电景气度回暖带动电芯供应紧俏,头部企业加速产能布局与战略绑定,新一轮产业周期已然启动。
全球大城市能源转型的原因在于,高密度建筑易遭遇城市热岛效应、热浪现象,以及建筑能耗等多重挑战。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需要对多重来源、储存介质的能源予以考量。
该展会上发布的《2025深圳数字能源白皮书》提出深圳建设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的实施路径。包括“源网荷储数碳”六大方向。
特别是,深圳提出打造全球首个超充之城2.0、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和虚拟电厂管理云平台三张城市名片。
其中,在超充之城2.0方面,深圳2023年启动“超充之城”建设,到2024年12月超充站数量超过加油站。目前,深圳全市建成投用超充站1055座、充电桩超42万个。
过去一年,深圳在全国首发6项引领性地方标准,不仅明确了超充设备单枪额定功率不低于480千瓦,还对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选址、充电站布置、电能质量要求等方面设置了标准规范。
在虚拟电厂方面,深圳虚拟电厂可调能力已达130万千瓦,占全市电网最高负荷比率超5.4%,占比为目前全国最高,提前完成了既定目标。
这意味着,在用电高峰来临时,深圳虚拟电厂可以发挥更大的削峰作用,若以一户家庭在夏季高峰同时开启2台1匹空调计算,相当于可保障87万家庭的空调用电。
今年3月,国家首个虚拟电厂专项政策文件正式发布。此外,深圳成立了全国首个地方虚拟电厂标准委员会,不断完善覆盖管理和技术领域的标准体系。
相关产业也快速壮大,深圳虚拟电厂运营商超过60家。在近期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虚拟电厂运营商首批公示名单中,深圳培育的运营商占比70%。
同时,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深圳虚拟电厂运行更绿色、数据隐私更安全、多层级监测更高效、运作模式更成熟。2023年以来,深圳虚拟电厂累计开展负荷调节超150次,频次为全国最高,支撑深圳配网重过载率在负荷高峰期降低20%,创造社会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
深圳运用虚拟电厂“智慧调度”功能,开展车网互动示范应用,帮助参与有序充电的车主平均节省充电成本15%,提升谷期2充电桩利用率300%。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扩大资源接入规模,助力深圳车网互动示范建设与新能源消纳,推动完善虚拟电厂市场化机制设计,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促进深圳虚拟电厂成果转化。”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表示。
本届展会规划面积达5万平方米,AI赋能展区成为全场焦点。人工智能不只是“吃电怪兽”,也是能源转型和效率提升的核心工具。眼下,能源与AI已形成相互赋能、共生耦合关系。
华为、欣旺达等企业展示AI算法在能源预测、运维优化领域的深度应用;清洁低碳展区呈现CCUS技术、碳资产管理工具等碳中和路径创新;国际企业展区汇聚全球能源科技巨头,打造零距离接触全球尖端技术的窗口。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其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
然而,能源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又在于天然对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为了弥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AI的价值便体现了出来,当中的核心作用在数据处理、预测和辅助决策环节。
目前来看,在能源领域应用AI在预测性维护、负荷调控最具落地潜力。如AI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比正常数据与实时数据的差异,发现早期异常,提前预警故障,减少停机时间,减少停产时间,延长设备寿命。
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数字能源全球营销服体系总裁周建军在国际数字能源展上表示,华为打造行业首个“端-边-云”全链路协同的光储智能体,使能电站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实现电站运维的少人化、无人化,以及电力交易的收益最大化。通过将AI深度融入“规-建-维-营”全流程,实现工程建设的实施与设计误差降低40%、运维效率提升50%、经营收益增加10%以上。
行业巨头押注的,是AI与能源融合技术重塑电力行业的运行逻辑。一方面,通用大模型加持提升能源办公效率,但更核心的还在于时序大模型对电网“脉搏”的精准把脉。
叠加电力市场改革,AI技术加持下,“一度电”的价值有望被重新定义,峰谷套利之外,融入功率响应、调频调峰等实时服务,算法穿透异构数据,实时寻获最优解,每一度电的潜能正在被激活。
传统能源在AI领域的应用则从另一方面显现出来,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主任工程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去年10月中海油发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以来,目前中海油在多个业务场景实现智能化落地应用。在提升设备管理与维护方面,中海油已经实现泵设备智能运维模型构建,通过大模型对海上生产设备状态评估、异常检测和自动故障诊断,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减少设备停机时间,进而减少停产时间。
当然,由于能源是典型的传统工业行业,能源行业数据具有量大、类型多样、动态变化等特点,普遍存在“数据孤岛”问题,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基础数据整合与共享效率偏低。同时,数据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这影响了状态评估、趋势预测等高级智能应用的准确性。
这也导致了传统能源行业内大部分AI模型停留在实验阶段,涉及生产核心环节更是偏少。生产系统与AI平台对接周期长,模型迭代更新机制缺失,导致模型效果衰减快。此外,大模型的训练与部署成本高昂,也成为制约智能应用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
开幕式上的数字能源超级产品与超级技术展示环节,成为全球能源企业展示创新实力的“高光舞台”。多家龙头企业依次发布最新技术成果与解决方案,涵盖智能组网、新型储能、光热创新、超充网络等多个关键领域。
周建军分享了全场景构网技术及全球实践,通过自研两类基础硬件、双架构及智能算法,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稳定性世界难题。该技术已在沙特红海全球最大的100%新能源微网、中国四川雅砻江水光互补电站等全球项目中成功验证,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在深圳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期间,比亚迪发布了GW级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从电芯到电网全链条,涵盖自研的PCS一体机GCFlux与EMS能量管理系统GCMaster,从芯到网均为全栈自研。
9月19日,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曹虎发布了新一代储能产品“浩瀚”,该系统搭载全球最大2710Ah的刀片电池,等效20尺容量达10MWh。
同样,欣旺达携684Ah与588Ah两款新型储能电芯亮相,684Ah储能电芯采用叠片技术、588Ah储能电芯采用卷绕工艺。
两款电芯分别采用叠片与卷绕工艺,虽技术路径不同,却共同体现出长寿命、高效率和优异经济性的核心优势。
欣旺达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电芯开发与之前电芯厂根据电化学原理、产品设计便利性等方面进行设计不同。欣旺达是按照客户应用场景的要求设计产品,例如684Ah电芯与阳光电源联合开发,以最大限度地适应户外储能柜空间需求。整个储能柜由电池柜、电池簇和消防安全监控热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配置完成,可以更高效地提高系统效率,同时提升整体能量密度。因此未来我们希望利用这款新型电芯推出,在储能产业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电芯容量从280Ah发展到314Ah占据绝对主流,到现在500+Ah乃至600+Ah电芯层出不穷。电芯大型化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市场对降低储能系统整体成本的迫切需求。大容量电芯通过减少电芯数量、简化线束和结构件,可以有效降低原材料用量和制造成本。同时,它能提升集装箱的能量密度,意味着在相同空间内可以存储更多能量,减少了用地、运输和配套设施的成本,直接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性。此外,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对长时储能的需求(通常需要4小时及以上),也推动了对大容量电芯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时间锂电景气度回暖明显,新的一轮锂电周期有望启动。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新型储能已经从2024年底的7376万千瓦,迅猛增加到9491万千瓦。未来一年半,装机规模有望再翻一番,这也将是锂电行业周期最坚实的业绩支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