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BBVA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穿越风险,中企出海前景广阔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1 15:01:49

(原标题:BBVA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穿越风险,中企出海前景广阔)

南方财经记者彭敏静 澳门报道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多重挑战: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升级,关税战扰乱全球经贸活动,产业链供应链碎片化风险上升……众多分析指出,美国频繁发起的单边关税政策,已成为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最大风险源。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依旧保持总体稳定。9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9.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5.3万亿元,增长5.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1.7%。

中国如何在复杂局势中走出一条稳健发展之路?企业又应如何调整战略,在海外市场寻找新的机遇?近日,在澳门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商业论坛”上,南方财经记者专访了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

夏乐指出,中国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需加速经济再平衡,通过扩大内需来抵御外部冲击;另一方面,应避免采取竞争性人民币贬值等措施。中国“出海”投资趋势仍在持续,不少新兴市场存在机会,尽管面临一些阻碍,但前景依然广阔。

南方财经:2025年,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持续升温,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如何从宏观角度看待当前全球关税战的态势以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夏乐:从大背景来讲,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在贸易政策、公共政策,包括贫富分化政策上做得并不好。但美国总统特朗普把它归咎于贸易逆差,归咎于海外其他国家对它的竞争。一方面他把关税“武器化”,另一方面,他认为贸易逆差对美国是一个损失。美国希望能够倚仗自己在全球的经济上的主导地位来拿到更多好处。

南方财经: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关税战带来的“阵痛”?

夏乐:我认为不应该把这看作单一的贸易事件,贸易本身就是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应对这一情况,或者减少阵痛、降低对中国的冲击,需要从整个宏观大框架来看待问题,核心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方面,过去我们可能更多依赖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现在则应转向内需驱动。在这一过程中,若能增加老百姓的消费、开放一些部门,就能吸收从贸易部门或投资部门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国内经济越兴旺,未来坚持自由贸易的机会就越多。

第二,要尽量团结其他愿意坚持自由贸易的伙伴。最后,中美双边要保持密切联系,在贸易领域坚持通过磋商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也正在这么做,最重要的是让这些方向更明确。

至于“有所不为”,我认为要避免以人民币贬值或对出口部门补贴来应对,目前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从转口来看,各国关税差异已经缩小。比如以前中国可能通过越南转口,现在越南的关税增加,这些路子其实都走不通了。

最重要的还是中国经济自身的转型与再平衡,只要这方面能取得较好进展,这些外部冲击其实只会加快这一进程。

南方财经:你刚刚有提到提振内需。但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普通市民可能会选择捂紧钱包。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如何真正提振内需?

夏乐: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时,出现这种情绪是正常的。这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同时在经济领域做出较好的应对。

我国现在强调“投资于人”。我相信未来中国的方向其实是在增加福利的,只不过跟海外福利国家的模式不一样。过去政府把大量税收投入到投资上,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未来,税收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会投到人身上,用于促进消费。今年的变化比较明显,包括育儿补贴、消费贷款补贴,还有针对老年人尤其是乡村老年人的补贴,都在不断增加。我不觉得大家捂紧钱袋子的情况能很快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所改善。

南方财经:除了关注内需,中国企业出海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接下来,你认为哪些国家地区或行业会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热点?

夏乐:企业出海一直在进行。过去几年,一些中国企业因为面临美国的关税,会把生产部门转移到海外,比如墨西哥、东南亚等。但现在面对美国的高关税,这些转移方向可能还需要再调整,主要是制造业。事实上,企业必须转型,外部环境是无法控制的,要是还想做美国市场,就得想办法提高产品附加值,或者压低成本。

另外,还要看看一些新的市场。我们的制造业还有很多其他贸易伙伴。最近的趋势显示,这种出海投资会持续下去。例如,欧洲对中国投资其实也有很大需求,如果你要投资电动车行业,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希望你去投资,只不过目前也受到了一些阻碍。但我相信企业走出去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不只是制造业,我们的服务行业,比如腾讯、阿里,其实出海都很成功。据我所知,它们在海外有大规模的业务运营,比如建设数据中心等,这些都做得很不错。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制度优势。与其他地区企业相比,大湾区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具有哪些独特优势,如何打造出海“桥头堡”?

夏乐:作为金融中心,香港已经逐渐变为企业出海的首选地。无论是在资本市场发债券,还是向国际银行贷款,时间一长就有了信用记录。建立起持续的海外信用记录后,企业再进行海外投资扩张,受到的金融约束会越来越少。而澳门的优势在于,它跟葡语国家有天然联系。对中国企业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有这种制度多样性,又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对企业出海是很有帮助的。

南方财经: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00多个国家。你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在应对关税战中的作用?金融领域还需要哪些创新来支持企业出海和应对贸易壁垒?

夏乐:从贸易层面来说,美国不可能完全掌控所有贸易结算。比如我们和越南做贸易,美元融资并非随时可得,那还想做这笔生意怎么办?用人民币或越南盾结算就好,双方用本币进行贸易,我觉得这是合理的。所以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应是市场自然推动的过程,让它顺势发展就好。

人民币国际化,其实还体现在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工具上。海外很多店铺都能接受它们,也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让人民币在海外能被使用,而且是以商业模式自然推进,可能更有持久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