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公募变局:34万亿基金“体检”与竞争范式重构【专题】

来源:投资者网

2025-08-26 18:01:35

(原标题:公募变局:34万亿基金“体检”与竞争范式重构【专题】)

《投资者网》何卷卷  

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时代结束了,这是当下业内的共识。

随着今年5月份《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落定,公募基金站在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路口,行业需要改变规模为王的排名方式和评价体系,这将促使基金公司从“规模竞赛”转向“收益深耕”,更加注重长期业绩和投资者利益。此前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行业整体存在低风险产品占比过高、策略稳定性不足、经营理念与投资者利益错位等矛盾。

显然,公募基金行业将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与洗牌。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将加速分化,只有那些能够快速转型并适应新监管环境、市场趋势和投资者需求的机构,才可能长期占据竞争优势。 

权益基金“狂欢”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延续此前稳中向好的增长态势。7月15日,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 

而上半年经济的稳健态势也让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和信心,公募、私募等基金规模持续扩大,成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公募基金总规模首次突破34万亿元大关,达到34.39万亿元,较5月末增长6519亿元,增幅1.93%。这是自2024年初以来行业第九次刷新历史纪录。

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齐头并进,资产净值分别达到30.62万亿元和3.77万亿元,这一数字彰显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蓬勃生命力。

得益于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逐步走强,主动权益类基金大多表现不错。从具体的板块来看,创新药、北交所、大消费、人形机器人等板块挨个轮动。在上半年的“最牛”基金榜上,由创新药主题基金和北交所主题基金联手霸榜,特别是聚焦港股创新药板块的基金表现尤为突出。

不过,放眼整个市场 ,表现优异的并不只是上述板块。整个公募行业都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场12571只权益类基金(仅统计初始基金)中,有10949只基金实现正收益,占比87.10%。仅有1622只基金为负收益或零收益,占比约12.90%。

截至6月30日,44只基金年内收益率超过50%,43只基金在40%~50%之间,115只在30%~40%之间,346只在20%~30%之间,1313只在10%~20%之间,9088只在0~10%之间。

总之,今年上半年的权益基金称得上是市场中最亮眼的崽。

同时,债券型基金整体赚钱效应也不错。Wind数据显示,中证转债、中证全债、中证国债、中证信用今年上半年涨幅分别为7.02%、1.14%、0.86%、1.18%。

上半年,全市场4470只债券型基金(包括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短期纯债型、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增强指数型债券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可转债基金、QDII债券型基金、债券型FOF,剔除2025年新成立基金,只统计基金主代码),超过九成今年上半年收益率为正,收益率超过5%的债券型基金主要以“固收+”基金、可转债基金为主。

从基金公司的变动来看,在全市场198家基金公司中,上半年共有67家公募机构总规模实现正增长,其中共有18家机构规模较年初增长超100亿元。

那么下半年,公募机构如何研判未来A股市场走势?投资主线又聚焦于哪些领域?公募基金要如何实现Alpha机遇?

国联安权益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邹新进指出,下半年及更长周期内,A股市场将更多受制于中国经济的内生发展动能,以新消费、创新医药等为代表的结构性机会已充分印证了这一趋势。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既有政策效果尚待观察的背景下,随着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逐步完善,A股市场在当前估值水平下具备向上的潜在支撑,内生增长与政策红利的共振或将推动市场走出独立行情。

从资金角度来看,居民财富配置需求升级。近期各类资金纷纷涌入资本市场。金融数据显示,7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多增,居民“存款搬家”的现象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指出,股市赚钱效应的增加是这一现象的主因,为行业打开了长期增长与格局重塑的新窗口。 

分水岭时刻

投资机遇之外,公募基金们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当前,公募基金站在历史的分水岭:基金经理的薪资、基金公司的命运、基民的收益真正绑在同一根业绩准绳上,只有创造持续回报才能活下去,基金公司们正式与“卖规模”告别,与“管回报”握手。

事实上,此前的公募基金已经经历从粗放增长到精细化运营的转变。整体来看,早期阶段,行业规模较小,产品种类有限,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公募基金行业在产品创新、投研能力、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近几年,不少基金公司也逐步转变理念,比如投研体系上去明星化、产品上进行创新和机制上进行改革等。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清醒看到公募基金转型过程中仍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信证券此前在研报中指出,行业存在低风险产品占比过高、策略稳定性不足、经营理念与投资者利益错位等矛盾。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行业规模驱动到质量驱动的转变,除了基金公司经营理念的转变、投资者理性化之外,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加大马力驱动,。

今年的5月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个方案给了诸多细节。如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修订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信息披露模板;薪酬机制的管理;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的投资收益都有着相应的考核目标……

国泰基金基金经理指出,一是权益类基金将迎来大发展,成为未来行业规模主要增量来源。二是博弈短线业绩动力下降,督促管理人从追求规模短期增长,转向重视投资稳定性和长期价值创造。三是基金公司营收层面,将完善行业费率改革的最后一块拼图,进一步调降费率,让利于民。四是行业生态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资管大厂和精品机构错位竞争格局。

行动方案对基金产品的影响,一是多基金经理机制将突破个人局限,推动实现团队管理;二是重新审视业绩比较基准;三是聚焦投资者利益:控制回撤,提升夏普比率。

对于此次的《方案》,华创证券在研报中则用一句话总结对公募行业影响之深远,“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成立近三十年来最深入的一次‘体检’及最大范围的一次配套改革。”

对于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来说,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主动管理能力,进而为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已然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中小型基金公司则需要面对行业变革与竞争压力,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提升自身的特色竞争力,同样至关重要。

大不代表强,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在接下来变革中,谁能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持有人创造了超额收益,谁就能成为新范式。(思维财经出品)■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