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者网
2025-08-26 18:01:35
(原标题:沁恒微IPO临门一脚,为自主芯片生存而战)
《投资者网》 引线 | 吕子禾
近期,上交所网站更新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显示,南京沁恒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已变更为“已问询”。回溯到6月30日,该公司IPO申请刚获上交所受理,由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保荐机构。
沁恒微是一家扎根南京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便走出了一条与行业常规模式不同的道路。不同于多数企业从第三方购买IP再整合组装芯片,它聚焦底层关键技术研究,逐步构建起自主IP体系,核心产品涵盖接口芯片与互连型MCU芯片。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累计拥有95项发明专利、7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还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不过,在这份招股书的字里行间,仍藏着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家坚持“核心IP自研”的企业,为何要在行业普遍追求“快速整合出货”的当下,耗费二十年时间深耕底层技术?其计划募资的9.32亿元,能否真正突破USB4、高性能RISC-V内核等关键技术,缩小与国际头部厂商的差距?而实际控制人王春华合计掌控94.57%股权的高度集中结构,又会给公司未来的治理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中专教员到芯片掌舵者
在芯片行业“高学历扎堆”的语境中,沁恒微实际控制人王春华的履历显得格外特别。他并非名校科班出身,早年曾在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担任教员,而后辗转于常州市华超计算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南京华苏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从CTO岗位上积累了早期技术经验。这段看似与芯片设计“跨界”的经历,却意外成为他日后创业的独特优势:比起追逐短期市场热点,他更注重底层技术的“扎根”。
2004年5月,王春华创办沁恒微时,行业主流模式是从Arm、Synopsys等第三方购买IP核,快速整合组装MCU/SoC芯片。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放弃“拿来主义”,从头研发核心IP。
这一决策并非心血来潮。当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普遍面临“IP卡脖子”问题,外购IP不仅需支付高额授权费与版税,还可能因技术黑盒无法优化产品性能。王春华的“逆向选择”,让沁恒微从诞生之初就埋下了“自主基因”,也为日后“青稞”内核的研发埋下伏笔。
王春华的决策始终深刻影响着沁恒微的发展轨迹,而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也是观察公司治理潜在风险的重要维度。招股说明书显示,通过直接持股 28.46%、控制控股股东江苏沁恒 56.04% 股份及持股平台异或合伙 10.06% 份额,王春华合计掌控公司 94.57% 股权。这种高度集中的控制权结构,既是他多年创业深耕后对公司的核心掌控力体现,也暗藏着与公司治理相关的潜在问题。
对此,招股说明书明确提示,若实际控制人利用控制权对公司人事任免、经营决策等进行不当干预,可能导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进而给公司经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带来损害。
“IP突围”与市场博弈
沁恒微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以时间换技术”的耐心史。2004年成立初期,公司从低速USB1.1芯片切入,用多年时间攻克高速USB2.0、Type-C/PD技术;之后,又逐步将研发触角延伸至蓝牙、以太网及微处理器内核,最终形成“一核三接口”(青稞内核+USB/蓝牙/以太网)的自主IP体系。
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巨额且持续的研发投入。2022-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达6085.53万元、6770.97万元、7617.13万元,研发费用率虽从25.54%降至19.20%,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高投入换来了两项关键成果:一是“青稞”RISC-V内核累计出货超亿颗,对标ArmCortex-M系列,在中断响应速度、功耗控制上实现局部超越;二是构建了覆盖物理层(PHY)、控制器、协议栈的全链条技术能力,截至2024年末累计获得95项发明专利、7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同样显露无遗。在USB桥接芯片领域,全球市场仍由英国FTDI、美国SiliconLabs主导,沁恒微虽以“国产替代”身份跻身全球第九名,中国市占率约13%,但2024年USB芯片收入2.07亿元,仍无法和头部企业比肩;蓝牙芯片领域,面对泰凌微、意法半导体的竞争,其2024年蓝牙产品收入6207.31万元,也无法泰凌微同期相关收入相抗衡。
更严峻的是,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已从2022年的63.32%降至2024年的57.51%,存货规模却从9580.59万元增至1.40亿元,招股书坦言,若产品迭代滞后或需求萎缩,将面临毛利率进一步下滑与存货跌价的双重压力。
募资9亿背后
此次科创板IPO,沁恒微计划将9.32亿元募集资金全部投入三大研发产业化项目:USB芯片、网络芯片(蓝牙/以太网)、全栈MCU芯片。招股书描绘了一幅诱人的蓝图:通过项目实施,公司将突破USB4技术、研发高性能青稞RISC-V内核,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厂商的差距。但这份蓝图下,藏着多重未卜的风险。
技术层面,招股书反复强调“迭代风险”。若公司研发进度滞后,现有产品可能快速被市场淘汰;市场层面,随着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数量激增,行业价格战加剧,2022-2024年公司芯片平均单价从1.79元/颗降至1.36元/颗,若无法在高端市场突破,可能陷入“低价换量”的恶性循环;股权层面,94.57%的控制权集中,虽能提高决策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一言堂”,影响公司治理的规范性。
不过,沁恒微的探索仍为国产芯片行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招股书显示,其2024年扣非净利润接近1亿元,在非政策性市场中实现了“自研技术+持续盈利”的闭环。这种“不依赖政策补贴、不倚靠境外生态”的模式,或许正是国产芯片从“组装自主”迈向“核心自主”的关键一步。
翻开沁恒微的招股说明书,与其说这是一份IPO申报文件,不如说是一部国产芯片企业的“生存实录”。此次IPO能否成功,9.32亿元募资能否助推其突破技术瓶颈,或许还要交给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产芯片突围的浪潮中,沁恒微的“IP自研”之路,已然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样本。
投资者网
2025-08-26
投资者网
2025-08-26
投资者网
2025-08-26
投资者网
2025-08-26
投资者网
2025-08-26
投资者网
2025-08-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