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外卖平台破内卷言自律 即时零售赛道将迎“持久战”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8-02 11:05:52

(原标题:外卖平台破内卷言自律 即时零售赛道将迎“持久战”)

  
  
  
  

美团、淘宝、饿了么、京东8月1日先后发布声明表示,坚决抵制恶性竞争,坚决规范促销行为,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建立公平有序行业生态,促进各方互利共赢。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监管约谈和行业自律为“外卖大战”按下了暂停键,但各方围绕即时零售的“马拉松”仍在进行。受访人士表示,各平台外卖补贴、免单等措施,意在即时消费习惯和场景的培养,从而带动更广阔的非餐类万亿级即时零售市场。随着行业竞争趋于理性,在打法上有所创新的平台、第三方即配等“玩家”有望夺取更多市场份额。

重建公平有序的行业生态

7月以来,美团、淘宝闪购、京东等外卖平台不断加码补贴力度和免单活动,消费者“薅羊毛”的同时,资源浪费、行业内卷、骑手过度疲劳、商家利润越来越微薄等乱象亦层出不穷。

在此背景下,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各地亦采取了行政约谈等措施。例如,郑州市市场监管局7月22日对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开展行政约谈,会议要求,维护公平竞争,杜绝刷单炒信、虚假评价、恶意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禁止“内卷式”竞争。

易观研究合伙人陈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淘宝闪购、美团、京东等平台加强对即时零售及外卖的投入,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流量和用户。短期来看,大额补贴能激活线下商家零售主动性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对促进即时零售消费有一定帮助。

从8月1日四大平台的声明来看,其共同点是指向规范补贴行为、反对内卷、提升服务质量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此前的监管要求基本一致。

“从长期来看,不能仅靠补贴培养消费者长期消费习惯,需要平台建立更完善、高效的系统,维护商家与消费者权益。”陈涛表示,消费者急需的不仅是低价,还有时效、精准匹配等增值服务。平台要结合消费者需求(如实效、高效精准匹配等)与商家利益,共同做大市场。 

“起锚”餐饮 “驶向”万亿级市场

以奶茶为代表的餐饮是此次外卖竞争的主战场。而各平台“用补贴换流量”的目的,在于争夺即时零售赛道的入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即时零售市场到2030年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尽管围绕餐饮外卖“出鞘”,剑指的却是百货、数码、美妆等包罗万象的非餐类即时零售市场。

顺丰同城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卖竞争主要基于饮品类,主要是因为饮品消费没有时间、频次限制,可以大量引流。即时零售的竞争以餐饮为开端,意在即时消费习惯和场景的培养,带动更广阔的非餐品类的万亿元级即时零售市场,包含商超、百货、医药、美妆等品类以及3C电子产品等消耗品。

即时零售赛道的崭露头角,也反映了外卖、电商两大行业面临的转型压力。一方面,外卖市场的用户池与订单总量已接近天花板;另一方面,线上零售(电商)的渗透率也逐渐到顶。

基于各自的能力圈,阿里巴巴、美团、京东三大巨头也展现出差异化的战略意图。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阿里巴巴利用淘宝、天猫庞大的商品资源和用户基础,结合饿了么的即时配送能力,打造 “远场电商 + 近场零售” 的全场景消费模式,修复电商基本盘。京东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尤其是在3C家电等品类的供应链管理经验,通过即时零售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美团凭借积累的强大履约体系和广泛的商家资源,强化“万物到家”概念,将餐饮优势延伸至全品类即时零售。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主体用户的画像正处于迭代期,以00后为代表的新兴消费主力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消费习惯。

“Z世代拒绝推迟满足感,点下购买键的那秒,就指望东西立刻出现在手边,对跨省物流的漫长旅途毫无耐心。”一位不具名电商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种区别于传统电商用户的消费习惯,是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得以迅猛增长的根本动力。作为新兴蓝海,未来即时零售的打法将不限于补贴、红包等,业内有望出现推出创新。 

第三方即配有望异军突起

作为零售和电商共享的新兴增长极,业内对即时零售的增长潜力普遍持乐观态度。顺丰同城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品牌、门店、电商平台、即时配送等各方的共同发力下,即时零售单量不断刷新纪录,即配单量或将与电商快递单量“平分秋色”。

尼尔森《2024年度网络购物者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即时零售平台在网购人群中的渗透率,从2023年的49%提升至2024年的59%。即时零售消费群体中还产生了大量持续回购的忠诚用户,即时零售平台忠诚用户占比从2023年的24%提升至2024年的46%。

另一大趋势是,商家、平台和物流正在“松绑”。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许多品牌方通过自建会员体系和私域渠道等举措,沉淀黏性用户,并通过与第三方即配平台合作,打造自主可控的私域服务闭环,避免对平台的过度依赖。

“随着流量分散化和履约复杂度提升,第三方即配商将以中立定位和专业的稀缺性获得增长机遇。”顺丰同城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品牌方对跨平台流量整合的需求愈发迫切,加上主流平台自配送成本持续高企,第三方即配将凸显更多的基础设施价值。

责编:叶舒筠

校对:高源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券商中国

2025-08-02

证券时报

2025-08-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