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者网
2025-08-01 18:01:10
(原标题:估值重构,恒润达生的IPO“僵局”)
《投资者网》蔡俊
近期,恒润达生更新IPO科创板招股书。
据资料显示,公司主营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产品,因未盈利选择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第一版招股书披露时间为2022年10月。
将近3年过去,公司所在的CAR-T赛道估值逻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同行已走出“管线研发—上市兑现—商业化”三阶段演绎,但公司或因底层技术平台缺乏明显优势,被市场质疑“研发滞后、商业化空白、技术壁垒薄弱”,由此产生“历史估值泡沫”的争议。
40多亿估值还合理吗?
因为还未盈利,所以恒润达生的IPO核心是估值的合理性,背后折射出的是CAR-T赛道的估值变迁。
根据招股书,公司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该标准不对业绩指标有硬性考核,更聚焦企业的市值、研发进展,要求市值与企业的核心产品和研发能力匹配,预计市值超40亿元。2021年,公司估值达42.7亿元,机构股东包括深创投、上海和陕西的地方国资等。
按照监管标准,公司的估值符合要求,但按照瞬息万变的资本逻辑,公司或得重新考量。
2020年到2021年,药明巨诺、科济药业、传奇生物完成在港/美股的上市。以公司最后一轮融资的2021年为参照,当年底三家企业的市值分别约30亿元、150亿元、360亿元,到2024年底,各家市值又各自调整至4.93亿元、48.76亿元、429.57亿元。
可以清晰看到,药明巨诺和科济药业的市值有大幅缩水,而传奇生物迅速增长。同为CAR-T赛道,三家的市值变化反映出企业需要过两关:第一关是研发管线需要兑现,第二关是商业化需要爆发。
比如药明巨诺和科济药业的实体瘤适应症,均进展缓慢。两家上市的血液瘤适应症药品,虽为企业带来收入增长,但销售额低于市场预期。相反,2024年传奇生物的同类竞品收入近70亿元,同比增长92.6%,其适应症快速扩展驱动患者群体极速扩容,诺华也购买相关的药品权益。
换句话说,CAR-T赛道的企业估值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管线估值,企业有没有该类产品开发中;第二个是兑现估值,企业的产品有没有获批上市,更难的实体瘤适应症研发到哪一步;第三个是商业估值,上市的产品销售额有多少。本质上,CAR-T赛道的竞争逻辑是“技术+商业化+资本”,单纯依赖有产品难以立足,唯有在更难的产品力、全球化能力上形成闭环,资本市场才能给出好反馈。
站在这个维度,公司的估值仍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核心产品HR001原计划于2023年提交上市申请,但截至目前还在补充资料审评;另一款HR003预计今年提交上市申请,较原计划推迟一年。
而且,三个阶段的估值在完成各自节点后需要重新评估。公司的2021年估值构建在当时依托技术平台孵化出的临床药品,彼时市场中获批上市的同类CAR-T产品还有限,且临床数据比对也缺失。
但近四年过去,充分的数据比照不再是鸿沟。HR001的最佳 ORR(客观缓解率)为68%,低于复星凯特奕凯达的72%、药明巨诺倍诺达的79%;HR003最佳ORR为86%,低于科济药业赛恺泽的91%、驯鹿医疗福可苏的90%,其他指标优于竞品,但整体缺乏差异化优势。
所以,公司IPO最核心的问题是:2021年的估值是否需要重新评估,以及是否满足上市标准?
底层技术平台含金量几何
上世纪90年代,恒润达生的实控人李国顺来到一家医疗器械企业。早前,其从事过金融行业,一个契机让李国顺步入一个新赛道。
2015年,公司前身成立,并聚焦当时还未大热的CAR-T赛道。李国顺找来免疫学专家胡红明出任首席科学家,后者负责搭建DASH技术平台及CAR结构设计。彼时,李国顺则整合各类资源,临床端与多家医院合作,产业端委托外部完成部分供应链环节。本质上,公司早期的研发平台是用多方资源验证技术闭环。
但当公司完成融资并申报IPO的时刻,2022年胡红明离职自行创业。也是从那刻起,公司的研发进度缓慢或有所征兆。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公司解释核心技术先进性及相关知识产权情况,包括在研产品技术路径与同类竞品的差异、自主开发的技术优势等。
对此,公司回复在研产品与同类竞品不存在技术路径上的重大差异,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缺乏随机头对头临床试验数据,因此难以体现技术、工艺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换句话说,公司的技术优势缺乏更加硬核的验证,而产品的底层技术来源于平台。公司开发的DASH技术平台,突破点在于快速制备,并简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但局限是专利布局薄弱,没有形成通用性的技术壁垒。
这方面,科济药业自主研发通用平台的THANK-uCAR构建了靶点级专利保护,孵化出多款在研产品,而且获得资本认可。今年2月,该企业拆分该平台至子公司优恺泽生物医药,并引入软银中国旗下基金投资,对应整体估值10亿元。
一位创新药企的研发人员向《投资者网》表示,近年来生物制药公司拆分先进技术的平台、产品到子公司逐渐成为趋势,一方面更好提升估值,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新技术的信心。
当然,处于“烧钱”阶段的公司,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甚至是营收。2024年,公司没有实现营收,净利润-1.9亿元,研发费用1.52亿元。2022到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09亿元、-2.26亿元、-1.41亿元。截至2024年,公司货币资金余额0.72亿元。
同期,同为CAR-T赛道的药明巨诺、科济药业、传奇生物营收分别为1.59亿元、0.39亿元、45.09亿元,净利润各自为-5.9亿元、-7.98亿元、-12.39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2.83亿元、4.66亿元、29.73亿元。可以看出,虽然未有企业实现盈利,但大部分已打通商业化路径。
曾经,公司因踩中CAR-T风口而搭上IPO的申报窗口,但赛道的风云变化让市场不由重新思考公司的资本价值,以及其底层技术平台的真正潜力。(思维财经出品)■
投资者网
2025-08-02
投资者网
2025-08-02
投资者网
2025-08-02
投资者网
2025-08-01
投资者网
2025-08-01
投资者网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