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货币为何“缩水”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01 15:19:59

(原标题:货币为何“缩水”)

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我们时常能感受到利率与货币价值的微妙变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利率持续走低,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降息举措。例如,中国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与逆回购利率,试图在经济增长与债务风险间寻找平衡。

与此同时,普通民众直观感受到钱似乎越来越不值钱:物价不断攀升,蔬菜水果等价格悄然上涨,银行存款利息跑不赢物价涨幅,投资理财收益难以覆盖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等,货币“缩水”焦虑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这种经济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货币的价值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动?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普通民众,也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深入思考。

其实,这种焦虑并非当代独有。早在1914年,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便在其著作《货币缩水》中揭示了货币价值波动的深层逻辑。彼时,世界尚处于金本位时代,物价不稳定,货币的购买力“缩水”。费雪敏锐地指出:货币并非价值的“锚”,而是“用承诺交换承诺”的信用媒介。他提出的“交易方程式”(MV=PT)精准阐述了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与商品交易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成为宏观经济学领域分析货币现象的重要工具,也成了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石。

《货币缩水》

[美]欧文·费雪| 著

李佳楠|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费雪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被称为美国第一位数理经济学家。1867年,费雪出生在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自幼便展露非凡的聪慧天资。在学术之路上,他一路高歌猛进,24岁时,以全校第一名的傲人成绩斩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费雪的学术生涯更是成果丰硕,31岁就被耶鲁大学聘请为教授。

在漫长的执教生涯中,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卓越的创新思维,提出诸多影响深远的理论。尤其是在货币理论方面的贡献极为突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费雪方程式(MV=PQ)。这一方程式简洁而有力地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直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通货膨胀。

此外,他提出的“费雪效应”,即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至今仍是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核心内容,为利率政策的制定与经济走势的研判提供了关键依据。《货币缩水》一书作为他的重要著作,是其学术成名作《货币的购买力》的通俗版本,书中围绕货币的购买力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以极具前瞻性的视角,为百年后的经济现实提供了精准的分析框架。

区分货币与财富

费雪在本书第一章篇首开宗明义,说明本书的核心目的便是回答,为什么如今1美元没有10年前或15年前那么值钱,以及为什么一般来说美元的购买力会时不时波动。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货币“缩水”的现象意味着购买相同的商品,所支付的货币会越来越多,间接提高居民生活成本。要彻底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区分货币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探究货币的本质。本书前两章,费雪以精湛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货币与财富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公众对货币本质的普遍误解,并系统阐述了货币作为经济交换媒介的核心功能。为理解货币“缩水”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费雪首先对财富进行了严谨的定义,指出财富包括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实物,如土地、房屋、原材料和制成品等。这些实物资产能够直接满足人类的需求或通过交换间接满足需求。财富的核心在于其使用价值,即它能够为拥有者带来实际的效用或满足感。例如,一块土地可以用于种植作物,提供食物;一栋房屋可以提供居住空间,保障生活的基本需求。财富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社会或经济体系,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货币则是经济体系中用作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特殊商品。它的主要功能是便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货币的本质在于其普遍接受性和可交换性,而不是其物理属性或内在价值。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形式多样,包括实物货币(如黄金、白银)、法定货币(由政府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和硬币)以及信用货币(如银行存款和支票)。

然而,必须认识到,衡量财富的标准并不仅限于货币。实际上,不同的商品依据自身的特性,采用各种物理单位进行衡量,例如煤炭以美吨计,棉花以磅计,而小麦则以蒲式耳计。这些单位各有其适用性,但它们都不能直接与货币单位等同,因为货币本身只是财富的一种象征性表示。

货币与财富的根本区别在于:财富是实物资产,具有内在的使用价值;而货币是交换媒介,其价值源于社会共识和经济体系的认可。货币本身并不具备使用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换取其他实物资产的能力上。例如,一个人拥有大量美元,这些美元作为货币,其价值在于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货币的存在是便利财富的交换,而不是财富本身。

费雪强调了货币与财富之间的区别,这一点至关重要。人们关于货币总有一些常见的“误区”,如将货币等同于财富、认为货币数量多少决定财富多寡、货币价值恒定不变等。财富是实物的总和,而货币只是交换媒介。例如,一个国家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产业,从而拥有巨大的财富,但如果其货币供应量不稳定,就可能导致经济混乱和通货膨胀。反之,一个国家可能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维持物价稳定,即使其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也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正确区分货币与财富对于把握经济活动的本质至关重要。通过澄清货币的常见误区,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认识货币的本质和功能,避免在经济决策中陷入错误的思维框架。

理解货币交易方程式

货币的价值并不直接取决于其自身,而是与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多种因素相关。费雪在本书第三章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堪称理解货币与物价关系的“密钥”。在这个方程式中,M代表货币数量(含银行存款),V表示货币(含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P是物价水平,T则指交易量(贸易量)。通过这个方程式,我们清晰地看到物价水平P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以及交易量T这三大因素共同决定。

从货币数量M来看,当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时,若其他条件不变,物价必然会上涨。就如同在一个原本供需平衡的市场中,突然涌入大量货币,人们手中的钱变多了,对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而商品的供给在短期内难以迅速跟上,那么物价自然会被推高。例如,在一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大量增发货币,结果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显著上升。

货币流通速度V也对物价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增强,货币在市场上的周转速度加快,同样会增加经济中的购买力,进而推动物价上涨。相反,当经济不景气,人们对未来预期悲观,消费和投资变得谨慎,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物价上涨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交易量T的变化与经济活动的活跃度密切相关。当经济繁荣时,企业扩大生产,市场交易频繁,交易量增加。此时,若货币数量和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物价可能会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因为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增加,能够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但如果经济增长的同时,货币供应也在过度扩张,那么物价就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通过这一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数量的变化是影响物价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现代经济中,支票存款和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对物价产生更大的影响,费雪对此也作出了分析。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和创造支票存款,扩大了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增加了借款人的购买力,使得借款人可以更多地参与市场交易。这增加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例如,当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用于扩大生产时,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购买更多的原材料和雇佣更多的工人。这增加了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需求,可能导致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

最终,这些成本的上升可能会传导到最终产品价格上,导致物价上涨。此外,银行在调节货币流通速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通过提供支付和结算服务,使得货币的流通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这进一步增加了货币的购买力,对物价产生影响。

除了货币数量、流通速度和交易量等直接影响物价的因素外,还有一些间接因素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生产与消费状况、个人习惯、贸易差额、货币的熔化与铸造、货币制度等。生产与消费状况对贸易和物价有重要影响。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商品供应,从而降低物价。相反,生产停滞或衰退会导致商品供应减少,物价上涨。

个人习惯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例如,人们倾向于储蓄还是消费,以及使用现金还是支票等支付方式,都会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影响物价。贸易差额对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也有重要影响。贸易顺差会导致货币流入,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相反,贸易逆差会导致货币流出,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可能导致物价下跌。不同的货币制度对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有不同的影响。例如,金本位制下,黄金产量的波动可能导致货币供应量的不稳定。复本位制同时使用两种金属(如黄金和白银)往往受到格雷欣法则的影响,导致一种金属被另一种金属驱逐出流通领域。

澄清错误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生活成本高昂”,并将其归咎于各种原因。费雪在书中对导致“生活成本高昂”的近30种流行说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深入分析了持有这些错误信念可能带来的后果。

例如,有些人认为生活成本高是因为商家的贪婪,他们故意抬高商品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但费雪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家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如果某个商家过度抬高价格,消费者就会选择购买其他商家的产品,该商家最终将失去市场份额。因此,单纯将生活成本高归咎于商家的贪婪是不合理的。

还有人认为进口商品的增加导致了生活成本上升,因为进口商品往往价格较高。然而,费雪认为,进口商品的增加实际上丰富了市场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福利的提升。将生活成本高简单归结于进口商品增加是没有充分依据的。

持有这些错误信念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方面,可能导致政府制定出不合理的经济政策。如果政府基于错误的认知采取措施,如限制进口、对商家进行不合理的价格管制等,不仅无法真正解决生活成本高的问题,反而可能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机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公众的错误观念也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货币缩水》这部著作虽然成书于100多年前,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理论和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货币交易方程式等理论工具为我们揭示了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看到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作用。

书中关于货币本质、复本位制以及各种经济流行说法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视角。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利率与货币价值频繁波动的背景下,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经济规律,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当我们沿着费雪搭建的智慧阶梯,攀爬至对货币与经济关系的全新认知高度后,我们就会领悟到,货币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圭臬,而是一场在经济活动浪潮中持续摇摆的动态平衡秀。它告诫我们,经济体系宛如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命体,货币供应的微小变更、信用创造的细微动作,都能在其血脉中激起波澜,从而影响物价的波动、经济的兴衰,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福祉。


经济观察报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