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弹财经
2025-07-31 19:02:26
(原标题:百信银行“七年之痒”困局:高管变阵,贷款平均利率高达7.8%)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李薇
编辑 | 王亚静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7月11日,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信银行”)发布变更董事长的公告。公告显示,该行董事会选举谢志斌担任非执行董事、董事长一职,任职资格尚需监管部门核准。
此前在2024年9月,该行第二任行长寇冠的任职资格获批。
在一年时间内,轮番更换行长与董事长,或对其稳健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百信银行在2017年11月18日正式开业,是我国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由中信银行和百度旗下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产品主要包括财富管理、消费金融、产业数字金融、票据业务和生态金融等五类。
2020年,该行通过A轮增资,注册资本增至56.34亿元,并引入外资股东——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
增资后,中信银行的持股比例从70%缩减至65.69%,但依旧是该行第一大股东。
(图 / 百信银行股权结构情况(来源:天眼查))
从业绩表现来看,该行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增速连续三年下滑,分别为149.41%、30.25%、-23.72%。2025年一季度,该行营收同比增长25.2%,而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1.95%,总资产较2024年末减少了27.09亿元。
近年来,数十家直销银行App已进行整合或下架,源自与手机银行的同质化竞争。在此形势下,百信银行能否走出差异化的直销银行变革之路?数字技术能否扭转盈利下滑困局?新高管到任将如何推进战略转型?
1、迎来第三任董事长,去年首任行长刚离场
百信银行董事会选举的新任董事长谢志斌,管理经验丰富,在中信银行任职超过6年。
(图 / 百信银行发布关于变更董事长的公告(来源:百信银行官网))
从履历来看,谢志斌出生于1969年,曾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担任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等职务。近年来,他在政府部门和金融体系内担任的职务如下:
2014年-2015年:担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
2015年7月-2019年1月:担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2019年2月-2019年6月:担任中信银行党委委员;
2019年6月之后:担任中信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回首百信银行的前两任董事长,可发现均具备中信银行的从业背景:
第一任董事长李庆萍,从该行2017年11月开业算起,到2022年3月卸任,任职4年多时间。2016年7月,李庆萍升任中信银行董事长,曾同时担任中信银行与百信银行的董事长。
第二任董事长吕天贵,原银保监会在2022年10月核准其董事长的任职资格。2025年4月初,吕天贵辞去百信银行相关职务,任职2年多时间。
吕天贵同样是一位中信系统老将,历任信用卡中心总裁、零售银行部、私人银行部总经理、业务总监、副行长等职务。据多家媒体报道,吕天贵已任中信信托党委书记。
「子弹财经」发现,不仅是董事长一职,行长也在2024年更替。首任行长李如东的离任,或与“7年轮岗”监管规定有关,李如东目前担任中信消费金融董事长一职。
此后,副行长寇冠接任李如东,成为百信银行新一任行长。同时,寇冠还担任中信银行科技信息部总经理、科技运营中心总经理。
开业仅七年多的时间内,该行接连进行了三任董事长、两任行长的更替,引发外界猜测其经营稳定性。同时,高管均同时在中信银行任职,如何保持彼此间的业务差异化发展,是摆在新任高管面前的首要难题。
2、净利润同比下滑23.72%,贷款平均利率高达7.8%
频繁的高管变动背后,百信银行正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
从业绩来看,2025年一季度,该行营业收入达到13.86亿元,同比增长25.2%;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滑11.95%。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行总资产1145.81亿元,相较2024年末的1172.9亿元,减少了27.09亿元。
「子弹财经」梳理了该行过去五年的经营数据,发现其经营面临考验。
首先,从盈利能力来看,该行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17.23亿元增长至2024年46.26亿元。然而,营收增速在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回落,分别为32.35%、14.27%、2.02%。
净利润方面,该行2020年净亏损3.88亿元,当年净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064.02%,引发业界震惊。到2024年末,净利润达到6.52亿元。
不过,在2022年至2024年,其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49.41%、30.25%、-23.72%,下滑趋势明显。
其次,从总资产规模来看,在2024年末,百信银行总资产增至1172.9亿元,达到千亿级规模。然而,2022年至2024年的总资产增速持续下滑,分别为22.06%、16.08%、4.25%。
最后,从资产质量来看,该行的不良率从2020年的1.65%降至2023年的1.36%,但2024年增至1.5%。拨备覆盖率从2020年的229.36%增至2023年的303.76%,2024年回落到264.69%,处于近五年较低点。
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百信银行2023年消费贷款不良率攀升至1.41%,成为资产质量承压的主因。
在盈利模式上,百信银行高度依赖利息收入。2022年至2024年,利息净收入占比分别为94.35%、91.91%和91.53%。
在贷款结构上,该行以消费贷款为主,但规模占比逐年下降。据联合资信发布的《百信银行2024年跟踪评级报告》,2021年至2023年该行消费贷款占比分别为87.55%、84.09%、79.16%。
2024年报披露,该行综合消费贷款总额为642.92亿元,贷款总额占比高达79.97%。
(图 / 联合资信《百信银行2024年跟踪评级报告》、百信银行2024年报)
为何消费贷款规模占绝对优势?联合资信报告指出,该行消费贷款产品包括自营贷款和平台贷款两类。
其中,平台贷款的本质是联合贷款。成立初期,该行快速拓展线上消费贷款的流量合作平台,包括百度、小米、滴滴、爱奇艺、51信用卡等头部平台。同时,该行曾与宁波银行、徽商银行、中邮消金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然而,自2020年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该行逐步压降助贷业务比重。截至2023年末,该行平台合作贷款余额319.6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8.94%,占消费贷款比重为48.43%。
偏重消费贷款的百信银行,贷款利率处于何种水平?
「子弹财经」翻阅年报发现,该行2024年发放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63.3亿元,发放贷款及垫款净额807.04亿元,若以此测算,其贷款平均利率高达7.8%。
人民银行披露,2024年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3%左右。百信银行的贷款定价偏高,原因在于缺乏线下网点,导致客群下沉、信用资质较差,因此以高定价覆盖坏账风险。
2024年,该行净利润同比下滑超两成。此外,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和消费金融规模增长,为其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种种问题正倒逼其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必须加快业务转型。
3、转型产业金融,数字技术能否扭转盈利下滑局面?
百信银行在制定的《2024-2026年战略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提升产业金融业务占比。
从消费金融转向产业金融,是其战略转型路径。
目前,该行构建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品牌,涵盖三类产品:一是小微融资产品“百兴贷”、二是汽车金融产品“百车贷”、三是票据融资产品“百票贴”。
2024年年报披露,该行普惠小微贷款规模达91亿元,较年初增长45.43%。同时,产业金融业务余额超200亿元,增幅达37.32%。
作为一家强调AI驱动的数字银行,百信银行持续加强大模型与数字技术投入,以此驱动产业金融变革。
在大模型方面,该行2025年6月中旬上线了“灵犀”智能体,覆盖信息查询、业务办理、业务营销、服务指引4大类20余项业务功能,通过智能交互来提升线上小微融资的用户体验,并以小微信贷风控建模来降低审核成本。
从产业金融客户数、小微贷款利率来看,大模型并未带动小微金融业务的利润快速提升。
一方面,该行产业金融用户数62.47万户,同比增长132%。然而,新市民特征用户数近6000万户,占总用户数比例超过一半,可见大模型对小微客户数增长的作用有限。
另一方面,该行在《2023年ESG报告》中提及,2021年至2023年的小微贷款利率分别为7.28%、7.16%、6.75%,未披露2024年利率水平。
但从行业来看,大中型银行2024年报披露小微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滑,譬如:交行低至3.23%,建行与招行分别降至3.54%、4.22%。
大模型需进一步赋能智能风控管理,以更优惠的贷款利率实现小微信贷规模增长。
(图 / 百信银行2024年产业金融经营成果(来源:百信银行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图 / 百信银行普惠小微金融发展情况(来源:百信银行2023年ESG报告))
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百信银行与中信银行2023年联合申报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信贷服务”项目,已入选人民银行监管沙盒。该项目运用大数据、隐私计算与AI等技术,优化普惠信贷风控模型,推进大数据风控能力。
项目预期规模为年服务个人客户约10万人,小微客户约1万户,授信金额约50亿元。可以看出,数字技术成为其业务创新的抓手,但对于小微客群的开拓数量有待增强。
「子弹财经」发现,百信银行2023年发布了《商业银行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白皮书》,提出转型的七项数字化能力,分别为战略与组织流程建设能力、连接与在线能力、数据能力、智能能力、云化能力、敏捷能力和安全能力。
在产业金融方面,该行提出三阶段的演进方向,即公司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数字产业金融。
(图 / 百信银行提出的七项数字化能力(来源:《商业银行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白皮书》))
百信银行对于数字化转型和大模型的认知较深,但数字技术难以支撑业绩增长,主要受到大股东中信银行的影响制约。2025年初,该行进行了Logo变更,增加“中信”二字,展现出中信控股的深意。
(图 / 百信银行2025年变更LOGO(来源:百信银行))
不过,未来若想扭转业绩下滑局面,百信银行必须形成独有的产业金融发展战略,降低对股东方的资源依赖,广泛拓展产业端的合作伙伴,打造出产业金融生态圈。
4、小结
百信银行成立7年多以来,3任董事长的更替引发热议。同时,净利润在2024年同比下滑23.72%,折射其消费贷款快速扩张后的转型难题。
面对传统银行与持牌消费金融的两面夹击,百信银行在新三年战略中明确转型重心,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今后应从两方面寻求突破口:
第一,优化小微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产品体系,构建特色品牌。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来压降贷款利率,并拓展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服务,提升综合收益。
第二,摆脱对股东方的资源依赖,构建产业金融生态圈。目前,该行业务经营具有浓重的中信银行色彩,必须坚持独立法人银行的定位,走差异化的产业金融生态之路。
展望未来,新任董事长能否带领百信银行实现业绩突破?产业金融转型还有哪些障碍?「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智通财经
2025-08-01
智通财经
2025-08-01
证券之星APP
2025-08-01
观点
2025-08-01
金吾财讯
2025-08-01
智通财经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