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轩新闻
2025-07-31 14:16:42
(原标题:张黎刚的敌人)
一个事件,一场发布会,一众敌人,爱康国宾张黎刚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7月30日,爱康国宾就此前引发热议的“女律师张女士十年体检未查出癌症”一事召开媒体说明会。
说明会上,爱康集团高管、专家用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张女士患癌与体检的无关性,之后称,已将张女士告上法庭,理由是:当事人罔顾事实,通过网络臆想造谣、污蔑爱康国宾“假体检”,并恶意发酵。
爱康集团认为,张女士的行为严重损害爱康国宾声誉,深深伤害了二十余年来专注健康服务的数万名员工,更误导公众,引发对私营体检中心、乃至整个中国医疗行业的不当质疑。
爱康集团说,起诉是为了澄清事实,还原真相。
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会上表示,“大家想一下,大多数企业给员工做个体检,少的几百块,钱多的也就几千块钱,大家去医院看个病,你要诊断某个病,你们问问自己,大概要花多少钱。当你指望说,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至于这样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公众对于体检与看病,没有明确的边界,导致公众对体检有很多误解。”
爱康国宾说自己拥有二十年的健康专业服务,它的老板张黎刚却说,别指望几千块钱能查出什么毛病。
言论一出,舆论哗然,千夫所指下,爱康集团再次拿起法律武器,针对张黎刚“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能查出来”言论引发的讨论紧急声明: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完全剥离发言上下文,扭曲本意,向公众传递了对体检价值的否定,明显违背客观全面原则。
“涉案话题断章取义,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侵害了爱康集团的合法权益,爱康集团保留对相关媒体断章取义行为进行追诉的权利。”
一天之内,两两起诉,爱康集团大有“新势力”的彪悍,确实专业。
市值蒸发12.7亿美元
只是,市场并不买账。
7月30日媒体说明会结束后,爱康国宾股价应声下跌5.3%,市值蒸发12.7亿美元,摩根士丹利连夜将评级从“增持”调至“观望”。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内部备忘录中写道:"当一家公司的道德高地开始塌陷时,它的市盈率就该回到医疗外包服务商的水平。"
更致命的是,这场风波撕开了行业遮羞布。美年健康、瑞慈医疗等同行股价同步下跌,整个体检板块单日蒸发近20亿市值。
投资者的逻辑很简单:如果连行业“标杆”爱康国宾都无法兑现“早筛早诊”的承诺,那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是否本质上就有缺陷?
过去,体检公司的估值依赖“高增长、高复购”的故事,如今,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它们的真实价值。
爱康国宾的市盈率从28倍跌至22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资本正在用脚投票:信任=价值。
体检 “概率游戏” ?
当#体检不检病要你何用#的话题在短短48小时内冲上微博热搜榜首,阅读量突破2.3亿次时,这场舆论风暴已经远超普通的公关危机。
网友"医疗侦探"的评论被点赞17万次:"六年前张黎刚揭露行业黑幕时,我们以为找到了良心企业;现在才发现,屠龙少年终究变成了恶龙。"
这种被背叛的愤怒,正在以每小时上万条的速度在各个社交平台蔓延。更讽刺的是,当年张黎刚那句"有些机构抽了血直接倒掉"的指控,如今正被网友原封不动地用来质问爱康国宾。
爱康国宾官网上,"早筛早诊,守护生命"的标语依然在首页轮播,但张黎刚的"成本论"已经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医学自媒体"丁香医生"发布的《体检项目真相调查》显示,常见的500元企业团检套餐中,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假阴性率高达62%,而低剂量CT等有效筛查手段因成本原因普遍缺席。这就像买彩票,中奖概率被刻意模糊,消费者花钱买的只是一张"可能健康"的心理安慰。
张黎刚在说明会上那句"几百元体检的局限性",在医学专业人士看来是客观陈述,但在公众耳中却成了推卸责任的证据。
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李教授指出:"问题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商业机构将基础体检包装成'癌症筛查'的营销话术。"当爱康国宾的广告还在使用"一滴血查癌症"的模糊宣传时,其CEO却在用循证医学的理论为自己辩护,这种双重标准彻底激怒了消费者。
《中国健康消费白皮书》最新数据显示,事件后选择三甲医院专项筛查的人数激增217%,其中肺癌低剂量CT检查预约量甚至需要排队三个月。
某外资企业HR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在修改员工体检方案,基础项目仍用商业机构,但癌症筛查全部转至协和医院国际部。"
这场风波正在引发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某知名体检机构内部流出的培训资料显示,销售人员被要求避免使用"筛查""预防"等词汇,改为"健康指标监测"。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评估与体检机构的合作条款,某寿险公司精算师坦言:"我们正在考虑将商业体检报告从核保依据中移除,其可靠性已经受到根本性质疑。"
张黎刚的敌人
张黎刚或许低估了“人设”的代价。2018年,他以“行业改革者”的形象赢得掌声,但2025年,当同样的问题落在自己头上时,他却无法再用同一套逻辑回应。
对比互联网巨头的危机处理,张黎刚的策略显得尤为失当。2015年阿里面临假货质疑时,马云没有辩解"电商平台无法百分百打假",而是投入百亿打造天猫正品体系;2018年京东遭遇信任危机,刘强东通过组织架构大调整重建投资者信心。
而张黎刚选择的技术性诡辩,本质上是在用专业术语消解公众的朴素期待。当消费者想要听到"我们会做得更好"时,得到的却是"这本来就是行业现状"的冰冷解释。
据说,在媒体说明会后,张黎刚发给员工的内部信被泄露,其中"坚持商业本质"的表述再次引发争议。这封本意提振士气的信件,因为提及"不参与非理性价格战"而被解读为变相承认服务质量与价格挂钩。
更糟糕的是,信中关于"医疗服务的概率特性"的专业论述,在社交媒体上被简化为"体检就像抽奖"的负面标签。这种内外沟通的严重错位,使得危机处理团队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这场人设危机很快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冷酷判决中。MSCI将爱康国宾的ESG评级从BBB直降到B,特别在企业治理(G)维度打出行业最低分。
深究这场危机的本质,张黎刚真正的敌人或许不是舆论,也不是资本市场,而是自己构建的人设。
企业家人设是把双刃剑。当它成为品牌资产时能带来溢价,但当言行出现裂隙时,反噬也尤为猛烈。
正如管理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言:"价值观营销的最大风险在于,你终将活在自己创造的期待里。"
现在,那个曾经为"小海绵"金鱼哭泣的男孩,必须面对自己商业生涯最艰难的课题:如何在捍卫商业理性的同时,不背叛科学和道德的基本底线。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02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02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02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02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02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