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

C Talk | 时代智能杨汉兵:汽车行业“重复造轮”浪费巨大,滑板底盘将重塑产业价值

来源:盖世汽车

2025-07-16 07:00:00

(原标题:C Talk | 时代智能杨汉兵:汽车行业“重复造轮”浪费巨大,滑板底盘将重塑产业价值)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底盘技术正推动行业重新审视产业价值和研发逻辑。

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智能”),作为宁德时代旗下专注于智能滑板底盘研发的子公司,其以电池为核心的磐石滑板底盘(简称“磐石底盘”),不仅推动着技术层面的集成创新,更在重塑汽车产业的研发体系和商业逻辑。

图为: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董事总经理杨汉兵与周晓莺

汽车产业百年发展历程中,“重复造轮”的资源浪费现象长期存在。

时代智能董事总经理杨汉兵指出,以往主机厂各自投入海量资源开发差异化极小的平台与零部件,“每个主机厂都有5千到1万甚至2万研发人员,每年花费几十亿到几百亿资金,开发周期长达24到48个月”。他表示。

这种模式在电动化时代更显低效——产品同质化加剧与研发成本高砌形成尖锐矛盾。

正如手机行业从分散开发走向代工模式,汽车产业也亟待通过集约化创新突破困局。

时代智能一体化智能底盘正是针对这一痛点的解决方案。其核心设计理念是实现上下车体软硬件的彻底解耦和平行开发,大幅缩短从产品定义、研发到测试、验证的整车量产周期,同时通过可拓展的软硬件架构和标准化接口设计,一套底盘架构可适配多个车型的需求,以“共享底盘”的商业模式提升行业效率、大幅降低整车初始研发成本,也为自由的车身空间和应用场景定义,创造了更多可能。

这种“技术集成+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直指汽车产业“高投入、低效率”的沉疴。

在杨汉兵看来,安全是造车的底线。在汽车全产业链追求更高效率的同时,底盘安全尤其备受重视。据悉,当前碰撞测试大部分工况为正碰56公里/小时,大部分柱碰在30-50公里/小时之间,国际车企柱碰标准最高为50公里/小时。

对比来看,时代智能正碰和柱碰都以120公里/小时为标准,实现整车不燃烧、不爆炸。“这是油车都做不到的高标准,应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杨汉兵说道。

在安全的基础上,时代智能硬件模块化设计支持客户按需定制,软件标准化接口可快速适配各类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实现“即插即用”的开发效率。

根据杨汉兵的观察,一体化智能底盘(滑板底盘)+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这个趋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主义。宁德时代恰恰坚持长期主义。”杨汉兵说道。

当下,一体化智能底盘的出现让行业开始重新思考整车研发逻辑和智能化时代产品定义的核心价值。

图为:宁德时代磐石滑板底盘 上下车体解耦示意图;图源:时代智能

主机厂“全链条自研”的垂直模型,或将逐步向“底盘标准化+上车身差异化”的协同模式转变。杨汉兵将其类比为“搭积木”:底盘作为标准化基础模块,承载三电、底盘控制等核心功能;主机厂则聚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算法与造型设计等用户可见的体验层。

这种分工带来显著效率提升:时代智能磐石底盘平台可助力主机厂将研发周期压缩至12-18个月,开发成本降至自主研发的1/4-1/5,BOM成本节省5%以上。

以场景化车型为例,主机厂若自主开发小众车型需投入数十亿元,而基于时代智能平台只需进行微小改动,即可快速适配,这对销量千辆级的特殊车型尤为关键。

针对“一体化智能底盘是否牺牲多样性”的争议,杨汉兵指出,工业产品的核心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终端用户关注的续航、安全等痛点,恰恰通过底盘标准化可以得到更好解决——标准化带来的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使主机厂能将资源聚焦于用户体验创新。

事实上,时代智能的平台并非“一刀切”,而是通过“标准化+定制化”平衡共性与个性:基础架构标准化和零部件模块化确保成本与效率,接口开放性支持主机厂在上层进行差异化开发。

截至目前,时代智能已与阿维塔、北汽、江淮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海外项目也在推进中。

图为:宁德时代磐石滑板底盘-M;图源:时代智能

面向海外市场,时代智能瞄准“小国造车”需求——许多国家缺乏汽车产业全链条能力,但拥有民族品牌诉求。一体化智能底盘可与中国产业链协同出海,实现“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的海内外双赢。

时代智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产业哲学:汽车产业的未来竞争,不仅是单一技术的比拼,更是整个价值网络效率的较量。以安全为基石、以集成创效率、以开放构生态,时代智能正在将“场景定义汽车”的理念从概念变为现实。

正如杨汉兵所言,品牌建设需要时间沉淀,但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汽车产业从“机械定义”向“智能定义”的转型中,时代智能正以底盘为支点,撬动整个产业的效率革命——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产业体系与商业文明的进化。当更多主机厂从“重复造轮”转向“共享底盘”,汽车产业的集约化未来或许才刚刚开始。

以下为访谈实录:

汽车行业没有“卷”到位,玩家太多、浪费太多、定制化太多

周晓莺:底盘是特别热的赛道,时代智能如何看待底盘集成化趋势?

杨汉兵:我们现在做的事,对整个汽车行业是有帮助的。有人说汽车行业是最精益求精的一个行业;但也有人说,汽车行业是最浪费的一个行业。

所有的主机厂都在开发自己的平台和自己的专用零部件,每个主机厂都有5千到1万,甚至2万的研发人员,每年花几十亿、几百亿在开发,而实际开发出来的产品差异化非常小。特别是电动化以后,现在的汽车差异化越来越小,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但在同质化的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是专门设计制造,每个产品都要自己的整个研发团队、工程团队去从头到尾进行设计、测试、软模硬模,通过24个月到48个月的开发周期,每个企业花大批的投资在做。

他们同时做相似的产品。最后大家都是巨大无比的投入,也有专家说,汽车行业的浪费是巨大的,是浪费整个社会资源。一开始手机行业和电脑行业也是这样的,同样是巨大的浪费,但现在慢慢开始集约化:操作系统基本上是一套到两套,生产领域出现了代工模式。不同手机里面的很多零部件实际上是同一副模具出来的,这样成本就做到了极致。

所以对于现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卷”,很多人说“卷”得活不下去了,但事实上还没有“卷”到位,因为玩家还是太多、浪费太多、定制化太多。

周晓莺: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发散到收敛的过程,收敛的过程会诞生一些相同品类集成的玩家,时代智能如何看待这个趋势?

杨汉兵:这个大趋势是一个经济规律。国外的汽车品牌,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有一百多个品牌,欧洲现在就这么几家。现在中国有成百家,每个品牌都是做好几款车,每家都有几百几千个工程师,零点一毫米的偏差都需要重新开一副模具,所有的碰撞、所有的测试、所有的validation(验证)重新做,浪费是极大的。

好的工业产品,就在于为客户创造的价值

周晓莺:一体化和集成的做法在其他的品类也出现过,比如特斯拉一体式压铸,但并没有形成非常大的趋势,原因有前期的成本投入巨大,消费者也需要判断维修成本。底盘一体化发展是否会有同样的问题?

杨汉兵:您刚才说的是大部件的集成。大部件集成有它的必然性,但必然性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为客户创造多少价值。您刚才说的一体化压铸肯定很重要,但是到底是很大的一体化压铸?还是部件的一体化压铸?这个“度”的掌握很重要。太大就会碰到您刚才说的问题:稍稍一碰撞,稍稍出一点点事故,维修费一两万,从工程的角度来看,为主机厂节省了200块钱;但是对终端客户来说,代价太大。

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工程方法。好的工程方法一定是OEM能省钱,终端客户也能受益。实际上我们的一体化智能底盘虽然叫一体化的底盘,但并没有按照特别大型的压铸件形式来做,而是分成几段做的,结构上是很灵活的,可以分段,可以拆卸,可以组装,是积木的模式。可以为整个产业链、终端用户、主机厂也好,能够带来真正价值。您刚才说的(大型)一体化的压铸,我们也做了很多研究,最后放弃了。

周晓莺:做了选择。

杨汉兵:对,我们做了选择。

周晓莺:一体化底盘上车会增加很多空间感,车企的设计空间也会更大。

杨汉兵:我们当时做一体化智能底盘最重要的一个技术的锚点是CTC技术,把电芯直接放到底盘里面去。以前是把电芯放在模组里面,模组放在pack(电池包)里,一层一层穿了好多层衣服,那个时候整体安全性能做不到,现在宁德时代有技术把电芯直接放到底盘里面去。汽车行业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减重,很多工程师每一克都是抠出来的,我们的CTC技术可以节省30公斤的重量。

周晓莺:相当于中间有一些层不需要了,把它集成到一起。

杨汉兵:对,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把整个底盘的空间充分的、最大化的利用起来。有的车型(以前为了长续航)要用三元电池,但是用CTC技术以后,他们可以用磷酸铁锂的电池达到同等的续航,成本立刻下降1万多块。我们的CTC技术电芯倒置,一体化底盘的上底板和上车身的地板是一体化的,整体底盘的高度可以比CTP要降低或者减薄25-30毫米,整体汽车高度下降20-30毫米。这能够为主机厂带来很大的好处:降低风阻,降低重量,又提高电池的利用率。

周晓莺:扩大空间、增加能效又降低了很多的成本。

杨汉兵:这个技术是我们当时做一体化智能底盘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开发了很多和电动化效率相关、智能化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零部件,这就是我们现在做成的一体化智能底盘的基础。

周晓莺:我现在很能理解为什么这条路上的玩家不是那么多,因为进入的门槛太高,每一个改变的设计风险都很大。

杨汉兵:这就是当时我选择到宁德时代来的原因。第一,这件事是一个长期投资,投资者需要有耐心;第二,这是个大资金投入,百亿级别的资金投入;第三,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很先进和创新。这种持续的研发的能力也是时代智能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现在我们投入最多的就是研发,研发人员占比80%,还有一些是服务人员、生产人员、工艺人员等支持型的部门。

周晓莺:一体化底盘从诞生之日就备受关注,它对行业形成颠覆式变革。但同时,它最重要的争议是用户会不会买单?车企会不会买单?车企也会纠结一体化底盘会牺牲多样性。您如何看待上述争议?

杨汉兵:我认为做所有的产品,特别是工业产品,就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也讨论过自己的底盘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价值,首先,现在终端客户关心的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的续航、座舱智能交互、安全、自动驾驶、第三空间、电机的加速性能。终端用户在买车的时候并不关心底盘是谁做的,底盘不是那么的显眼,但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载体,XYZ三个方向的运动是底盘控制的,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和转向制动都在底盘上。在我的眼里,现在的汽车就像搭积木,底盘加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上车身,就是一个车。

所以现在要把底盘做成标准化,比以前容易得多,在工程上是可以实现的。标准化以后,为终端客户和主机厂带来的价值就是成本的下降,我们的目标是BOM成本要比主机厂自己节省5%以上。第二,我们希望开发周期在12-18个月。第三,大大降低主机厂开发成本,可能只要主机厂自己开发成本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同时我们的底盘能够吸收85%的碰撞能量,让乘员舱更安全,降低安全对整车造型设计的掣肘。

周晓莺:它就是一个更大、更精简的积木,上下拼装,车企主要聚焦在用户体验最直观的上车身,这符合平台化的理论。

杨汉兵:用户看不见的基础安全相关的东西平台化,用户看得见的、能体验的,比如造型,跟艺术相关的事是主机厂的强项,车机交互、自动驾驶,主机厂肯定也会做。所以您刚才的问题:主机厂会不会用我们?我认为最关键的商业逻辑是“我能为主机厂带来价值吗?”如果有足够大的价值打动主机厂,主机厂会来。

您刚才说的点特别好,现在车企都在做垂直模型,实际上滑板底盘也是垂直模型的一部分,大批量的市场很多主机厂肯定自己也会想去做,我可以从整体底盘到个别零部件给他们提供帮助。还有些特殊的车型,主机厂自己开发更不划算,一个车投几十个亿,销量可能只有千辆为单位,我们的平台能够做一些微小的改动完全适合不同应用场景、不同需求的车辆设计。

有些项目我们两年以前谈的时候,谈了一半,他们说内部的反应比较大。后面说有几个车型自己开发,成本太高,问我们有没有现成的平台,或者在标准化的平台上做些定制化的改造。

所以我们的平台的特点就是标准化平台,再为每个主机厂做定制化的改造,这样既能够达到标准化的要求、降低成本、降低时间,又能够满足每个车企不同车型的定制化的需求。

周晓莺:实际上就是团队要努力把产品做好,等“东风”过来。

杨汉兵:“东风”要等,但我对团队的要求是不只等,还要去主动和客户沟通。

周晓莺:这是改变了行业对造车这件事、架构、分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时代的大的产业背景。主机厂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更好地聚焦在提升用户体验上,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时代智能底盘优先考虑的第一是安全,第二还是安全

周晓莺:盖世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有些车企在挑战12-14个月的开发周期。这对于时代智能而言,是怎样的机会?

杨汉兵: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特别是底盘安全相关的,这是做车的底线。我们的磐石滑板底盘,在特殊场景下,特别是在高速碰撞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电动汽车燃烧和爆炸,我们想把这个情况cover掉。当前大部分的(测试)工况是正碰56(公里每小时),柱碰是没有真正的标准,基本都在30-50(公里每小时)之间,国际上有车企要求最高按50(公里每小时)柱碰来做安全标准,我们以正碰和柱碰都在120(公里每小时)为标准,保证做到整个车不燃烧、不爆炸,这个标准油车都做不到,这是很高的标准,应该说是全世界独一的。

我们在做底盘的时候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点,第一是安全,第二还是安全,然后考虑能耗。能耗是我们宁德时代的强项,我们能够把三电集成做好,把热管理拉通,通过热管理来拉通三电集成,然后把低温的衰减做到最小,这点我们是很有心得的,特别是在北方,我们的低温衰减远远小于现有市场上的一些产品。比如磷酸铁锂低温衰减基本上零下7-10度的时候大约在38%左右,甚至超过40%。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衰减只有30%左右,三元的衰减低于20%。

AI肯定会改变整个汽车生态

周晓莺:当乘用车自动驾驶真正做到L3、L4、L5级别,是不是意味着一体化底盘、滑板底盘的春天到来了?

杨汉兵:一体化智能底盘(滑板底盘)+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是汽车发展的未来趋势。但这个趋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主义。宁德时代坚持长期主义,只要趋势是对的,就会坚定不移地投入。

周晓莺:底盘智能化是很重要的,要和不同汽车的上车身衔接,现在可以做得到吗?

杨汉兵:我们有很强的智能化的团队,从一些非常知名的企业请过来的优秀的专家。中国实际上不只是电动化领先,中国的智能化也是远远领先的,我们有非常好的工程师红利。我们能够把底盘做到E/E架构,电子电气架构、软件能够做到Open Architecture,开放式的架构,接插式的服务,这才能体现我们的平台为客户创造的价值。

周晓莺:您怎么看AI带来的影响?

杨汉兵:AI肯定会改变整个汽车的生态,包括设计、制造、终端应用。我从工程的角度来看,现在实际上很多软件已经通过AI来写了,以前底盘在汽车行业是高不可攀的产品,这几年咱们中国人做的底盘也越来越好,因为各种模拟仿真的软件能够让我们的工程师很容易地通过软件、通过模拟计算仿真,很快对汽车的架构、零部件做出设计和判断。未来,底盘AI for engineering(工程人工智能),只要把提出的问题、要求和技术数据输进去,整个底盘架构设计就会放到我们的面前,软件系统也是这样。这天很快就会来。AI for engineering已经远远走在前面了。

周晓莺:无人区的研发是不是挑战更大?

杨汉兵:我们的产品看上去是在无人区研发,实际上也是有一些技术基础的,或者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的基础积累上,再做一些改进。所以产品的形态看上去是一个无人区的,但实际上它的工业基础、技术基础还是有传承的。

品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周晓莺:时代智能在宁德的大体系里面是什么样的定位?

杨汉兵:宁德时代是做电池的,并且做到了全球第一,不管是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化学体系、电池行业还没有到天花板,还有很长的路,会往前发展。现在磷酸铁锂能量密度非常高了,三元里面有很多配方,半固态、固态这条路会一直发展。作为这个行业的龙头,我们还能为这个行业做些什么?

第一,宁德时代肯定不造车,宁德时代的战略定力是非常强的。第二,宁德时代想帮助车企把车做好、做快、做安全。所以这三点就是我们当时建立时代智能的初衷。我们帮助车企把车子做安全、做快、做好,安全是在第一位的,这也是很大的开创性构想。这条路上其实人很少,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不多。但是说多也很多,因为每个车企都想这样做,所以主机厂是我们的重要客户,也是重要的互相学习的对象。

而且我们有一个模式,就所谓的“拼多多”模式。很多主机厂做一款车的开发平台,原则上只给自己用。我们建立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平台给大家用,可以为主机厂节省大笔的研发费用、测试费用,这是我们的目标。但其他主机厂一般互相是竞争对手,他们不乐意开放,就算合作的话,也会有技术壁垒。

周晓莺:不同的细分品类如果要做到最顶尖,一定是在用户心智里面能够形成非常靠谱的品牌,这可以帮车企加分。宁德时代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它代表了安全靠谱,您对一体化底盘会不会也有同样期待?

杨汉兵:我有这个期待,但是我认为品牌的建设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跟内部的同事们说,这需要我们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辛勤工作。首先把产品做好,把安全做好,把成本做好,然后才能创立起品牌来。

我认为品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客户的口碑加公司文化的积累,是要有个过程的。

周晓莺:您如何看待团队建设?

杨汉兵:团队非常重要。我们在创业初期搭建团队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团队要有共同的理念,相不相信难而正确的事;第二,有没有技术能力,现在底盘的智能化程度是相当高的,(我们)有自己的域控,有自己的低压供配电系统,底盘就是一个大的执行元件,这个软件又能够做到和上车身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要做到整体电子电气架构是开放式的,任何车企的任何E/E架构都能够很容易做到接插式的服务。

中国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我们每年有四、五百万工程师毕业,很多外国人都很羡慕的,我们在招优秀员工的时候,尤其是技术相关、管理相关人员的时候,中国的市场上有很大的挑选空间。

创业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周晓莺:做这件事需要少年的血性。从2021年底开始起步,您如何用三个词来形容这三年?

杨汉兵:第一句话,用以前有几个大佬说过的话:创业不是人干的事,有很多艰辛;第二句话,我认为是激情,激情是天生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一种荷尔蒙,我很高兴我还拥有激情;第三句话,创业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宏大的目标就像爬山一样,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创业没有捷径,都是通过无数次的努力、苦难、失败,才能够成功。

周晓莺:你会有压力很大的时候吗?

杨汉兵:创业压力是一种常态,没有压力就会躺平,也不可能成功。压力是来自市场、来自技术研发、来自内部、来自外部,需要有强大的信念,但是我相信方向是正确的,要熬过这个黑夜期间才能往前冲。创业的过程经常会发现黎明前的黑暗,但一定得熬过去。我认为现在我们这个企业已经到了早晨四点半到五点,已经有曙光了。

把中国的技术和国外的市场结合,跟中国产业链一起出海

周晓莺:时代智能如何看待海外市场的机遇?有何开拓海外市场的规划?

杨汉兵:我认为海外市场有非常好的可能性:一个是中等国家或者叫小国造车。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民族汽车品牌的梦,现在都在“小院高墙”,中国的汽车出去,他们都会起一道围墙:本地化率是多少?研发有没有投到我们国家来?能不能带动就业?实际上很多国家在汽车产业上是没有能力的,既没有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也没有供应链储备。

实际上一体化智能底盘会让造车的门槛变得很低,我们可以把中国的技术和国外的市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跟中国的整个产业链一起出海,也带动当地的研发、生产、就业,中国和国外的双赢的,又能够把我们的技术带出去、把产品带出去,还可以把我们的产业链带出去。

周晓莺:您对时代智能未来十年发展的期待是怎样的?

杨汉兵:特别是在场景化造车会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对一些国家造国民车这个市场我们会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所有的工业产品最终不是自己认可,是市场认可,成功地实现商业闭环。

周晓莺:谢谢杨总。期待时代智能在您的带领下,能够跃上更高的台阶。

fund

询价

盖世汽车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