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7-07 09:37:07
(原标题:万字思考创新药估值)
一、综述
本文是自己对创新药估值的思考,从估值方法出发,讨论了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的选择;进而阐述了影响估值的因素,比如药品适用人群、市场份额、药品定价。同时,本文创新性地对各参数进行了客观性/不确定性测量,更加有助于理解创新药公司的合理价值。整体上来看,形成了较符合逻辑的体系。本文精简后依然近万字,受限于个人能力,无法十全十美,考虑不周之处与大家进一步探讨优化。
二、估值方法
2.1 创新药行业的特点
与其他行业相比,创新药行业有两个不同。第一是专利保护期。一旦产品获批上市,在有足够优秀的临床获益的情况下,专利期内可以拥有超强的定价权,获取超额利润。但同时也意味着,专利期后的竞争力面临断崖式下跌。如果药企想持续维持这种专利保护期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投入巨额的研发,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创新。但是,创新药行业第二个不同又出现了。优秀药物的产出存在巨大的随机性。主要又几点,一是基础研究的结论,无法在人体环境中如期复现,判断成药效果必须要在人体中验证。即使是最顶级的生物医学专家,也无法在临床结果出炉前准确预知药品的好坏;二是相同靶点的分子结构优化对于成药的影响直观重要,相同靶点下不同分子结构的优化,可能决定最终真实世界的成败;此外,临床试验设计、剂量使用、剂型设计等等,都会显著影响一款药的最终成药能力。这就导致了即使药企花了巨额资金搞研发,能否产出一款有正向收益的产品,基本无法预知。
2.2 绝对估值DCF模型
可见,创新药的商业模式显著不同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的生命周期较为平滑,收入、利润率、研发等等比较容易线性外推。但是创新药行业由于专利悬崖、研发的高度不确定性原因,无法较为精准的预测收入、利润率、研发等等。如果使用绝对估值的DCF模型,需要从净利润出发,再预测折旧、资本开支、营运资本变化,才能得到每年的自由现金流。但是如前所述,创新药企业无法准确预测这些信息,特别是利润和资本开支,无法准确计算自由现金流。因此DCF估值不适用于创新药的估值。
2.3 相对估值 P/X
既然绝对估值不使用,我们来考察相对估值P/B、P/E、P/DCF、P/S。这里要遵循一个条件,就是这个估值方法要足够稳定。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一些因素的变化显著冲击估值体系,导致计算出的P/X倍数出现巨幅波动。以周期性产业为例,为什么煤炭矿产等公司的估值选用P/B而不是P/E?就是因为对于重资产投入公司,P/B更为稳定,可以形成行业共识的合理P/B倍数;而P/E受制于产业周期的变化会出现巨幅波动,无法形成一个行业共识的合理倍数。
2.3.1 P/B估值
P/B来看,创新药的公司的价值在于管线,和公司的净资产无关。我们假设一家公司因为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导致净资产持续缩水。但是功不唐捐,最终砸出了一款世界级创新药,那么未来的收入预期就会非常高。市值也会显著上涨。反映在P/B中就是“极高的估值”。反观有雄厚的净资产实力,比如账面现金及现金等家物有70亿的公司,但是管线竞争力较差,也很难有强劲的未来收入预期,无法给出较高估值。在P/B中就可能是“极低的估值”。显然,这种依靠P/B判断的估值高低无法准确反应公司价值。
2.3.2 P/E、P/DCF估值
P/E、P/DCF的内涵比较相似,都是评估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受到利润率、折旧、以及研发开支的影响。但如前所述,这些因素很难形成稳定预期。一家公司的研发可以灵活变化,根据公司具体的战略和财务能力,选择放缓或者加速研发。这就无法较为线性的预测公司的盈利和自由现金流,而这也导致了P/E、P/DCF估值的失真。
2.3.3 P/S估值
最后看P/S。一旦确定药品的定价、市场竞争格局和药品竞争能力,自然可以得出销售额。而且销售额的变化最为稳定,可以线性外推。因此P/S来估值创新药公司是一个稳定的体系。说到这里,问题变得显而易见了。创新药公司适用于P/S估值,但具体多少倍的P/S合理,是我们真正需要讨论的。而这取决于药品适用人群、市场份额、药品定价以及不确定性。
简单估值的方案往往好于复杂的,因为市场更容易根据简单的方案快速形成定价,而且简单的方案中涉及到的假设也更少,有争议的点自然会少很多。而DCF模型需要的参数众多,并且在创新药行业里更加难以精确预测。而且,参数的微调会显著影响DCF模型最终的估值。因此综合来看,P/S估值更具备实操价值。
三、商业预测模型
既然我们认为P/S估值合理,那么如何预测销售额非常重要,好的商业模型是关键。之前我在一级市场工作时,会接触到很多三方机构做的药品适用人群的测算模型。对比下来,Frost & Sullivan用到的模型最具有代表性,如下图。
这是一款小分子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市场空间预测,可以看到预测逻辑是,step1.从“患病率”计算患病总人数;step2. 疾病分型,确认靶点治疗的具体亚型的患者数;step3.计算治疗率。分别比如恶性肿瘤的治疗分一二三线,需分别计算不同线数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step4.药品市场份额。分析药品在每个线数中的竞争力,推测市场份额step5.药品年费再结合药品的市场份额,推出最终销售额。
此外,一个靶点还可能用于不同适应症。我们看到这款药还可以治疗其他类型的淋巴瘤,预测方法和滤泡性淋巴瘤一致。因此,如果这款药可以治疗a、b、c三种适应症,那么总市场空间就是,适应症a+适应症b+适应症c,每个适应症按单独按照上文step1-step5方法预测后,再加总。
step1-step3决定药品适用人群,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step4在第五章市场份额中讨论;step5在第六章药品定价中讨论。
四、药品适用人群
4.1患病率/发病率
药品适用人群是预测销售额的起点。上面这款药用“患病率”作为预测的起点,而另外一些疾病的预测起点为“发病率”。两者的差别是,患病率是存量数据,衡量一个时间点时此类病人的总数,反映疾病的现有负担,强调现有病例的存在。而发病率是一个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特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病例的频率。它反映疾病的发生强度。
实操中,对于病程长、生存周期较长的疾病,比如自身免疫疾病等慢性疾病,通常使用“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生存周期较短的疾病,比如恶性肿瘤、流感病毒等,使用“发病率”。这里不难发现,病程长的患者一般显著多于病程短的患者,病程短的疾病一般致命程度更高。因此,从药品放量的角度来说,恶性肿瘤的药品放量更快,但自身免疫疾病的放量相对更慢,但一旦上量便是长坡厚雪,市场空间更大。
需要强调的是,基于流行病学统计的结果一般要经过多重论证,而且人的基因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也不会突然有剧烈的改变。因此,大部分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是一个相对客观而且稳定的数。因此,这个其实数据相对客观。
4.2 疾病分型
患病率计算的是一种疾病的总体人数,但是一种疾病还会有不同亚型。以乳腺癌为例,辉瑞在专题报告中,将乳腺癌市场分为hr+her2-、her2+以及TNBC三阴乳腺癌3种亚型,具体如下图。不同的亚组适用于不同靶点的药物。在精准治疗的今天,亚组的确认对精确预测创新药市场至关重要。
4.3治疗率
治疗率用于衡量特定疾病在适用人群中接受规范治疗的比例。通常指 “某时间段内,某疾病患者中实际接受有效治疗的人数占总患者数的比例”,反映疾病干预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因此,即使确定了患病率/发病率以及疾病分型,也不能说分型内的所有病人100%全部接受治疗,毕竟根据地域经济水平和医疗普及程度的不同,会有很多实际存在病情但未接受系统治疗的情况。
综上,一款药的适用人群要根据患病率/发病率、疾病分型、治疗率来决定,如果药品有a、b、c三个适应症,则安上述方法重复计算a、b、c三个适应症的适用人群,再加总的到总适用人数。
五、市场份额
了解一款药的目标人群后,我们需要预测药品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大小取决于5个方面。一是靶点竞争力,二是同靶点内药品的真实世界疗效;三是药物使用顺序与专家共识;四是商业化开发能力;五是医保及其他可及性政策。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产品的市场份额,决定每年销售额的增长情况。
5.1 靶点竞争力
靶点竞争力指的是该靶点的所有药物,在适用人群中相对于其他靶点药品的竞争能力。以尿路上皮癌三线治疗为例,目前推荐方案中,ADC不仅仅有her2靶点的RC48维迪西妥单抗,还有Nectin-4靶点的Padcev。除了ADC药物,推荐药物中还有IO疗法的PD-1、PD-L1,以及传统的化疗药物。因此,需要综合考量不同靶点在同一目标人群中的竞争力。
当然,目前这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不是非此即彼的,联合用药的临床获益优势越来越明显。比如ADC+IO的联合疗法在越来越多的适应症中取得了显著优势。RC48维迪西妥单抗联合PD1治疗尿路上皮癌,已经在国内刷新了各项数据,客观缓解率(ORR)达73.2%,中位总生存期(OS)达33.1个月,是迄今为止该领域的最佳数据,未来必然作为行业金标准。
5.2 药品真实世界疗效
同一靶点的分子在真实世界里的效果也会有显著差别。其中,分子设计的不同会在源头上拉开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差距。这里以钻探者财经@钻探者财经 研究的荣昌生物泰它西普分子设计为例。
房健民博士在对TACI-Fc融合蛋白的设计上,吸取了Atacicept血清IgG水平下降过多的教训,最终在分子设计上比Atacicept更胜一筹。Atacicept在TACI胞外区截断设计中,选取了天然TACI全长118个氨基酸中的第30-110位氨基酸,缺失区域为N端1-29位及C端111-118位,由于APRIL结合依赖N端结构域,导致对APRIL的亲和力显著降低,对BAFF保留结合力。
而泰它西普在TACI结构域的设计中,包含了13-118位氨基酸,保留了更完整的N端和C端结构,因此同时高亲和力结合BAFF(BLys)和APRIL,泰它西普对APRIL的中和能力是Atacicept的5-10倍,对BAFF(BLys)的中和能力与Atacicept相近,但稳定性更强。
APRIL的作用是促进浆细胞分化及抗体分泌,BAFF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发育,TACI通过抢夺式结合APRIL及BAFF,阻断B细胞发育及浆细胞分化通路。
由于Atacicept对APRIL亲和力不足,为保证疗效,需更高剂量阻断B细胞通路,但又对BAFF的亲和力较强,导致对B细胞发育阻断过度,最终引发IgG骤降(>40%);而泰它西普在剂量选择上,平衡疗效和安全性,保证疗效深度的同时,IgG抗体水平维持在正常值下限以上,保证了正常免疫功能
除分子设计外,用药剂量、给药周期、剂型设计等,都会显著影响到药品在人体以及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并且,生物大分子药海量的专利丛林,进一步限制了同靶点潜在进入者的成药能力。
5.3药物使用顺序与专家共识
真实世界中,专家会根据疾病进展、临床实践、药品发展的实际情况等,制定药物使用的顺序。恶性肿瘤一般分为一二三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综合诊治中心,对于肿瘤治疗的分线如下。
一线治疗指针对晚期或复发转移以后的首轮全身治疗,这时的治疗方案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也称为基本治疗或疗法。一线治疗的目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控制肿瘤,多采用疗效确切、循证证据充分的“金标准”方案。
二线治疗指的是在一线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肿瘤进展,且对一线治疗方案耐药,需要更换抗癌机理不同的方案。和一线相比,二线治疗方案或疗效劣于一线,或副作用偏大,或价格偏高。以小细胞肺癌为例:一线EP方案治疗失败后,二线推荐的治疗方案是拓扑替康,这也是经典的二线推荐。
三线治疗指的是二线治疗失败后,再次换用其它方案的治疗。一般到三线时,可选择的药物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就越来越少了。多为单药治疗、新型靶向药(如 ADC 药物)、免疫单药或参加临床试验。高度个体化,需优先评估患者体力状态(ECOG 评分)和治疗获益风险比。
临床上,专家会根据证据的不同级别形成专家共识,推荐高级别临床试验支持的1类证据,兼顾低级别证据或专家观点的2A 类证据。进而确认用药推荐指南,如美国 NCCN 指南、欧洲 ESMO 指南、中国 CSCO 指南等。
一般来说,创新药的因为缺少真实世界数据,基于安全性得考量,一般从三线治疗开始商业化。一旦创新药的使用线数被专家共识提到前线,那么使用的人群会显著增加,极大有助于药物的放量。上图中辉瑞的治疗her2+乳腺癌的布局中,也把维迪西妥单抗DV的临床开发试验,从3线覆盖到2线。
5.4商业化能力
即使完全相同的一款的药,在不同玩家的手中商业化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成果,这就是商业化能力的差异。biotech的商业化推广能力必然不同于MNC,一国本土的商业化公司一般也强于外来进入者。所以,考虑企业商业化渠道的能力也是推测销售额的重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内的biotech公司要BD给海外机构,或者成立Newco合作商业化。
以pd1为例,2024 年全球销售总额约为525亿美元,前5大药品及公司排名如下图,全部为MNC机构,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商业化开发能力对于产品销售额的影响。
5.5 医保及其他可及性政策
一款创新药纳入医保可以提升患者支付能力。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无法媲美发达国家水平时,药物纳入医保,会显著改善患者的支付能力。在浙江,纳入医保的创新药可以享受75%的报销比例,极大缓解了用药负担,显著影响创新药的放量。
其他可及性政策,比如药品的进院能力同样影响药品的放量。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患者对于医院的药品信任度更高,而且一般来说,为避免安全事件发生,医院的注射室只允许注射本院药房购买的药品。因此,是否进院是药品与患者可及性的重要一环。
6月30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6条具体举措,标志着我国创新药发展进入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随着商保的加入,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药对目标患者的覆盖范围。
六、药品价格
塔夫茨大学生物实践教授Frank David在The Pharmagellan Guide to Biotech Forecasting and Valuation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药品的定价。主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药品在首个国家上市时的起始价格;二是药品在不同国家上市的价格;三是药品价格随时间的变化。
6.1首个国家的起始价格
药品在首个国家上市时的起始价格不需要投资人自己推算,这里主要说下定价逻辑。药品的使用年费是定价的基石,通常会参考同病种的其他药品的年费,结合自身产品的临床获益优势,以及研发、生产、商业化推广等方面的成本和优势,来决定最终的产品定价策略。比如,Keytruda 刚上市时15万美元/年的定价是综合成本回收、临床价值与长期收益的后的结果。短期依赖专利保护和先发优势定高价,快速覆盖超 120 亿美元研发投入;长期通过适应症扩展、医保覆盖和全球化布局持续放大盈利能力。
对于还处于临床阶段甚至更早期的,而且是FIC的创新药,一般很难预测最终上市后的价格。所以,对于未上市的FIC药品,在商业化前的销售预测都会五花八门,而且难以证伪。这种情况下再描绘出一个宏大产品商业化逻辑,很容易会产生无比巨大的泡沫。
6.2在不同国家的上市价格
如果创新药已经在一个国家上市,那么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对于药品定价的历史差异,推算出在目标国上市的价格。下图就反应了不同上市国家的药品价格差异系数,可以看出,美国的药品定价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创新药一定要到美国市场的核心原因,因为最强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是一款创新药成为重磅炸弹的关键。
6.3药品价格随时间的变化
上市后随着时间的价格变化需要结合上市国家单独分析。比如在中国,由于医保谈判的要求,基本会形成一定规律的降价趋势。但在美国,由于对创新药的保护更加友好,上市后不仅不会降价,反而每年会形成等同于通货膨胀水平的药价涨幅。
七、产品销售曲线
药品上市后,会经历市场导入期、高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如果产品药效显著,且公司商业化能力优秀。那么可以快速跨越市场导入期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会显著影响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进而影响创新药公司的估值。反应在具体数据中,就是销售额增速。
Frank David统计了过往药品从上市到销售峰值的爬坡周期,到达销售峰值的中位数时间为6年。
真实世界情况来看,不同类型药物的爬坡曲线具有显著差异。小分子化药研发周期较短,专利丛林的保护能力差,且监管对专利期的保护力度没有生物大分子药物强。并且,研发生产上后来者更容易仿制,因此小分子化药爬坡曲线呈现快升快降的特点。辉瑞的新冠口服药 Paxlovid,2021 年上市后因疫情需求爆发,2022 年销售额达 189 亿美元,但 2023 年疫情缓解后销售额降至 56 亿美元。
单抗、双抗、ADC 等生物药研发周期长,生物类似药研发难度高,比如泰它西普的目前基本没有进入临床试验的生物类似药。再叠加生物药可拓展的适应症更多,爬坡曲线更平缓但峰值更高,衰退期更慢。K药自2014年上市以来,不断拓展非小细胞肺癌、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等等,至今依然处于销量爬坡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极为强劲。
产品销售曲线从历史统计的角度,描述了药品的放量情况,有助于我们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判断销售额增速。同时,通过分析药品适用人群、市场份额、药品定价,我们也可以自下而上的推断出药品销售的放量情况,也可以得到销售额增速。两者相互印证,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的判断销售额的变化。
八、数据的客观性/不确定性
需要注意,这些数据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有显著差别。尤其对于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预测时特别依赖主观推测的数据而言,“口胡”的可能性极大,也是不同投资人对于药品看法争论的焦点。因此,为了避免管中窥豹,提高对创新药估值的合理性,我们有必要逐一测量各参数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我会用不确定性低、不确定性中等、不确定性较强、不确定性强,来衡量各参数的客观性。
8.1 药品适用人群
药品适用人群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因此相对客观。但具体来看,患病率/发病率、疾病分型这两个参数比较客观,不确定性最低,但是治疗率/药物使用顺序因为到经济差异和医疗普及情况,以及专家共识和真实世界中临床医生的接受程度,预测相对主观,不确定性中等。
8.2 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中,靶点竞争力、真实世界疗效相对客观,不确定性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但是对于还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品,很难获得真实世界下的效果。最典型的是恶性肿瘤药物,2期临床可以选用ORR作为试验终点,但3期临床使用OS为终点的话,结果可能就会miss。尤其是近年来FDA提高监管门槛,要求OS为临床3期的主要终点。
商业化开发能力,总体上看MNC的销售能力显著强于biotech,但团队执行力的差异、对于不同管线的商业化优势的差异显著,不确定性较强。同时,若产品进入医保或可及性强,将显著提高商业化开发的确定性。
8.3 药品定价
药品定价,对于未上市的药品的定价预测高度不确定,“口胡”的可能性极大,不确定性强。而上市后的药品则客观很多,随时间的价格变化也相对容易预测,推广到其他国家后的价格系数也有历史数据可循,不确定性低。
九、合理估值
至此,我们确定了P/S是创新药适用的估值方法,分析了药品适用人群、竞争格局、药品定价以及不确定性这些重要信息。但是,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目标是预测合理的公司市值P,那么需要确定两个最终数据,一是销售额S,二是P/S倍数。
9.1 销售额S
药品适用人群、竞争格局、药品定价以及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产品销售额的预测,我们尝试把这些信息汇总成一个简化的计算公式。
S(销售额)= Available Patients(药品适用人数)× Market Share(市场份额)× Annual Fee(药品年费)。而且,在确定这3个重要参数时,要考虑到Uncertain Rate(不确定性),尽量做到客观分析,得出相对理性的数值。
注意,这只是一个适应症下的销售额,如果产品涉及多个适应症,我们还需要根据另一个适应症的情况再计算一遍,从而加总得到销售额的预测。
9.2 合理的P/S倍数
对于P/S倍数,一般有两种考量。一是从当年或者下一年的销售额出发,推测P/S倍数,一般称为静态/动态P/S;二是从产品最终的销售峰值出发,推测峰值销售为基础的P/S倍数。
9.2.1 静态/动态P/S
合理的P/S不应该是一个确定的数值,比如15倍P/S合理,而35倍P/S不合理,需要考量药品的增长速率,和未来的放量潜力。你不能要求yoy为5%的药企和yoy为50%的药企的合理P/S一致。那么不同增速情况下,多少倍的P/S才是合理的,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既然涉及到增速,而且又是相对估值,那么我们用PE/g为中介来推断合理的P/S。假设PE/g为1 的情况下是估值是合理的,在50%的增速情况下,PE应该为50。同时我们假设生物医药公司稳定盈利后的净利率为30%。那么50倍PE对应的P/S约为15。同理在100%的增速下,PE应该为100,对应的P/S约为30。
9.2.2 销售峰值P/S
峰值销售额考虑,假设公司成熟后合理PE为12倍,净利率降低为25%,那么P/S则为3,如果随着宏观环境的宽松和行业的向好,合理PE变为16倍,则P/S为4。
十、总结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一种合理的创新药估值方式。从估值方法选择到具体参数的讨论。形成了以P/S为基础的相对估值体系,并探讨了不同参数的客观程度。对于整体框架,我认为要做到两个尽可能。估值方法尽可能做到的客观,数值预测尽可能避免非理性。
诚然我希望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但不难发现,从静态/动态角度分析P/S,还是销售峰值角度分析P/S,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比如30%的净利率,50%的市场增速,而这些又是我们上文中讨论的重点,药品定价和真实世界疗效会影响净利率,商业化能力会影响产品销售增速。因此,本文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创新药估值的思考方式。
抛弃情绪,合理看待公司价值是我们的目标。希望各位理性探讨,本文也将持续优化,一起变得更强!$荣昌生物(09995)$ $荣昌生物(SH688331)$ $荣昌生物(SH688331)$ #估值# #创新药#
雪球
2025-07-08
雪球
2025-07-08
雪球
2025-07-08
雪球
2025-07-08
雪球
2025-07-08
雪球
2025-07-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