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估值之家
2025-05-20 13:10:18
(原标题:唱响A股好公司系列中国中车:双赛道布局长期业绩有望实现成长)
编者按:为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号召,估值之家精心策划推出“唱响A股好公司系列”文章,本文系本系列中的第四十三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和重要的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的经济发展孕育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A股市场的好公司,呈现出业绩增长稳定、经营性现金流稳定、盈利能力(ROE)强悍且稳定、股东分红回报稳定、管理层锐意进取等优秀特征。
但我们需要提醒的是,本系列文章推出的好公司与股价表现无关,股价表现更与宏观变量、行业预期、市场风险偏好等不确定性因素高度相关,因此本系列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天,估值之家给大家带来的是全球轨交装备龙头——中国中车。它是2015年中国南车、中国北车重组设立的,重组后的中国中车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或“公司”)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成立前分别为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中国南车于2007年成立,2008年8月登录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中国北车于2008年成立,2009年12月登录上交所,2014年5月登录香港联交所。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于2015年6月1日注册成立中国中车,并于2015年6月8日在沪港两地上市交易,股票代码沿用中国南车的601766(A股)、1766(H股)。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中车第一大股东为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0.83%,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间接持股比例为50.83%。
中国中车的主营业务是铁路装备业务、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新产业业务、现代服务业务、国际业务。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动车组、机车、客车、货车、城市轨道车辆、机电、新兴产业。
根据中国中车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按产品分类:铁路装备销售收入1,104.61亿元,收入占比44.82%;新产业销售收入863.75亿元,收入占比35.05%;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销售收入454.40亿元,收入占比18.44%;现代服务收入41.81亿元,收入占比1.70%。
按地区划分,公司产品国内收入占比88.50%,国内收入占比11.50%,公司的收入主要还是在国内。
一、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赛道长期向好,公司业绩虽有波动,但整体较为稳定,体现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轨道交通:在国内,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已然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领域。2024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 亿元,同比增长11.3%,创下历史投资新高。步入2025年,一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2 亿元,同比增长5.2%,再度刷新同期历史记录。这一强劲的投资态势,有力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蓬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同样发展迅猛,众多城市积极规划并推进地铁、轻轨、市域快轨等项目建设。
在客运方面,出行需求的稳步增长促使铁路客运量不断攀升。2025年国铁集团既定目标为全年旅客发送量达42.8 亿人次,同比增长4.9%。而一季度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便已达10.7 亿人,同比增长5.9%。与此同时,货运领域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铁集团计划2025 年货物发送量达40.3 亿吨,同比增长1.1%,一季度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12.53 亿吨,同比增长1%,货运表现优于去年同期。
国际市场上,轨道交通建设热潮正席卷全球。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为缓解交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纷纷加大对轨道交通的投资力度。发达国家也在推进既有线路的升级改造与新线路建设。国际铁路联盟预测,未来十年全球轨道交通市场规模将以超过5% 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清洁能源: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继提出,新能源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扩张态势。以风电市场为例,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2000GW,未来数年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国内市场同样发展强劲,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76.27GW,同比增长111.2%,累计装机容量已突破400GW。随着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新能源转型政策的全面落地,以及国家铁路集团印发的《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方案》的实施,新能源机车业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些年,中国中车致力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两个赛道,并围绕这两个赛道,形成整车(机)和核心系统、零部件的集群式发展。那么,中国中车在各类业务上有着怎样的业绩表现呢?
铁路装备业务:主要指动车组(含城际动车组)和客车业务、机车业务、货车业务和轨道工程机械业务。其中:(1)动车组主要包括时速200 公里及以下、时速200 公里-250公里、时速300 公里-350公里及以上各类电动车组,内燃动车组;(2)客车业务主要包括时速120-160公里座车、卧车、餐车、行李车、发电车、特种车、高原车及双层铁路客车等,主要用于干线铁路客运服务;(3)机车业务主要包括最大牵引功率达28800KW、最高时速达200公里的各类直流传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作为牵引动力主要用于干线铁路客运和货运服务;(4)货车业务主要包括各类铁路敞车、棚车、平车、罐车、漏斗车及其他特种货物运输货车,用于干线铁路或工矿企业货物运输。
从2016年到2024年,公司铁路装备业务收入从1,068.97亿元增长3%至1,104.61亿元,CAGR为0.41%,整体来说增长幅度较小。除了2020-2022年三年因特殊情况导致铁路装备营业收入和毛利占比有所下降,其余年份整体表现较好。尤其是2025Q1营业收入增幅达到93.63%,收入占比也达到了2019年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动车组、货车等产品的交付增加。
铁路装备业务目前仍然是公司的第一大业务,最新一期2025Q1收入占比超过50%。该项业务多年来毛利率也是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详见下表、图。
单位:亿元
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主要指城市轨道车辆、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城市交通工程总包,其中城市轨道车辆主要包括地铁车辆、轻轨车辆、市域(通勤)车辆、单轨车、磁浮车及有轨电车、电子导向胶轮车、自导向胶轮车等,主要用于城市内和市郊通勤客运服务。
2016年到2024年,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收入从271.41亿元增长67%至454.40亿元,CAGR为6.65%,高于铁路装备。从2023年和2024年收入下降可以看出为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短期内城轨投资需求是有所下降的,但长期需求仍在。2025年Q1就表现出了近30%的增长。中国中车在需求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依然能保持其毛利率稳定,详见下表、图。
单位:亿元
新产业业务:主要指机电业务、新兴产业业务。其中机电业务主要包括牵引电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柴油机、制动系统、冷却与换热系统、列车运控系统、旅客信息系统、供电系统、齿轮传动装置等,与公司整机产品配套,部分产品以部件的方式独立向第三方客户提供。新兴产业主要包括风电整机及零部件(风力发电机、叶片、齿轮箱、塔筒、变流器、风电弹性支撑、风电超级电容等)、新材料(减振降噪材料、轻量化材料、膜材料、 芳纶等),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光伏、储能、氢能、环保、工业数字、重型机械、船舶海工等多产业整机、部件、零件产品。
从2016年到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49%,CAGR为5.11%,该业务这些年的整体表现是稳中有升。从营业收入和收入、毛利占比来看,新产业业务目前是中国中车的第二大业务,超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它的毛利率是有所下降的。详见下表、图。
单位:亿元
现代服务业务:主要包括金融类业务、物流、贸易类业务和其他业务。该项业务收入和毛利占比均较低,收入的变动幅度也较大,近几年均有所下降,不是中国中车的核心业务。值得一提的是该业务虽然收入下降,但是毛利率却呈现出增长趋势。详见下表、图。
单位:亿元
综上不难看出,中国中车这些年各项业务虽然有所波动,但其核心业务的业绩表现依然是非常稳定,抗风险能力很强。估值之家认为,一方面这与中国中车的双赛道和全球布局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这也与中国中车的创新驱动科技能力息息相关。多年来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均高于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占比有下降趋势,但研发投入占比却保持稳中有升。中国高铁技术能够在国际中树立标杆,中国中车功不可没!
二、盈利能力优秀且稳定,营运能力强、经营现金流表现好,综合业务稳定性高于成长性,资金充裕、债务风险低,分红较为合理
盈利能力方面:从2016年到2024年,中国中车的ROE(加权)在6.71%~11.21%间。公司近三年的ROE分别为7.35%、7.41%和7.51%。从2016年到2025年Q1,中国中车的销售毛利率在20.57%~23.42%,近三年一期毛利率分别为21.22%、22.27%、21.38%和23.42%。公司的盈利能力综合来看优秀且稳定。
中国中车的销售净利率在5.50%~7.50%,近三年一期销售净利率分别为6.44%、6.22%、6.36%和7.50%。
成长性方面:从2016年到2024年,中国中车的营业收入从2,297.22亿元增长7.28%至2,464.57亿元,CAGR为0.88%,成长性不足,稳定性有余。这些年,营业收入整体波动较小。2024年涨幅最大(+5.21%),2018年涨幅最小(+3.82%),2017年降幅最大(-8.14%),2020年降幅最小(-0.59%)。
归母净利润从112.96亿元增长9.67%至123.88亿元,2016-2024年间的CAGR为1.16%,整体较为稳定,波动较小。其中,2022年涨幅最大(+13.11%),2023年涨幅最小(+0.50%),2021年降幅最大(-9.08%),2020年降幅最小(-3.93%)。
2025年Q1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51.23%和202.79%,主要得益于动车组和货车、城轨地铁车辆、期清洁能源装备业务的增加。
2016年到2025年Q1,资产总额从3,383.11亿元增长56.07%至5,280.09亿元;归母净资产从1,048.57亿元增长63.51%至1,714.56亿元。
单位:亿元
营运能力方面:从2016年到2025年Q1,中国中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97.40~204.31天,近三年一期分别为130.78天、149.59天、158.16天和204.31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173.24 ~402.32天,近三年一期分别为259.37天、281.71天、293.52天和402.32天。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长于应收账款,可以看出公司在供应商面前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存货周转天数在112.97~210.97天,近三年一期分别为127.66天、128.48天、135.44天和210.97天,2025年Q1存货周转天数变长是因为随着订单和业务量的增长带动存货规模上升。近三年一期净营业周期天数在-3.63 ~ 12.96天。以上可以看出公司的营运能力较强。
近三年一期,公司净利润现金含量分别为205.55%、125.70 %、218.99%和-164.90%,近3年的经营现金流表现均较好,2025年Q1为负数系因为随着订单和业务的增长一季度应收款回款周期变长,回款金额、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相对减少,以及为订单做准备存货购买支出增多等所致。
偿债能力:从2016年到2025年Q1,中国中车的资产负债率在56.80%~63.41%,近三年一期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6.80%、58.35%、59.01%和59.66%。近三年一期流动比率在1.23~1.28,速动比率在0.82~0.92,流动比率大于1,速动比率小于1,这与公司的业务特性相符。公司的业务涵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这些业务特性决定了存货规模较大。
截至2025年Q1,公司账面货币资金579.57亿元,短期借款81.64亿元,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53.72亿元,长期借款58.16亿元,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8.44亿元,公司资金充足,债务风险低。
股利支付率:公司2016年~2024年的股利支付率为36.50%~53.38%,相对来说稳中有升,这几年的分红比例均维持在50%左右,既考虑了订单备货和研发、运营等的资金储备,又与投资者们共享了优秀的经营成果。
三、机构预测未来三年业绩增长会略高于过去两年,PE估值指标显示现处于低估值水平
根据机构一致性预测,2025~202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45.25亿元、2795.78亿元和2955.8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6亿元、145.04亿元和156.05亿元,PE分别为15.52、14.4和13.39。机构预测其未来三年的业绩增长表现会略高于2023年和2024年。
结合历史数据,中国中车PE(TTM)最大值为160.15,最小值为12.31,PEG(历史)最大值为43.33,最小值为-7.78。截至2025年5月16日收盘,中国中车总市值为1968亿元,PE(TTM)为14.48,分位数为8.56%,PEG(预测)为1.79,分位数为81.24%。
中国中车市值最高时为2015年6月8日,总市值为7966亿元,现市值距离最高值降幅为75%。中国中车2024年的市值增长58%,2025年市值减少11%。可见,中国中车合并时便是其市值最高的时候。
中国中车致力于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赛道,这两个赛道与国内外经济、地缘政治形势相关,短期来看,会有业绩增长压力,但长期这两个赛道向好的趋势不变。中国中车作为这两个赛道的头部优秀企业,自身实力强大,抵御风险能力强,长期看是有望突破“稳定”实现“成长”的!
投资时报
2025-05-20
估值之家
2025-05-20
电鳗快报
2025-05-20
估值之家
2025-05-19
估值之家
2025-05-19
电鳗快报
2025-05-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