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 “德方主导” 到 “本土决策”,一汽-大众吴迎凯谈合资转型:我们新能源布局慢了!

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04-27 18:45:58

(原标题:从 “德方主导” 到 “本土决策”,一汽-大众吴迎凯谈合资转型:我们新能源布局慢了!)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昱

在车展这一汽车行业的“年度考场”,智能技术与生态场景重构重塑行业价值坐标,会跳舞的智能汽车、会打招呼的机器人、可识别方言的智能座舱依旧是展会焦点。

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发布了全球首款CMP平台的概念车、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ID. AURA以及全新揽境等多款主力车型;奥迪品牌携奥迪Q5L、A5L、A6L e-tron、Q6L e-tron和Q6L Sportback e-tron五款新车亮相,新车基于PPC豪华燃油平台和PPE豪华纯电平台打造,两平台均可覆盖多种能源形式的B级到D级产品。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车展期间,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迎凯接受了时代周报等媒体的采访,谈及大众品牌在华战略与新竞争格局下的应对思路。

在吴迎凯看来,本土化依旧是大众要在中国坚定推进的事,是大众在新能源时代更好适应中国竞争节奏的关键。

他对媒体讲了两个故事,一是此前管理团队到德国后发现,ID.7车型在德国供不应求,但在中国本土却遇到了极大的销售压力,这让管理层意识到跨国车企需要了解、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和竞争规则;另一则是,在他们刚刚决策车型造型的过程中,突破了以往由大众狼堡设计团队单独提供提案的模式,改为由狼堡设计团队与中方设计团队同步提交设计方案并参与决策,最终中方的造型提案毫无悬念地被采纳。

“当下不光是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头部合资品牌都在积极地转型,并积极地开发相关的商品,所以对此我还是抱有非常乐观的心态去看(新能源时代的)这个竞争。”

巩固燃油车基本盘,在新能源市场找机遇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年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新车总销量的比重达到40.9%,较去年提高9.3个百分点。

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华市占率不断提升,但燃油车并未退出中央舞台,而是通过设计焕新、技术迭代等方式不断巩固基本盘。

吴迎凯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当前汽车市场呈现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并行发展的格局,但客观而言,燃油车整体市场规模下滑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不过现阶段来看,消费者对安全、用车成本和用车体验的关注点都在发生变化。燃油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仍将长期存在,且年销量规模有望持续保持在千万辆级别。

在他看来,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在燃油车领域仍占据头部位置,这是品牌“最大的机会”,因此品牌也会奋力抢夺更多市场份额。而在新能源领域,ID.系列车型仍是大众的市场主力,从2026年开始九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陆续上市以后,会为市场带来新的产品体验。

据悉,九款新能源产品中涵盖五款纯电产品、两款插电混动产品及两款增程式混动产品,每一款都是针对中国用户需求的“定制之作”。除这九款车外,还有一款燃油车也将与市场见面。

近年来,合资车企因电动化转型迟缓而受质疑,这已是行业老生常谈,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调转。今年一季度,尽管一汽-大众在华零售销量出现了7.7%的同比下滑,但基本盘仍在,期内零售销量达到26.48万辆,仅次于比亚迪和吉利。但在新能源零售销量榜单上,却没有见到一汽-大众的身影。

作为合资品牌的掌舵人,吴迎凯并不避讳这个话题。“这个市场地位我认为从竞争结局来说就是结构变化导致的,客观来说就是在新能源领域我们慢了,导致我们的总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不会在这个事情上过多地背负压力,只要把这个题解了就OK了。因为燃油车我们还是很坚挺的,燃油车我们还是会坚守,但是不会因此固步自封、狂妄自大。”

尽管机械操控与性能崇拜已不能满足被智能汽车刷新认知后、追求场景化共情体验的新一代汽车消费者,但消费者对于车辆安全、低使用成本的需求并未改变。一汽-大众选择将燃油车的隐性价值转化为显性服务承诺,推出“双终身质保”服务(终身免费保养、终身质保),将产品理念落地为可感知的用户关怀。

“合资车也是中国车”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3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达到63%,较去年同期增长7.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

3月单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62.7%。对比来看,月内德系合资品牌零售份额约为17%,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约为12.2%,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美系品牌零售份额约为6.8%,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有媒体提出,相较于丰田在华推进机制与人才体系的本土化建设,大众依托合资模式的转型策略更显“激进”,但与中国自主品牌相比仍显节奏滞后。

吴迎凯则表示,目前,大众正在由“全球协同”向“本土主导”迈进。一汽-大众将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及商品研发,承担更多的开发责任,其在商品定义、开发节奏与用户场景塑造方面的主导作用也将持续提升。

技术本土化只是大众推进在华本土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大众很早就在中国成立了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公司,研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也是基于本土化技术,这一举措的有效性也已得到证明。

而从合资模式来看,此前产品引入本质上由德方主导,中方参与度较低,这是合资公司的常见模式。但随着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新合资模式将推动研发本土化转型——需由更了解中国用户与市场的主体主导决策,这也是在华本土化的核心体现。

依托燃油车时代积累的体系化能力和市场洞察力,吴迎凯充满信心地表示,一汽-大众能很快将优势应用到产品、服务、体验方面,从而去适应中国未来的竞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随着3月十款车签订完以后(3月一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我们对于未来很有信心的根源,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孵化的很多的很前沿、很适合中国市场的东西在落地,跟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变化。”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