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刊财经
2025-04-17 12:44:06
(原标题:总经理刘翔离任!光大保德信基金市场化转型蝴蝶效应初显)
总经理刘翔的离任本质上揭示了中小基金公司在行业变革期的生存困境——当外部红利消失时,缺乏内生性投研能力与市场化机制的管理层,必然成为组织转型的牺牲品。
2025年4月16日,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保德信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称,公司总经理刘翔因“个人原因”,已于4月15日卸任相关职务,其工作由副总经理、首席运营总监兼首席信息官贺敬哲代为履行。至此,这位公募老将长达四年十个月的任期正式落下帷幕。
数据来源:光大保德信基金官网
公告内容显示,此次代任总经理职务的贺敬哲,其职业生涯深深扎根于光大保德信基金的母公司光大证券。在光大证券任职期间,贺敬哲历任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信用业务管理总部副总经理,以及资产托管部总经理等重要岗位。2021年2月,贺敬哲加盟光大保德信基金,开启了在基金领域的全新征程。
值得关注的是,光大保德信基金此次高管更迭与母公司光大证券近期的董事会调整形成联动。2025年2月19日,光大证券原董事谢松率先卸任;3月7日,光大证券董事会再次收到来自董事王云的辞职报告,其职位预计由第二大股东中国光大控股提名的潘剑云接任,相关候选人资格尚待法定程序确认。
这一系列人事变动绝非孤立事件。它清晰彰显出股东层面正稳步推进治理结构的系统性优化,有望推动集团整体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
无独有偶,在此次总经理职务变更的六天前,光大保德信基金迎来了拥有监管工作履历的新任督察长亓磊。亓磊早年曾任上海证监局主任科员,后在市场化机构深耕多年,历任富国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人,中银国际证券内控与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风险合规管理板块负责人、合规总监兼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合规负责人等职。
注:以上人物系光大保德信基金督察长亓磊
近日,亓磊在接受中国证券报的采访中提到,光大保德信基金将“持续推进旗下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和优化基金经理业绩考核”。预计公司在顺应行业降费趋势的同时,会将长期投资业绩、合规风控评价等多个维度纳入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投研内控管理。
固收业务叫好不叫座,权益条线折戟人才散
刘翔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会计专业,出国留学后获得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应用金融学硕士学位。其职业生涯起步于深圳发展银行,曾任职公司香港代表处代表,后跳槽至招商银行总行工作。
注:以上人物系光大保德信基金原总经理刘翔
2004年5月,刘翔投身基金行业,加入鹏华基金。在鹏华基金的12年间,他从市场发展部渠道主管起步,一路晋升至市场发展部总经理。此后,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期间,刘翔在前海开源基金任职,先后担任合伙人、执行委员会委员、首席市场官、执行委员会联席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2020年6月,刘翔加盟光大保德信基金,并于次月升任总经理。这一人事变动引发了行业内颇具关注度的人才流动潮,其在前海开源基金的旧部团队相继追随加入。前海开源基金原市场部总监、监事卢超铭于2020年9月17日从前海开源基金离职,次月12日即入职光大保德信基金,出任总经理助理一职,负责市场体系的战略拓展。曾供职于光大保德信基金的知名基金经理陶曙斌,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成长期与业绩高光阶段同样是在前海开源基金。
然而,伴随人事调整而来的业务提振效应并未持续显现。自2020年四季度末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068.46亿元的历史峰值后,光大保德信基金的规模增长陷入瓶颈。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6日,公司的基金管理规模为759.87亿元,相较于2020年四季度末下滑近30%。
图:光大保德信基金在管基金数量及管理规模
数据来源:wind
从产品结构来看,由于刘翔上任以来迅速推行“固收+”战略,债券型基金在光大保德信基金的整体产品版图中,规模占比始终稳固维持在60%以上。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光大保德信基金近一年、近十年的固收投资绝对收益业绩均排名行业第一,彰显出其深厚的投研实力。另据银河证券数据,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旗下多达14只产品近一年收益率在同类产品中跻身前10%行列,另有8只产品更是强势闯入同类收益率前十的第一梯队,投资回报表现十分突出。
尽管手握这般扎实亮眼的业绩,光大保德信基金的固收条线近些年却意外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困局。Wind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公司的债券型基金管理规模绝大部分时间徘徊在400到600亿元之间,与出色的业绩形成鲜明反差。
图:光大保德信基金债券型基金数量及管理规模
数据来源:wind
与此同时,光大保德信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尝试布局特色主题产品,试图突破固收业务单一依赖的格局。但受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同类产品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相关产品的市场反响平淡,未能有效打开增长空间。截至2025年4月16日,公司旗下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28.72亿元、61.75亿元,两者合计仅占公司管理总规模的12%。
图:光大保德信基金股票型基金数量及管理规模
数据来源:wind
图:光大保德信基金混合型基金数量及管理规模
数据来源:wind
“良才难觅同途伴”,自2020年起,光大保德信基金在权益领域便深陷人才流失的泥沼。2020年上半年,素有“国内晋升最快的基金经理”之称的何奇毅然离职。在其管理“光大中国制造2025”的4年多时间里,曾斩获累计涨幅53.14%、年化回报10.41%的成绩。同年11月,基金经理董伟炜告别光大保德信基金。如今,二者皆投身西部利得基金麾下。
2021年7月,光大保德信基金权益部投资总监戴奇雷同样选择离开。次年9月,基金经理魏晓雪“清仓式”卸任在管基金产品。这些业内名将的相继离去,无疑成为近年来公司权益业务板块发展低迷的一大关键症结。这一现象也清晰地暴露出,刘翔“空降”至光大保德信基金后在管理层面存在短板,其未能借助薪资福利调整、激励机制优化等有效手段,稳固公司原有的投研团队,致使优秀人才不断流失。
从股东依赖到市场化的艰难转身
光大保德信基金由中国光大集团控股的光大证券和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旗下的保德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创建,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6亿元,两家股东分别持有55%和45%的股份。
身为合资公募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原本坐拥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光大证券作为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公司之一,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光大集团的核心金融服务平台,具备深厚的本土资源与广泛的业务网络。外方股东保德信投资管理公司多年积累的风险管理文化、经验和技术,则能够被引入到光大保德信基金的日常运营中。
作为国内最早组建量化投资平台的公募之一,早在2004年,光大保德信基金便以先锋之姿推出业内首只量化特征显著的公募产品——光大量化核心基金。此后二十多年来,光大保德信基金在量化领域深耕细作,持续扩充与完善因子库,构建起科学完备的风控机制。
然而,近些年随着管理规模增长陷入僵局,特别是权益业务的萎靡不振,光大保德信基金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公司净利润仅在2021年出现了些许增长,但好景不长,随后便开启了连续三年的下滑态势。其中,2024年净利润下降幅度尤为显著,高达47%,这无疑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图:光大保德信基金2020年以来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状况
数据来源:wind,新刊财经整理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光大保德信基金各年度支付的证券交易总佣金依次为12688.43万元、10546.95万元、6987.76万元、8361.1万元及6011.58万元。总体来看,随着基金管理规模的逐步缩减,总佣金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态势,二者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在支付给母公司光大证券的分仓佣金方面,各年度数据分别为2742.74万元、2576.44万元、1795.29万元、2185.12万元和678.03万元。从占比情况分析,2020-2023年期间,支付给光大证券的分仓佣金占总佣金的比例始终维持在20%以上,其中最高达到了26.1%,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光大保德信基金在分仓业务上对母公司存在较高程度的依赖。但到了2024年,该比例大幅下滑至11.27%,这一显著变化与公募佣金新规的实施密切相关。
随着公募佣金新规的落地,光大保德信基金与母公司光大证券之间的业务协同模式面临深度重构,基金公司的战略定位正从过往依赖股东资源的“关联生态型”向市场化独立运作的“能力驱动型”加速转变。总经理刘翔的离任本质上揭示了中小基金公司在行业变革期的生存困境——当外部红利消失时,缺乏内生性投研能力与市场化机制的管理层,必然成为组织转型的牺牲品。
作者 | 赵红扬
编辑 | 吴雪
观点
2025-04-2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27
经理人杂志
2025-04-2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27
正经社
2025-04-27
观点
2025-04-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