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招商基金马龙卸任基金经理,仍任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基金行业又有重磅基金经理变动的消息。 4月1日,招商基金公告称,固收老将马龙宣布卸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一职。实际上,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他陆续卸任多只产品,管理规模从顶峰逼近900亿元大幅缩水。此次卸任后,他已经不再管理任何基金。 招商基金表示,马龙因工作安排离任招商产业债券基金、招商安心收益基金经理,目前仍履职招商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基金经理变更是公司基于整体投研团队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及产品管理需求做出的调整。
马龙卸任基金经理 4月1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马龙正式卸任招商安心收益基金,目前他已经不再管理任何一只基金。 马龙自2014年3月27日开始管理招商安心收益,管理这只基金时间已超过11年。截至2025年3月30日,他的任职回报达到90.8%,年化回报为6.04%,表现优秀,该基金目前规模达97.33亿元。 实际上,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马龙陆续卸任多只产品。引起市场关注的是在3月22日,他卸任了自己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招商产业债基金。他的顶峰管理规模达876.18亿元。截至目前,他已不再担任任何基金的基金经理。 目前来看,马龙管理的基金均由绩优基金经理来接任,如招商产业债由刘万锋接任,招商安心收益由王梓林接任。刘万锋作为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拥有近16年投研经验、10年公募管理经验,基金经理王梓林拥有近7年的债券投研经验,2022年开始管理公募基金,接手后可确保投资策略的延续性,同时发挥其信用债投资特长,进一步维持产品竞争力。
擅长信用利差挖掘 攻守有道 马龙是固收领域的老将,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简历显示,马龙是经济学博士,近16年投研经验,近11年公募投资管理经验,现任招商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他于2009年入行,先后从事宏观经济、债券市场策略、股票市场策略研究工作。2012年11月加入招商基金,任固收部研究员,从事宏观经济、债券市场策略研究。2014年起开始管理多只债券基金。 马龙的投资关键词是:“擅长信用利差挖掘”“攻守有道”。从他的投资框架来看,他重视信用风险控制,稳健投资,注重组合静态票息保护。投资风格上,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挖掘信用机会,并综合运用票息策略、杠杆策略等多策略,密切关注宏观高频数据,研判利率波动灵活止盈止损。 他管理的不少基金业绩不俗。截至离任日期,他管理的招商安心收益C、招商产业A、招商添利两年定期开放等基金的年化回报率均超过5%,获得稳健收益。 在刚刚披露的招商安心收益基金2024年年报中,马龙写道,随着2024年底1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到1.7%以下,其相比于7天OMO利率仅高出不足20个基点,明显低于历史上一般的40基点至70基点区间,市场定价已透支较多降息预期。当前宏观经济处于边际修复期,去年四季度货政报告中也提到在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要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预计后续央行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性偏紧的资金面,短期内降息降准的概率也在下降,这会制约非银加杠杆空间,从而增加利率市场的调整压力。2025年的增量政策发力、新增政府债供给会对利率形成扰动。后续需持续关注央行对资金面的管控力度以及增量政策的发力情况。
招商基金 “大固收”管理模式 固收领域的重磅人物马龙卸任会对招商基金的固收业务有哪些影响,也成为市场关注的问题。 对此,招商基金表示,招商基金固收投资团队多年来持续优化“大固收”管理模式,通过“三个一”的团队化投资管理模式构筑核心优势,同时着力打造“一个团队”“一套体系”“一致行动”,形成有利于做深研究、深度协同的组织优势,以及一致的投资理念、统一的投资框架、相互的价值认同,最终在统一策略下发挥各自优势把握投资价值。在“大固收”的团队机制下,团队继续发挥组织优势,为卸任产品妥善做好投研力量安排,尽可能降低基金经理变更的影响。 招商基金还介绍,多年来,招商基金固收团队坚持“研究创造价值”的投资理念,坚持“团队负责制”,在一致的理念指引下,充分讨论、集体决策,同时也注重发挥个人优势。固收投研团队经历多轮市场转换的考验,已探索出一条自主培养的人才成长路径,形成了有序建设的人才梯队和“本分、专注、开放”的投研文化,实现了个人发展与公司平台共同进步。 目前,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拥有近40名专业投研人员,其中基金经理有22人,平均从业年限超11年,已形成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刘万锋,固定收益投资部专业总监、混合投资业务牵头人侯杰,固定收益投资部专业总监王娟娟以及多年产品管理经验的向霈、郭敏、滕越、王刚、李家辉等领衔,信用评估组、宏观利率组、货币资金组、混合投资组等相互协作又各司其职的梯队化团队,集中发挥各组的独特优势,形成团队力量,力求固收投资长期业绩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招商基金整体债券型基金规模达3644.66亿元,为行业第四,仅次于博时、广发与易方达。此次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有待时间给出评价。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基金经理人才流动加剧、投资者偏好转变,以及监管与费率改革等,公募行业“去明星化”趋势明显,基金公司主动弱化个人光环,更注重平台型、团队制的投研策略体系搭建。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2025年以来有668只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人员流动频次处于历史高位。
编辑:格林
校对:乔伊
制作:舰长 审核:陈思扬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