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经社
2025-02-23 00:19:44
(原标题:阿里旧势力戏剧性逆袭,马云拿出新估值证据链?丨正经深度)
文丨咕咕 林雨秀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800字)
在全球市场上,阿里巴巴来了一场戏剧性逆袭。其港股年初至今涨幅高达70%,2月21日更是大涨14.56%,报收138.5港元/股,全日成交额达444.48亿港元。其美股年初至今涨幅同样高达70%,周四、周五亦分别大涨8.09%、5.68%。
这场狂欢的背后,是投资者认知的剧烈转变:这家曾被视作增长乏力的电商“旧势力”,如今正被重新估值——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激进布局,它正以全球AI军备竞赛者的姿态杀回舞台。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另一个更有趣的说法是,马云一回归,低谷期的阿里巴巴就要逆袭。
(阿里巴巴港股近期股价一路狂飙,从80港元/股上下冲向140港元/股上下,就快涨一倍了)
马云的“三重角色”
马云这位创始人最近的动向,堪称资本市场的“情绪开关”:
作为AI战略奠基人:2017年推动成立的达摩院,如今孵化出全球前十的Qwen大模型;
作为组织手术师:2023年推动“1+6+N”改革,剥离银泰等非核心资产回笼200亿元,为AI战略腾出资源;
作为信心催化剂:公开露面的频次与股价涨幅呈显著正相关,2月17日座谈会后,迅速创下单日市值飙升三年纪录。
最有意思的当然是,当马云在2月17日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突然现身时,市场交易员一片欢呼雀跃。
尤其是香港中环的交易员们,甚至仿佛看到了“科技预言家”的回归。
零售巨头已无人再提
业绩更是催化剂。2月20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业绩远超预期:营收同比增长8%至2802亿元(合392亿美元),净利润激增333%至489亿元。
最亮眼的是云业务,收入增速回升至13%(六个季度来首次两位数增长),AI相关产品销售额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CEO吴泳铭称这验证了“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的正确性,标志着阿里巴巴对生成式AI基础设施的重注开始结果。
业绩向好背后是快刀斩乱马的果决。
首先,阿里巴巴甩掉“非核心包袱”,告别零售巨头定位。2024年以来,阿里陆续出售银泰、高鑫零售等新零售资产,回笼资金超200亿元,明确“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详见正经社此前发布的《马云新零售战略缘何全面溃败?阿里迈出自救第三步》等研报)。
市场认为此举标志着从“盲目扩张”转向“专注技术长跑”。
其次,确认云业务结构性升级。阿里云从低利润的混合云转向高利润的公共云,并通过AI重构硬件、数据库等底层架构,形成“AI基建服务商”的新定位。
这被市场认为是从“卖货”到“卖技术”的历史时刻:传统电商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阿里云和AI业务的连续高增长(如AI产品收入年化增速超100%)让市场重新认识了阿里的潜力。
整个估值重构的核心催化剂,是阿里巴巴未来三年450亿美元的资本开支承诺——超过过去十年基础设施投入总和。
有分析师指出,仅第三季度资本支出已达318亿元(远超预期的140亿元),环比增长80%,资金流向数据中心、芯片研发及与苹果等巨头的合作。作为iPhone中国版独家AI服务商,阿里技术已通过苹果严苛审核,这被视为全球竞争力的“隐形认证”。
资本豪赌AI基建服务商
在硅谷工程师们还在争论Qwen2.5-Max模型能否匹敌GPT-4时,阿里巴巴的开源生态已悄然孵化出超过9万个衍生模型。斯坦福团队用低成本复现GPT-4级系统的实验,意外引爆了资本市场的想象力——初创公司DeepSeek基于该模型的突破,让全球投资者意识到中国AI技术的“性价比革命”。
新估值的证据链正在形成:
通义千问2.5-Max跻身全球大模型前十,斯坦福团队以20%成本复现GPT-4级表现;
苹果背书:作为中国版iPhone独家AI伙伴,阿里技术通过苹果严苛认证;
云业务升级:从低利润混合云转向高价值公有云,单客户收入同比激增45%。
“这不是转型,是重生,”摩根大通分析师陈凯伦称,“阿里正通过云订阅、开发者工具乃至淘宝AI搜索等场景变现AI能力。
摩根大通算了一笔账:若阿里云市销率从当前的4倍向AWS的8倍靠拢,仅此一项就能释放39%的股价空间。而苹果合作带来的2亿iOS用户入口,让阿里成为首个深度嵌入全球科技巨头生态的中国AI企业。
市场对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认知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这不再是那个靠双十一GMV(商品交易总额)撑场面的公司了。”高盛分析师在最新报告中写道,“当苹果选择其作为中国版iPhone的AI服务商时,阿里巴巴的估值锚点已从P/E=10的电商逻辑,转向P/S=4的云计算+AI叙事。”
也因此,投资者开始相信,阿里可能成为‘中国版AWS+OpenAI’的综合体。”
是不是一场叙事画饼新革命?
尽管前景光明,阴影依然存在:
业绩增长可持续性:阿里云收入规模仅为AWS的1/6,倘若未来研发投入无法实现预期产出效益,或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比如巨额的AI和云计算投入若不能转化为新的盈利增长点,或商业化不及预期,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就将面临考验。
资本开支压力:最直接的是,未来三年高达3000多亿元的资本开支,很可能显著挤压短期现金流,进而冲击财务状况。
组织管理效率:阿里实施“1+6+n”的组织变革,虽然目前有一定成效,但组织的灵活性和效率是否能持续提升尚未可知。若不能解决大公司病等问题,可能会影响业务的快速响应和创新能力。
电商领域竞争:在电商市场,拼多多、抖音等竞争对手发展迅猛。拼多多以低价策略吸引大量用户,抖音凭借内容生态和直播带货等模式快速崛起,不断蚕食阿里的市场份额,阿里在电商业务上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云服务竞争: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阿里云面临着来自亚马逊AWS、微软Azure、腾讯云、华为云等国内外巨头的竞争。这些对手在技术、市场份额、客户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强大实力,阿里云在拓展市场和提升竞争力方面存在压力。
AI领域竞争:在AI领域,百度、字节跳动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和投入,都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大模型等产品。阿里在AI领域虽然有一定优势,但要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持续投入和创新,否则可能在竞争中落后。
国际政策环境:国际市场的政策法规也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中美贸易关系、数据跨境传输政策等,可能会对阿里的海外业务拓展、供应链管理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波及股价。
市场情绪波动:目前的市场情绪波动还在相当程度上依赖DeepSeek的热度。股票市场情绪变化迅速,科技板块已经进入高拥挤度阶段,一旦市场情绪转向,投资者可能会迅速抛售股票,导致股价大幅波动。比如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行业出现负面事件等,都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情绪。
估值泡沫风险:尽管目前阿里股价上涨有一定的业绩等基本面支撑,但如果市场过度乐观,可能会导致股价高估,形成估值泡沫。当市场回归理性或公司业绩不及预期时,股价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
当然,正经社分析师更乐见摩根士丹利所言走向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
“当AI收入增速(>100%)持续碾压电商(9%),市场终将承认——阿里巴巴的船头已转向科技深水区。”
结论
阿里的逆袭揭示了一个更宏大的叙事:在AI时代,基建建设者正成为市场新宠。通过将深厚技术积淀与令亚马逊都咋舌的资本配置胆识相结合,阿里改写了估值逻辑——或许也改写着中国科技行业的游戏规则。
正如某对冲基金经理调侃:“这不只是股票反弹,更是一场3000亿美元的叙事套利。”
不过,香港交易大厅的电子屏仍在跳动。那些曾经定义阿里巴巴的“电商市盈率”正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AI算力军备竞赛下的崭新估值方程式。【《正经社》出品】
参考阅读
1、马云新零售战略缘何全面溃败?阿里迈出自救第三步
2、小二一年贪污近亿,阿里改革遭重击丨深度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互联网江湖
2025-02-22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2-22
财经九号
2025-02-22
乐居财经
2025-02-22
乐居财经
2025-02-22
乐居财经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