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0 15:19:59
(原标题:2025武汉两会|专访武汉市人大代表、东软集团副总裁张陈: 加快推进汉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营,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武汉报道 “当前,武汉市已进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1月8日,在2025年武汉两会期间,武汉市人大代表,东软集团副总裁、华中大区总经理张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
近年来,武汉推动传统汽车工业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达到140万辆,“双智”试点走在前列,实现智能网联测试道路里程等多个全国第一,并正式入选国家“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
202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武汉经开区加快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张陈认为,武汉应推动深化“车谷”与“光谷”双向联动,加强相关产业领域的本土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替代进程,鼓励新增或更换公共领域车辆时优先选择汉产新能源汽车。同时,加快推进本地生产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营。此外,引导本土车企抢抓“出海”机遇也是武汉未来的重要方向。
推动汽车产业向数智化转型升级,离不开数据要素的支撑。针对武汉市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张陈建议,充分发挥武汉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据资产化和数据价值化,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武汉全市和湖北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武汉市人大代表,东软集团副总裁、华中大区总经理张陈(受访者供图)
《21世纪》:2021年正式进驻武汉后,东软已多次在汉加码布局。深耕多年,您如何看待武汉汽车产业转型成效?目前,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比较优势?
张陈:事实上,东软在武汉发展业务很早。在公司成立之初,武汉就是东软早期的几个分支机构之一。一直以来,东软的核心研发力量主要部署在沈阳和大连,随着东软业务的发展,需要在南方寻找一个新的增长极,也借此更加靠近人才、靠近客户。武汉人才密度高、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突出,且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很强,因此我们选定了武汉作为东软的南方研发基地,也是第三研发中心。我们也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和武汉的产业匹配情况,在武汉经开区的东软软件园设立了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和智能医疗三个研究院,计划立足于武汉构建新一代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时也通过武汉覆盖更多中部以及东南部地区的客户,形成整体布局。
要做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大,武汉有100多万的在校大学生,人才供给充沛,同时,武汉也有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集群,在区位方面,以武汉为起点能够在两个半小时左右通过各种交通方式触达全国90%以上的GDP和人口。人才、产业和区位优势也为我们立足武汉开展研发和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21世纪》:面对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变革,武汉汽车产业转型仍面临哪些挑战?对此您有何建议?
张陈:武汉如今已在汽车产业转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距离达到其在传统汽车产业上相应的地位,还需继续发力。一方面,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销整体规模还不大,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产能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在汽车电子、动力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等汽车软件领域技术积累还不够,车用开发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底层软件技术还存在短板。
建议推动深化“车谷”与“光谷”双向联动,切实提升5G通信、人工智能、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显示屏、感应器、北斗导航等领域本地自主研发能力。在政策支持上,建议支持打造特色鲜明的汽车软件产业载体,对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等省内汽车领域专业园区给予专项支持。在稳产促消方面,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替代进程,鼓励在新增或更换政府公务用车、公交车、驾考驾培车、物流车等公共领域车辆时优先选择汉产新能源汽车。在加快转型方面,建议支持加快推进地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营,支持推动东风系加强产品研发,深化与头部智驾技术提供商合作,加快上路测试运营进程;支持推动路特斯、小鹏等车企落地研发中心,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推进车辆上路测试运营。
此外,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出口是如今的重要方向,如果在出口上没有重大突破,整体产销量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也会出现一定差距,因此加快“出海”步伐也是武汉车企需要努力的方向。东软过去长期为国际知名车厂供应车载软件,对国外政策和法律环境,以及汽车协同生态积累了认知和经验,接下来,东软将在武汉整体的汽车“出海”战略中贡献力量。
《21世纪》:东软集团提出立足于武汉构建新一代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如何加强与武汉本土产业链的合作共赢?
张陈:东软立足武汉布局新一代的智能化解决方案,AI原生是其中的重要特征。大模型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加强智能座舱和人车交互体验,我们将做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支持。在车路云一体化上,我们也将做出新的努力。近期,在武汉市科创局的支持下,武汉市内成立了联合高校以及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武汉市汽车智能驾舱实验室,这是产业链联合创新的重要举措,将促进武汉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生态化是另一个重要特征。如今,用户的需求多元化且更新迭代很快,单靠一个企业很难持续地为客户提供敏捷的、高可用的解决方案。从产业发展来讲,人才、环境、创新、平台等都需要形成集聚效应。我们期待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医疗和智慧城市三个产业链方向,助力武汉引入更多新的上下游企业入驻,企业的聚集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创意,也能够构建更完整、更有竞争力的生态。
《21世纪》:据了解,东软软件园已于2024年5月正式在武汉经开区开园投用,并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和智能医疗三个研究院。为何选择布局这三个赛道?在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和智能医疗领域应用场景具有怎样的潜力空间?
张陈:这三个赛道的选择与东软多年的业务积累和面向未来的业务布局高度相关,汽车产业、大健康产业和智慧政府一直是东软的主要方向。
武汉提出力争成为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相应来说,在数字城市治理上有着很高的期望,也有很好的基础,武汉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也为智慧政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东软软件园布局的武汉经开区本身就是武汉汽车产业的集聚区,在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中吸引了众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东软在此布局,也希望更好地融入到武汉汽车产业链整体生态当中。在智能医疗方面,武汉的医疗资源非常密集,且发展潜力巨大,拥有多家头部医院,对于我们在此开展智能医疗产业相关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发展数字经济、竞逐人工智能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您今年的建议中也关注了推进数据资产化、数据要素价值化这一话题。您认为武汉当前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还面临怎样的难题?应如何解决?
张陈:武汉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动数据基础制度、数据交易平台、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建设,在推进数据资产化、数据要素价值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仍面临数据要素开放共享不足、数据要素交易制度仍不完善、数据要素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问题。
建议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开放、基础数据规范、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评估、数据授权运营、数据流通交易等多维度的制度规范体系,研究个人数据的所有权归属、企业数据的共享边界、公共数据的开放范围等方面的界定基准,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市场统一的定价标准和方法,强化数据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共享,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清单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类别公共数据的管理要求和监管规则等;同时,推动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机构,积极开发各类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推动大型企业数据价值化,鼓励行业企业与AI公司合作,以非公开的、高价值的专业化数据训练AI大模型,为行业提供大模型服务。
进一步加快场景化建设,强化数据运营公司、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机构的作用,积极研究全国数据要素赋能的优秀场景和案例,面向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咨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场景方面的先行先试。
此外,建议武汉全力打造良好的数据要素产业生态。成立数据要素产业生态联盟,聚合数据供给侧、数据流通侧、数据需求侧多方力量,形成有效的数据供需对接、数据开发服务跟进的平台。加大力度引进国内优质数据服务商,强化数据服务商在数据要素产业生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大型行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展开技术合作或共同组建数据运营公司,充分挖掘企业数据资源赋能行业应用。
观点
2025-01-15
观点
2025-01-15
观点
2025-0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4
全球财说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