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0:18:08
(原标题:碳中和周报(第167期)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信部:前十月光伏电池出口量增长超40%)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 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郭雪南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会议对绿色低碳工作做出纲领性部署,体现出我国大力推动节能降碳攻坚力度的决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为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提供行动指南。
2、工信部:前十月光伏电池出口量增长超40%
12月13日,工信部发布《2024年1-10月全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称,2024年1-10月,我国光伏产业运行整体平稳。根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20%,光伏电池出口量增长超过40%。
具体来看,多晶硅环节,1-10月全国产量约158万吨,同比增长39.0%。硅片环节,1-10月全国产量约608GW,出口量约53.2GW。电池环节,1-10月全国晶硅电池产量约510GW,出口量约45.9GW。组件环节,1-10月全国晶硅组件产量约453GW,出口量约205.9GW。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我国对于可再生能源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我国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光伏行业势头向好、未来可期。
3、美对华光伏加征重税:提高至50%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声明称,将根据《301条款》提高对从中国进口的特定钨产品、硅片以及多晶硅的关税,作为其保护本国清洁技术产业免受廉价外国供应冲击的努力。太阳能硅片和多晶硅的关税税率将提高至50%,特定钨产品的关税税率将提高至25%。上述关税调整将于2025年1月1日起生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措施将对中美贸易带来严峻挑战,将影响全球光伏产业的供应链和市场格局,不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贸易战没有赢家,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贸易争端才是正确途径。
4、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电力监控系统安防新规
为强化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出台了《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24年第27号,取代原2014年14号令,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对电力监控系统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应急措施、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做出明确规范,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要求,有助于解决安全防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规定》深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适应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5、《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报告发布
近日,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4年度会议暨《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由CCAPP、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及能源基金会共同主办。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已经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但改善成果尚不稳定,重度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时段和区域排放出现反弹是影响全国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近年民用部门实现了较为显著的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但电力与供热部门的二氧化碳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呈现“双增长”趋势,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协同减排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2030年之前,末端治理政策还将继续在改善空气质量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2030年之后,面向碳中和目标的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政策将成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驱动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报告》进一步完善了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与加快推进脱碳进程提供解决思路。
1、广东省大湾区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方案发布
12月10日,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及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到2030年,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或数据集基本建成,完成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及标识应用。此外,《方案》还从六个方面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的工作举措做出规划。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方案》为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核算规则标准以及完善数据库做出了清晰指导,为推进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绿电绿证交易政策宣讲活动促成交易247亿千瓦时
12月9日,2024年绿色竞争力构建与绿电绿证交易政策宣讲活动于广东省深圳市顺利举办。活动现场,主办方组织绿电绿证供应商和需求企业开展现场撮合交易,15家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用电用能企业等现场签署绿电绿证购买协议或意向书,促成绿电绿证交易247亿千瓦时。
今年以来,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已提供50余场次绿电绿证相关服务,累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超1000家重点企业,培训2500人次,服务深圳外向型企业抢抓市场发展机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为落实“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电绿证交易政策宣讲活动是推进国家“节能服务地方”理念落地的重要举措,有效促进地方企业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深度对接,有助于提升企业对于绿色电力消费的认识。
1、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投运
12月11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广东阳江正式投运。“明阳天成号”由明阳集团自主研制,实现全球首次在一个浮式基础上搭载两台8.3兆瓦海上风机,总装机容量达到16.6兆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平台排水总量约1.5万吨,投运于离岸约70公里、水深约45米的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预计每年可提供约5400万度绿色电力,能满足3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电需求。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明阳天成号”通过技术创新拓展了海洋能源的可开发规模,是漂浮式风电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延伸了海洋风电的开发边界。
2、伊利举办“金钥匙”ESG路演活动
近日,2024伊利集团举办“金钥匙·十大ESG案例”评选活动,把路演现场搬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
伊利的“十大ESG案例”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7年,今年的评选活动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的专业支持,并将后者自2020年发起的“金钥匙——面向SDG的中国行动”的“咔嗒一声,迎刃而解”的金钥匙标准引入本次评选,借此打造属于伊利的可持续发展“金钥匙”。
此次入围的“十大ESG案例”涵盖了绿色低碳、生态农业、社会公益、员工成长等多个领域。案例路演过程中,每位主讲人聚焦业务实践,通过从顶层设计、落地执行到效果评估的系统性介绍,展示了伊利今年以来践行ESG理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伊利集团以联合国机构为平台,探讨如何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议题,体现出企业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日常经营业务的决心,为践行ESG理念作出良好示范。
3、国家能源集团在粤首个虚拟电厂投运
12月10日,国能(广东)综合能源有限公司虚拟电厂管控平台成功接入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成为集团在粤正式投运的首个虚拟电厂。虚拟电厂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计量以及优化控制技术,将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可调节负荷等分布式资源进行集成,从而响应电网需求、参与电力市场运行或接受电网调度的系统。本次投运的虚拟电厂项目计划建成深圳市分布式能源资源优化调度的管控平台,同时聚合一批可调节负荷用户资源,以最大化地挖掘各类资源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可调节能力。首批负荷资源聚合总容量为9.9兆瓦,最大可调节容量为1.41兆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虚拟电厂的正式投运是对提升用电精细化水平的重要实践,对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起到积极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